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30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61.
向明华  蒋昌华 《贵州地质》2007,24(2):154-155,153
由于成煤原始植物不同,成煤古地理环境各异以及地质造构运动等方面的影响,在特殊条件下,煤质化验数据会表现出异常的情况,通过数据审查,发现异常数据加以分析,对提高煤质报告的编制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762.
高寒草甸是青藏高原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对全球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巨大。然而在外界干扰下, 使得本身就很脆弱的高寒草甸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为探究翻耕补播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以疏勒河上游不同季节(4月、 6月、 9月)原生高寒草甸、 退化草甸和翻耕补播草甸土壤为对象, 研究了土壤可培养细菌数量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 研究区域可培养细菌数量介于4.3×106 ~ 4.5×107 CFU·g-1之间, 不同季节退化草甸与翻耕补播草甸土壤细菌数量均显著低于原生高寒草甸, 且不同类型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可培养细菌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 原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下土壤细菌在6月生物量最高, 4月最低; 而退化草甸与翻耕补播草甸土壤细菌生物量并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波动; 相关分析表明, 可培养细菌数量与土壤全氮、 植被盖度及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研究发现, 翻耕补播措施并没有恢复该区域微生物数量, 研究结果对于认识高寒草甸生态系统的退化成因, 判断恢复措施的有效性和合理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63.
黑河流域张掖段水资源承载力评价及提升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资源是干旱区内陆河流域环境与发展的主导因素, 其承载力是评判水资源与经济社会及生态环境之间协调发展的重要依据。从承载程度和承载能力两方面构建评价指标, 对黑河流域张掖市县区尺度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 结果表明: 承载程度方面, 张掖市从2015 - 2017年用水总量承载状况整体好转, 但民乐县用水总量面临超载, 各县区地下水承载状况明显改善, 地下水超采得到有效管控与治理。从2015 - 2017年, 张掖市水资源的承载状况整体上改善, 从2015年甘州区、 临泽县、 高台县、 山丹县4县区的超载转变为2017年临泽县、 高台县、 山丹县、 肃南县4县区的临界超载状况, 反映出张掖市近年来水资源开发利用的管理成效初步显现; 承载能力方面, 全市各县区2020年和2030年水资源可承载人口均小于2017年水平, 可承载的经济规模约是2017年90%; 提出了农业节水效率提升和耕地灌溉面积缩减两种未来水资源承载力提升情景, 并以此提出了张掖市水资源承载力提升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64.
765.
为了准确规划和评价南京汤山地区地热水资源的可开采量,预测在规划开采条件下的地热水水位和水温的变化,在充分研究了汤山地区地热水系统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概化出南京汤山地区地热水系统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建立了地热水非稳定渗流和热量运移三维耦合数学模型,模拟预测了降深不超过50 m时的地热水可开采量及其水位和水温的变化。结果表明:汤山地区现有14口地热水井的可开采量有所差异,最大为R08(温泉公司1#),开采量可达1 450.0 m3/d,最小为R11(中闻集团2#),开采量仅有125.0 m3/d,地热水的总可开采量为3.08×106m3/a;且随着开采的进行,地热水水位逐渐下降,各地热水井温度逐渐上升,上升幅度略有不同,年均水温上升2~3℃。  相似文献   
766.
2015年在太行山区阜平1∶5万水文地质调查工作中发现了北方大型岩溶洞穴--神仙洞。2017年继续对该洞穴采用无纸化测量、三维激光扫描等方式进行重点探测,并比对两套数据以验证无纸化洞穴测量的精度与准确性。通过对神仙洞地下河开展的示踪试验,首次证实了神仙洞与金龙洞相连通;通过对神仙洞发育演化分析以及资源景观评价,认为神仙洞地质遗迹景观,特别是一些组合形态,在北方溶洞中具有较高价值,并提出保护性开发建议,旨在为集中连片特困区旅游扶贫开发提供精准支撑。  相似文献   
767.
借鉴欧盟农村翻新整治理念和方法,尝试有别于整体拆迁的农村整治方法和理论,探讨了中国农村翻新整治的理论框架。运用农村翻新整治理论,土牛张村实现了整体脱贫,村容村貌得到了全面改善,村庄特色和传统文化得以保存,村庄环境得以保护,实现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和产业可持续发展,为新形势下我国农村扶贫开发和整治提供可以借鉴的模式。  相似文献   
768.
