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6篇
  免费   146篇
  国内免费   135篇
测绘学   32篇
大气科学   71篇
地球物理   210篇
地质学   376篇
海洋学   13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2篇
自然地理   36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3篇
  2021年   31篇
  2020年   46篇
  2019年   5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36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6篇
  2012年   56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57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1篇
  1999年   33篇
  1998年   21篇
  1997年   30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5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941.
干旱区是对气候变化较敏感的特殊而重要的地理单元,研究干旱区的土壤呼吸及其影响因素对于深入理解全球碳循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根据2006年5~10月对准噶尔盆地西北缘梭梭、假木贼、盐穗木等三种主要荒漠植物群落的土壤呼吸速率及主要环境因子的逐月监测资料,分析了梭梭、假木贼、盐穗木等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差异及对温度、土壤含水量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这三种荒漠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随温度升高而上升,日动态均呈单峰型特征,最高值皆出现在14:00,最低值出现在早晨8:00,土壤呼吸速率最大值出现时间提前于气温最高值出现的时间.三种植物群落土壤呼吸速率的月变化特征具有一致性,呈现单峰曲线,与近地面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植物生长季,按平均土壤CO2释放速率、季节变幅大小排序为:梭梭群落假木贼群落盐穗木群落,群落间土壤呼吸速率差异显著,群落内不同季节土壤呼吸速率差异不显著.假木贼和盐穗木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与近地面气温、地表温度和5 cm土壤温度具有极显著相关性,与10 cm土壤温度具有显著相关性,拟和关系均符合三项式函数关系(P<0.01).梭梭和盐穗木群落与20~30 cm、30~40 cm层土壤含水量呈显著相关水平.  相似文献   
942.
采用对比样方调查法对武夷山旅游区内的武夷宫、大红袍、龙川瀑布和天游峰4个典型景区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均匀度和丰富度指数、植被盖度及根系生物量等指标进行了调查与分析,并对旅游活动对灌木林的影响机理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旅游活动对景区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具有显著影响(Shannon-weiner均匀度指数除外),对林下根系生物量虽有影响,但影响不显著.干扰区的灌木林物种多样性指数、盖度、总根系及细根生物量均小于非干扰区.4景区灌木林的干扰变化率依次为:物种多样性指数为武夷宫>天游峰>龙川瀑布>大红袍,盖度为大红袍>武夷宫>天游峰>龙川瀑布.总根系生物量为天游峰>大红袍>龙川瀑布>武夷宫,细根生物量为天游峰>龙川瀑布>武夷宫>大红袍.  相似文献   
943.
考虑核电厂地基-基础的动力相互作用,应用显式动力有限差分法分析了地震作用下极软岩、较软岩、坚硬岩上核电厂建筑结构基础的地震响应特征,比较了岩石坚硬程度对基础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研究表明:随着岩石坚硬程度的提高,核电厂建筑物结构基础的地震响应有增加的趋势;在周期轴上,基础处的加速度反应谱曲线会随着岩石坚硬程度的提高逐渐向短周期(高频段)方向移动。在高频段,建造于较坚硬岩石上基础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谱值偏大;在中等频段,建造于较软岩石上基础结构的加速度反应谱值偏大;在低频段,岩石坚硬程度对加速度反应谱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944.
岩体的变形模量是表征岩体抗变形能力的一个重要参数。对于深部破碎岩体的变形模量,采用传统的现场试验法或钻孔弹模法获得其变形参数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采用一种新开发的试验手段:将现场钻孔中取得的深部破碎岩体试样带回室内,放入MTS中进行三轴试验,记录相应的位移和应力;同时推导了一套配套的理论计算公式,利用室内试验的方法获得了从钻孔中取得的深部破碎岩体的变形模量。采用上述方法对实际水电工程坝基深部破碎带岩体的变形模量进行试验计算,并对试验得到的变形模量结果进行检验分析。其结果表明:采用两种方法获得的深部破碎岩体变形模量值差别一般在10%以内。  相似文献   
945.
