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22篇
  免费   1262篇
  国内免费   1313篇
测绘学   2787篇
大气科学   1452篇
地球物理   1314篇
地质学   2664篇
海洋学   897篇
天文学   410篇
综合类   1206篇
自然地理   6567篇
  2024年   50篇
  2023年   136篇
  2022年   621篇
  2021年   716篇
  2020年   661篇
  2019年   776篇
  2018年   576篇
  2017年   730篇
  2016年   715篇
  2015年   714篇
  2014年   806篇
  2013年   1110篇
  2012年   882篇
  2011年   875篇
  2010年   603篇
  2009年   690篇
  2008年   696篇
  2007年   809篇
  2006年   793篇
  2005年   645篇
  2004年   636篇
  2003年   509篇
  2002年   457篇
  2001年   332篇
  2000年   323篇
  1999年   276篇
  1998年   224篇
  1997年   187篇
  1996年   129篇
  1995年   109篇
  1994年   93篇
  1993年   86篇
  1992年   78篇
  1991年   4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23篇
  1986年   18篇
  1985年   24篇
  1984年   17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7篇
  1977年   3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12 毫秒
981.
长江三角洲南部“大城市圈振兴”理论的质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Mart.  AM 《地理学报》1996,51(3):272-282
工业发展和城市化的传统理论,对亚洲的某些具有较高生产力水平,且还在发展中的“大城市圈”不能充分地解释,本文对长江三角洲南部空间经济转为的“大城市圈振兴”理论进行了批判地评论,根据最新的现场调查结果,从根本上对“转为过程”的假说提出质疑,并且提出了更适当的的区域发展战略,此外还证明,关于亚洲大城市带的一般结论,必须建立在对地方性经济变革认识的基础之上。  相似文献   
982.
983.
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本文从专业化部门的数量和发展水平以及专业化部门地区分布和组合两方面揭示珠江三角洲工业地域分工的基本特点。指出新形势下虽然不少县市存在专业化部门多而不精,工业结构趋同的问题,但珠江三角洲地域分工格局已开始形成。文章还讨论了形成工业地域分工特点的原因并提出了完善地域分工的措施。  相似文献   
984.
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80,自引:4,他引:80  
牛亚菲 《地理学报》1996,51(1):80-87
本文研究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的地域分布规律和空间联系特征,提出了旅游供给与需求的空间模式以及二者之间的动态平衡关系。并根据我国旅游供需分布特点,以大城市为中心,分析了不同地域旅游供需关系。  相似文献   
985.
论海港地域组合的形成机制与发展过程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14  
陈航 《地理学报》1996,51(6):501-507
海港地域组合客观存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本文着重对其形成机制,原理,条件和发展规律进行专门的探讨与论述。  相似文献   
986.
本文把模糊分维方法应用于地震活动时空演化研究,当中.给出了强震和中强震活动模糊空间分维的确定方法,并通过计算不同小区的模糊空间分维随时间的变化曲线来研究地震活动的时空演化特征.以华北及西南地区地震活动性时空演化图象为例进行了具体分析研究.所得结果表明,大震前地震活动的模糊空间分维D_0~(2)要出现下降异常,并且大地震发生在D_0~(2)减小的地区(西南)或先减小而后达到高值(华北)的地区.  相似文献   
987.
We extend to the regional field of distances the procedure of one-station estimation of seismic moments using the mantle magnitudeM m, as introduced earlier in the case of teleseismic events. 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the validity of the asymptotic expansion of normal modes in terms of surface waves, which was used in the development ofM m, upholds the validity of the algorithm for distances as short as 1.5°. This is confirmed by the analysis of a dataset of 149 GEOSCOPE records obtained at distances ranging from 1.5 to 15°, from earthquakes with moments between 1024 and 2.5×1027 dyn-cm. The performance ofM m as measured in terms of average residual with respect to published values ofM 0, and standard deviation of the residuals, is not degraded in this distance range, with respect to the teleseismic case. This indicates that the mantle magnitudeM mcan be reliably used at regional distances, notably for tsunami warning applications.  相似文献   
988.
关于大地电磁的静校正问题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本文从理论上严格地论述了大地电磁测深曲线静态位移的原理,简单介绍了目前国内外所采用的静校正方法,并着重分析了我们所用的压制表层电性不均匀干扰的办法及其效果。  相似文献   
989.
滑坡灾害预测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文献资料为依据,阐述了滑坡灾害的严重性、人类活动与滑坡灾害的伴生性,并从减轻灾害的角度,分析了滑坡灾害空间预测和长时间预测的重要意义及其研究趋势。  相似文献   
990.
Spatial variability of the annual rainfall over drier regions of India is studied by examining the variations in the arid areas. A long period (1871–1984) arid area series has been prepared for the entire country, including the two broad subregions of North India and Peninsular India, using annual rainfall data from 306 well distributed stations. Following an objectively determined criterion based on rainfall amount alone, the yearly area under arid conditions is obtained by totalling areas which received annual rainfall totals less than 560 mm.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arid area series is large and its distribution is highly right-skewed, demonstrating large spatial variations in the annual rainfall over India. Statistical tests do not suggest any significant long-term trend in the arid area series, but persistently low values of the arid area after 1941 are noteworthy. Implications for the study of risk analysis and assessment of drought and desertification processes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