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25篇 |
免费 | 660篇 |
国内免费 | 1031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0篇 |
大气科学 | 1886篇 |
地球物理 | 392篇 |
地质学 | 869篇 |
海洋学 | 337篇 |
天文学 | 85篇 |
综合类 | 198篇 |
自然地理 | 5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22篇 |
2023年 | 60篇 |
2022年 | 112篇 |
2021年 | 182篇 |
2020年 | 191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62篇 |
2017年 | 149篇 |
2016年 | 204篇 |
2015年 | 196篇 |
2014年 | 266篇 |
2013年 | 228篇 |
2012年 | 231篇 |
2011年 | 221篇 |
2010年 | 178篇 |
2009年 | 217篇 |
2008年 | 172篇 |
2007年 | 229篇 |
2006年 | 190篇 |
2005年 | 157篇 |
2004年 | 152篇 |
2003年 | 133篇 |
2002年 | 100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72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73篇 |
1997年 | 55篇 |
1996年 | 48篇 |
1995年 | 54篇 |
1994年 | 39篇 |
1993年 | 31篇 |
1992年 | 33篇 |
1991年 | 20篇 |
1990年 | 19篇 |
1989年 | 6篇 |
1988年 | 11篇 |
1987年 | 4篇 |
1986年 | 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3篇 |
1982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1978年 | 2篇 |
1977年 | 1篇 |
1973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利用地基微波辐射计资料,比较了2017年7月成都双流机场的两次雷雨过程,根据天气形势分为"两高切变"和"东高西低"2类,在此基础上分析微波辐射计要素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垂直方向0~10 km,以相对湿度达到80%来区分干区和湿区,则两次过程前3 h,相对湿度在垂直方向均呈现"上下干、中间湿"三层结构,并早于近地层前2 h达到饱和状态;过程期间相对湿度呈现"上干、下湿"两层结构;过程结束后湿层抬高,低层变干。两次过程水汽含量充沛,保持在70 kg/m~2以上,峰值超过85 kg/m~2。每一次中阵雨发生后水汽含量都会短暂回落,但仍高于过程前的数值,不足2 h后再次发生中阵雨。由0℃线高度变化可知,降水过程中,暖区(温度≥0℃)内相对湿度≥90%;云中液态水含量主要分布于6 km以下,温度在0℃以上的液态水占比很高,故两次过程以暖云降水为主。雷雨前1 h左右有"低层气温上升,0℃层抬升,K指数、CAPE指数也明显增大"的典型特征。降水发生在相对湿度、水汽总含量、云中液态水含量和稳定度指数快速增长的波峰中。 相似文献
102.
103.
利用1971—2010年均一化的京津冀区域逐日气温数据与质量控制后的2011年自动站逐时气温数据,分析了北京、天津和石家庄热岛效应的多尺度时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三个城市平均、最高和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呈非对称性特征,最强为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其次为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弱为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北京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为天津,石家庄相对较弱,石家庄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近40年呈显著上升趋势,每10年达0.13℃。石家庄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最强,其次为北京,最小为天津,近40年北京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呈缓慢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06℃,石家庄变化不明显,天津呈微弱下降趋势。最低气温的热岛在北京最强,其次为天津,最小为石家庄,近40年最低气温热岛效应天津呈明显上升趋势,每10年增加0.18℃,其次为石家庄,北京呈微弱下降趋势。三个城市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通常表现为夏季较弱,冬季最强。三个城市最高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差异较大,北京10月热岛效应最弱,其他月份变化不大;天津热岛效应6月最弱,在1或12月最强;石家庄4和5月热岛效应最强,10月热岛效应最弱。由2011年自动站数据得到的平均气温热岛效应与1971—2010年的40年平均得到的平均气温的热岛效应季节变化具有类似的规律。2011年自动站热岛效应在一天中表现为白天热岛强度较低,而夜间热岛强度较高。 相似文献
104.
In the paper,the characters of surface energy budget on Huayin(Gobi)and the desert surface during the period from 26 June to 31 August 1990 in the HEIFE have been analyzed,then have been compared with the observed results during 4-19 September 1988 in the Pilot Observation Period of the HEIFE.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atmosphere is in superadiabatic unstable state and there is a phenomenon of inverse humidity to form negative water vapour flux.The sensible heat flux on the surface energy budget is in majority,but the latent heat flux may be neglected over the Gobi and desert surface in the cloudless daytime in the summer. 相似文献
105.
