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9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88篇
测绘学   35篇
大气科学   160篇
地球物理   49篇
地质学   230篇
海洋学   4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52篇
自然地理   31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4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3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51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5篇
  2011年   28篇
  2010年   52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43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0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611.
18—19世纪前期流民的大规模移入引发了秦巴山地的全面开发,而落后的、掠夺性的农业垦殖方式及其对森林资源的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的全面恶化,水土流失逐渐加重,水旱灾害频繁.由于生态环境恶化,农耕面积显著减缩,单产下降,人口大量外流,经济普遍衰退,人民生活愈益走向贫困.  相似文献   
612.
识别区域产业承接潜力及优化承接潜力区格局是实现产业转移承接的重要前提。以环京津贫困带为研究对象,基于产业生态承载力、产业吸引力、产业支撑力、产业发展力与产业选择力5个维度,构建贫困带产业承接潜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模型测度产业承接潜力水平,采用标准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NRCA)与空间聚类法实现环京津贫困带产业承接潜力的分区优化。结果表明:1)环京津贫困带县域产业承接潜力具有明显的空间分异特征,中、高水平单元主要位于“京津”以及张家口、承德和保定市辖区周边;低水平单元主要分布在西北部坝上高原和燕山—太行山脉。2)结合环京津贫困带发展规划及策略,将环京津贫困带划分为产业适度转移区、产业重点转移区和产业优先转移区,依据各类型区特点提出产业承接转移导向,科学定位不同县域产业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13.
杨应  林宗坚 《测绘学报》2017,46(5):573-582
影像几何匹配之目的是从确定对应的影像中提取其间的几何转换参数,在摄影测量测图、变形物面监测和飞行平台动态性能分析等方面有许多实用需求。不同于普遍悉知的特征点影像匹配算法,本文研究的算法是把对应影像内的全部像元素参加匹配运算,从而按最小二乘准则求解对应影像间的几何转换参数值。文中阐述了算法原理,包括灰度对应方程、信息量不等式及最小二乘求解方法,尤其是详细探讨了灰度信息的小波分析及由信噪比计算信息量的方法。为验证本文的理论和方法,采用了直升机载视频相机的序列影像进行了试验,给出了相对定向元素和视差格网的两种解算结果。最后给出了本文方法与传统特征点匹配方法可利用信息量不等式进行对比分析的结论。  相似文献   
614.
苏州老城区衰退邻里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转型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经历了巨大转型,居住分异加剧,新城市贫困现象在特定人群和空间集聚,老城衰退邻里就是其中之一。通过对苏州老城区6个典型社区的调查,发现老城区居民居住满意度存在环境类型、空间类型、更新类型和人群分异。居住满意度主要受住房条件、社区环境、配套设施和社会网络影响,其中城市历史社会空间结构奠定了城市环境质量的总体格局,具体设施条件受建成时间、维护水平、人口密度和更新机会的影响;城市更新、原住民比例下降和外来人口迁入导致的人口置换过程破坏了原本良好的社会网络,降低了居住满意度,减少了脱贫机会。从微观社区尺度研究老城衰退邻里的居住满意度及影响因素,不仅能加深对新城市贫困现象的理解,也有利于未来有针对性地制定城市更新规划和扶贫策略。  相似文献   
615.
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测水文泥沙资料、岸滩冲瘀演变分析、泥沙计算、泥沙物理模型试验等手段对汕尾电厂煤港工程泥沙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了解了煤港工程海域--后江湾的水文泥沙基本特征、泥沙来源和泥沙运动规律,找出了煤港工程泥沙淤积成因,预报了煤港工程方案的泥沙淤积量,从泥沙淤积角度论证了煤港建设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16.
617.
