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641篇 |
免费 | 583篇 |
国内免费 | 49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0篇 |
大气科学 | 407篇 |
地球物理 | 859篇 |
地质学 | 1250篇 |
海洋学 | 484篇 |
天文学 | 222篇 |
综合类 | 371篇 |
自然地理 | 130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40篇 |
2023年 | 83篇 |
2022年 | 246篇 |
2021年 | 254篇 |
2020年 | 238篇 |
2019年 | 269篇 |
2018年 | 173篇 |
2017年 | 254篇 |
2016年 | 246篇 |
2015年 | 212篇 |
2014年 | 226篇 |
2013年 | 284篇 |
2012年 | 286篇 |
2011年 | 226篇 |
2010年 | 207篇 |
2009年 | 226篇 |
2008年 | 228篇 |
2007年 | 244篇 |
2006年 | 210篇 |
2005年 | 203篇 |
2004年 | 198篇 |
2003年 | 173篇 |
2002年 | 146篇 |
2001年 | 127篇 |
2000年 | 124篇 |
1999年 | 96篇 |
1998年 | 83篇 |
1997年 | 66篇 |
1996年 | 58篇 |
1995年 | 49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48篇 |
1992年 | 21篇 |
1991年 | 33篇 |
1990年 | 14篇 |
1989年 | 21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7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7篇 |
1982年 | 1篇 |
1980年 | 1篇 |
1978年 | 1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7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中国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在我国新世纪能源战略中具有重要地位,太阳能热发电电站位置的合理选择对发电成本有直接影响,涉及到太阳能热发电技术本身、高时空分辨率的太阳能法直辐射分布、土地利用分布、水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分布,以及政策税收等众多因素。本文提出了一个太阳能热发电站选址的决策支持系统框架,就其中的太阳能直法辐射调查进行了初步试验。本文依据供需时空平衡原则进一步讨论了多种绿色能源互补的大能源系统运筹问题。 相似文献
12.
差分VLBI通过交替观测目标天体和参考天体,将共同的误差因素从观测量中扣除,能够实现高精度的相对定位,因而在深空探测中有重要作用。然而,差分VLBI高精度的实现要求目标天体和参考天体的角距很近,这大大限制了其应用。讨论设计了差分VLBI测量的一种实现方案,利用多颗参考源的观测内插出目标源的非几何时延修正,放宽了对目标源和参考源的角距限制。该方案在S波段对目标源非几何时延的修正精度可以达到1 ns水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缓倾角硬性结构面数据的分析、判别,现场实测结构面几何特征的各基本要素,如结构面坐标、结构面产状、结构面间距、结构面的连续性、结构面迹长等,运用三维空间投影图解,最终求解结构面连通率,取代以往现场用线连通率经验判断的传统模式。本方法已应用于水电工程施工过程,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15.
16.
在研究和建立了多跑道障碍物限制面三维模型的基础上,基于G IS,开发了机场三维净空管理系统。该系统可按照相应标准自动生成单跑道特别是多跑道障碍物限制面、辅助进行净空管理,可极大地减少机场选址与规划中的超障物评定的工作量,显著提高净空管理效率,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为查明沾化凹陷罗家地区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下亚段页岩油的储层特征及其影响要素,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等多种资料综合分析,开展页岩油储层岩性、储层空间类型、影响因素及页岩油储层评价参数的研究。结果表明: 综合矿物成分和沉积构造2个因素,可将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岩性划分为7种类型; 不同岩性储集空间发育有较大差异,纹层状泥质灰岩和纹层状灰岩储集空间最为发育,纹层状灰质泥岩储集空间较发育,块状泥岩储集空间发育一般,块状泥质灰岩、块状灰质泥岩及纹层状粉砂岩储集空间发育较差; 研究区页岩油储层储集空间的发育主要受矿物成分、沉积构造、有机质含量和赋存方式以及成岩作用的影响。以此为基础,选取方解石含量、纹层状构造、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arbon,TOC)含量、镜质体反射率(Ro)及孔隙度作为页岩油储层评价参数,将沾化凹陷罗家地区页岩油储层分为优质储层、有利储层和不利储层3类。 相似文献
18.
19.
L. V. Didkovsky D. L. Judge A. R. Jones E. J. Rhodes J. B. Gurman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2006,327(4):314-320
An indirect proton flux measuring tool based on discrimination of the energy deposited by protons in 128 × 128 pixel EIT CCD areas outside the solar disk images is presented. Single pixel intensity events are converted into proton incident energy flux using modeled energy deposition curves for angles of incidence ±60° in four EIT spatial areas with different proton stopping power. The extracted proton flux is corrected for both the loss of one‐pixel events in the range of angles of incidence as well as for the contribution to the single pixel events resulting from scattered middle‐energy protons (low‐energy or high‐energy particles are stopped by the EIT components or pass through them, accordingly). A simple geometrical approach was found and applied to correct for a non‐unique relation between the proton‐associated CCD output signal and the incident proton energy. With this geometrical approximation four unique proton incident energy ranges were determined as 45–49, 145–154, 297–335, and 390–440 MeV. The indirect proton flux measuring tool has been tested by comparing Solar Energetic Particles (SEP) flux temporal profiles extracted from the EIT CCD frames and downloaded from the GOES database for the Bastille Day (BD) of 2000 July 14 and the more recent 2005 January 20 events. The SEP flux temporal profiles and proton spectra extracted from the EIT in the relatively narrow energy ranges between 45 and 440 MeV reported here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related GOES profiles. The four additional EIT extracted ranges provide higher energy resolution of the SEP data. (© 2006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