面向海域管理的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编制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然而目前对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的研究相对薄弱,存在关键概念缺乏科学定义、核算方法可行性不足、报表体系设计不完善等问题。本文基于"生态管海、生态用海"的理念,针对现有问题探讨了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框架:首先,根据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的目的和要求,界定了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过程中的关键概念,并基于此,进一步考虑海洋资源属性、开发利用特点和当前海域管理重点任务确定了海洋资源资产的核算范围,包括海洋生物资源资产、海洋空间资源资产与海洋矿产资源资产;其次,针对不同海洋资源的特性,提出了具有较高可行性的海洋资源资产实物量和价值量核算方法;再次,根据不同海洋资源的价值特点,确认了资源过度耗减、环境破坏与生态损害三种负债形式并提出了相应的核算方法;最后,基于以上研究,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海洋资源资产负债表报表体系,以期为海洋资源精细化管理和科学配置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69.
厘清喀斯特山区贫困人口空间分布及贫困机理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基于自然环境、地理区位、经济基础及人力资本4个维度指标测算了盘州市村域多维贫困,并结合GIS技术分析了其空间异质性。结果表明:(1)31.65%的行政村处于多维贫困状态,主要集中分布在盘州市的北部、东部以及零星分布在西部和南部。(2)多维贫困的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各维度上均未处于冷点区的盘州市北部的乌蒙镇、坪地彝族乡、柏果镇、普古彝族苗族乡以及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东部和竹海镇东南部。(3)4个行政村在各维度上均处于贫困,53个行政村在其中3个维度处于贫困,贫困维度的热点区集中在盘州市北部的乌蒙镇与坪地彝族乡交界处、柏果镇、鸡场坪镇北部、淤泥乡北部、旧营白族彝族苗族乡东部以及竹海镇东南部。(4)根据盘州市实际情况,将各行政村的脆弱维度组合划分为自然条件缺乏型、经济基础缺乏型、人力资本缺乏型、自然经济兼缺型、自然人力兼缺型、经济人力兼缺型、自然经济人力兼缺型和发展友好型8类,并提出相应的脱贫建议。通过对村域多维贫困定量测度和空间异质性研究,明晰了多维贫困的测度方法及其空间分异规律,这对区域全面脱贫和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70.
In Nepal, nearly half of the total land is covered by forest, which holds a potentially important position in promoting rural livelihoods and in alleviating rural poverty. The rural landscape that encompasses an agrarian economy, a fragile ecology, and a complex and differentiated society is changing rapidly in Nepal today. Although poverty alleviation has been one of the top priorities for national development since 1976, poverty still remains widespread, persistent and it is also an acute problem in Nepal, where people are in a state of deprivation with regard to incomes, clothing, housing, healthcare, education, sanitary facilities and human rights. Thus, Nepal is considered as one of the poorest countries in South-Asia, with 25.2% people living below the poverty line.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was to assess changes in poverty of forest users brought on by the community forestry program, in order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participation in community forestry management activities. For this study, Bajhang district was chosen as the study site, which is one of the poorest and most remote districts in the country of Nepal. Different Participatory Rural Appraisal methods such as face-to face interviews, focus group discussions and key informants’ interviews including secondary data were used to gather information. The findings showed that the forest users’ participation in meetings, discussion and other activities, like community forestry management or silvicultural operation related to community forestry, was high. The assessment found that 42.3%, 32.6% and 25.1% of respondents strongly agreed, agreed and were neutral, respectively, towards the idea that poverty reduction from community forests had occurred. The results showed almost all the respondents were depended upon agriculture and/or forest resources for their livelihoods. Different ecosystem services such as ethnomedicines, aesthetic value and ecotourism, control of soil erosion/land-slides, water recharge and soil fertility have increased due to the decomposition of leaf litter. This was apparent from the formulation of community forests. Poverty in rural areas of the country is still higher than in urban areas and the incidence of poverty is the highest in the Far western Province where this research was conducted, Therefore, the government, policy makers and other stakeholders should work hand-in-han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poverty that persists in Nepa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