基于PCA-GWR方法的村级贫困时空格局及致贫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贫困的时空变化及识别致贫因素,可以为扶贫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参考。贫困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地理加权回归(GWR)可以分析各因素对贫困的影响在空间上的差异,但致贫因素之间存在较强的相关性会导致多重共线性问题。本文探索了基于主成分的地理加权回归方法(PCA-GWR),结合自然、经济和社会属性对贫困空间格局特征进行因素分析;为探究贫困的时空变化规律,探索用全局Moran's I指数、局部G系数对村级贫困发生率的时空格局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并以江西省永新县为研究区为实验区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 PCA-GWR模型中变量的方差膨胀因子(VIF)值明显低于GWR模型变量的VIF值,PCA-GWR模型有效地解决了GWR模型中存在的多重共线性问题;② 永新县贫困格局分布与地形、植被分布等自然因素和低学历、缺乏劳动力、疾病等乡村主体自生发展能力相关,且每种影响因素与贫困发生率的关系呈现出不同的空间模式;③ 2013—2017年永新县贫困发生率从11.27%下降至0.97%,呈现出逐年下降趋势,且村间贫困差距逐年缩小,其中2013—2015年贫困发生率分布西高东低,2016年和2017年整体值较低;④ 从空间相关性来看:全局上,2013—2016年表现出空间正相关,2017年呈现随机分布;局部上,2013—2016年的冷、热点分布变化不大,冷点分布在中部,热点聚集在西南部,2017年热点分布在南部,冷点零星分布于北部地区。研究结果可为政府扶贫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8.
区域贫困的地理学分析   总被引:27,自引:3,他引:24  
丁建军  冷志明 《地理学报》2018,73(2):232-247
贫困的多维属性和空间属性意味着具备综合性和区域性优势且以“人地关系”为研究核心的地理学在贫困研究和扶贫实践指导方面应大有作为。本文在回顾国内外地理学关注的贫困主题及其研究进展基础上,尝试从地理学视角阐释区域贫困的本质、构成要素、格局、形成过程及应对方案。主要结论为:① 区域贫困的本质是特定时空情境下“人”(贫困主体)、“业”(生计活动)、“地”(自然和社会环境)维度上的剥夺或三者之间耦合失调的过程与状态。② 区域贫困的构成要素包括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各要素层面的剥夺以及三要素“人业地”耦合失调形成区域贫困格局类型。③ 区域贫困格局的形成既是主体性要素“人”、中介性要素“业”和客体性要素“地”之间非线性“负向循环累积”过程,也是人类文明进程中主体性要素“人”和客体性要素“地”未与中介性要素“业”的变化相协调在特定地域的表现。④ 区域贫困的系统化干预既需要各要素层面的“靶向干预”,还需要各措施之间的协同,而仿效医院的会诊制度是一种可行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619.
Many postindustrial cities across Europe and other contexts are marked by growing social–spatial inequalities, housing liberalization, and gentrification, which limit the housing options of low-income households. We investigated changes in the residential moves of different low-income households (working poor, low-to-middle income, and unemployed) in the Amsterdam and Rotterdam urban regions for the time period 2004–2013. We found an overarching trend for the suburbanization of poverty toward the urban peripheries and surrounding regions. While this trend appears to be relatively crisis resistant in the tight Amsterdam housing context, it is more cyclical in Rotterdam and has slowed following the global financial crisis. Low-to-middle income and unemployed households are increasingly moving to the urban regions surrounding cities, particularly to higher density satellite towns. Nevertheless, a growing number of working poor households remain highly urbanized, employing various coping strategies to acquire housing. This paper reveals how the suburbanization of poverty is both a direct process of poor households moving from city to suburb, and a broader indirect process caused by exclusionary mechanisms such as the decreasing accessibility and affordability of inner-urban neighborhoods, which reflect broader changes in the geography and socioeconomic patterning of urban regions.  相似文献   
620.
The idea of concentrated poverty has long held a prominent place in understandings of racial and class inequality in American cities. While the spatial concentration of the poor is undoubtedly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is story, concentrated poverty research suffers from a number of conceptual and methodological shortcomings. Through a case study of concentrated poverty and affluence in Lexington, Kentucky, this paper draws on relational socio-spatial theory and critical GIS in order to offer a constructive critique of conventional concentrated poverty research. 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at while concentrated poverty and affluence are both on the rise in recent years, concentrated affluence actually represents a more widespread problem within the city. At the same time, the paper visualizes how these processes are fundamentally interconnected and co-produced through property ownership, where the extraction of rents from areas of concentrated poverty works to simultaneously produce areas of concentrated affluence elsewhere in the ci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