106.
K. Blümel 《Boundary-Layer Meteorology》2001,98(2):183-218
By means of the algorithm presented in Part I of this study, the temporal course H(t) and the daily mean H of the sensible heat flux H can be determined from measurements of the thermodynamic surface temperature (as a function of time) and from a one-time-of-day air temperature observation. Inaddition to these temperatures, one needs estimates of daily mean wind speed,of the roughness lengths of momentum and heat transfer, and of the displacementheight. In Part I, the algorithm was derived for areas with homogeneous surfaces,i.e., with uniform surface temperature, and the method was verified with measurements taken during several field campaigns. The root mean square error for the temperature difference between surface and air, in the comparison between measurement and model, amounted to one or two kelvin, and the error of H was 10 to 25 per cent. The method can be used to determine the sensible heat flux from measurements of surface temperatures by satellites, but can also be applied to ground based measurements.In Part II, the procedure is generalized for areas that consist of various surface types (sub-regions) with different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can be usedwhen only a few (at least one) air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per day are available over only one of the different sub-regions. This generalization should allow improvements to the estimates for H(t) by means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s from, e.g., NOAA/AVHRR or LANDSAT/TM,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heterogeneity of the area contained in one METEOSAT pixel. Criteria are given as to whether effective (areal mean) surface temperatures and roughness lengths may be used for the computation of H or if the above mentioned generalized procedure has to be applied. The new algorithm is verified by measurements sampled during the field campaigns EFEDA 91 (Spain) and HIBE 89 (Hildesheimer Börde in Germany), and by using synthetic data (due to the lack of measured data) for one further combined surfacetype [soil and water (lakes)]. 相似文献
107.
108.
屠其璞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1,(3)
本文在分析100多年来北半球平均气温长期变化基本特征的基础上,讨论了北半球气温变化对我国气候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大范围气温距平与北半球平均气温有显著的正相关,长江中下游和华北平原的温度距平值平均为北半球平均气温距平的1.4-1.6倍。还表明,我国降水距平分布与北半球气温变化也有一定的联系。在北半球平均气温偏高和偏低年份,欧亚地区500hPa环流特征的差异是显著的。这表明,我国大范围气候距平与北半球平均气温距平的统计相关是有一定的物理基础的。 相似文献
109.
卢盛栋 《沙漠与绿洲气象(新疆气象)》2021,15(2):98-105
利用2017—2019年太原小店区气象与空气质量指数逐时数据,分析了气象因子对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对易污染月份空气质量进行了深入分析,利用神经网络方法构建了气象因子与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模型,并与逐步回归模型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1)2017—2019年太原地区空气质量6个等级均出现过,其中,良占比最大,为51.9%;严重污染等级最少,为1.9%。每年8月空气质量最好,1月空气质量最差,11月—次年2月为易污染月份。(2)气温、风速、气压对空气质量指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负相关,9月—次年2月呈显著负相关;降水主要表现为负相关;相对湿度对空气质量指数影响较大,8月—次年3月呈显著正相关,6—7月呈显著负相关。(3)易污染月份,太原地区空气质量以良为主,占40.7%;其次为轻度污染,占24.8%;严重污染占4.6%。相对湿度、风速对空气质量影响较大,表现为强相关。(4)神经网络构建的气象因子与空气质量指数的关系模型,与逐步回归分析模型相比,准确率由91%提高到94%。神经网络模型模拟效果更佳,为太原地区治理大气污染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0.
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对华南连续性暴雨影响的个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2005年6月17—24日,华南地区发生了连续多日的暴雨天气过程,给该地区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在此期间南半球有较强的冷空气活动。为了弄清南半球冷空气对这次连续多日暴雨过程的影响及其物理途径,利用NCEP每6小时1°×1°经纬度的再分析资料、逐小时的TBB以及华南地区地面降水等资料,以这次连续性暴雨天气过程为例,初步分析了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在华南地区暴雨形成中的作用。结果发现:在500hPa西风带低压槽的诱导下,马斯克林高压向东移动并登陆澳大利亚,促使南半球冷空气爆发,加大了40~60°E、60~70°E和85~95°E等通道的越赤道气流,它们转向后汇向华南地区,增强了华南南部和南海北部地区的低空急流和暴雨区的水汽输送,这是华南地区连续多日暴雨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