川西米亚罗林区云杉天然林与人工林的群落特征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杉林是四川西部山区重要的群落类型,为了解云杉天然林和人工林在物种组成、物种多样性以及群落结构等方面的差异,促进该区域植被的恢复与重建,我们设置典型样地对两种林型进行了详细调查,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在川西米亚罗林区,林龄在30 a左右的云杉林,其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的物种数以及其所属科、属数均明显比人工林多一些,而草本层物种数相差不大;但从物种多样性指数方面看,除天然林乔木层物种多样性要明显高于人工林外,二者在灌木层和草本层上无显著差异.天然林和人工林乔木层的生长状况无显著差异,天然林灌木层物种的平均密度和平均高度要显著大于人工林,平均盖度则没有显著差异;草本层各群落特征指标在两种林型之间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天然林乔木层、灌木层和草本层的物种个体数在不同样地之间的变幅均要比人工林小.物种相似性指数的比较表明,天然林与人工林内物种组成较为一致,没有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946.
形成条斑紫菜离体组织再生苗的几种方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紫菜属的不少种类的叶状体通过形成单孢子直接产生叶状体苗,也可以以其他方式直接成苗、一些报道表明,由紫菜叶状体营养细胞直接成苗在不少种类中存在。尤其是离体营养组织块,与离体细胞或原生质体相比,容易获得而且出苗量大,在生产上有潜在的利用价值。作者以条斑紫菜为材料开展的研究取得了以下结果。1材料与方法样品1~6号为中国科学院实验海洋生物学开放研究室海藻种质种苗组保种并在1997年9月育成的6个品系的苗网,在大连旅星海珍品公司海区养成后,11月30日自栽培网上采下,7号样品取自江苏海头养殖海区紫菜网。8…  相似文献   
947.
在科尔沁沙地选择不同类型沙地优势植物,测定了其在自然脱水、高温处理及复水后叶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和脯氨酸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在胁迫过程中流动沙地上的沙米、欧亚旋覆花,叶片内可溶性糖积累,尤其是脯氨酸积累较高,处理12h较处理前分别增加了92.87%、10.28倍,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在胁迫处理后植株枯死;半固定沙地上的差不嘎蒿可溶性糖增加41.57%、脯氨酸含量增加8.95倍、可溶性蛋白质下降15.04%,在两种胁迫处理后依然存活并恢复生长;固定沙地的白草和狗尾草可溶性糖增加89.82%和89.43%,脯氨酸增加2.49倍和2.53倍、可溶性蛋白质增加。因此,如果把胁迫中叶内积累的脯氨酸与胁迫后植株的存活结合起来看,两种胁迫中差不嘎蒿、狗尾草、白草体内积累的脯氨酸起保护性反应,而沙米、欧亚旋覆花的则是受害症状。  相似文献   
948.
在科尔沁不同类型沙地选择几种优势植物进行人工自然脱水、干旱和高温处理,测定了保护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变化,研究了植物保护酶与其抗膜脂过氧化间关系及其在抗逆中的作用。结果表明,胁迫条件下SODPOD活性增高,与MDA含量增加成正相关,CAT活性下降与MDA含量增加成负相关。在胁迫处理中流动沙地的沙米、欧亚旋覆花叶片SODPOD活性增高,MDA含量增高,保护酶清除速率低于氧自由基积累速率导致的膜脂过氧化可能是植株在胁迫中枯死的原因之一;在胁迫处理中半固定沙地的差不嘎蒿SODPOD活性略上升,但活力较低,其抗逆可能依赖多种途径及生理变化的保护;固定沙地的白草、狗尾草胁迫前POD活性较高,胁迫后SODPOD活性增加幅度较大,是一真正的依赖保护酶进行抗逆的植物类型。干旱、高温胁迫下SODPOD协同作用在沙生植物抗膜脂过氧化,保护膜的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49.
周瑞莲  王海鸥 《中国沙漠》1999,19(Z1):59-64
在高温、自然脱水和干旱处理中不同类型沙生植物叶形态、相对含水量(RWC)、质膜相对透性、丙二醛(MDA)含量变化不同,其中流动沙地的沙米、欧亚旋覆花在胁迫中MDA积累,RWC下降快,膜透性增大,复水后MDA增多而植株死亡;半固定沙地的差不嘎蒿和固定沙地的狗尾草、白草,胁迫下MDA积累,RWC下降,但复水后RWC上升、膜透性下降,MDA下降,植株存活。自然脱水处理中植物细胞膜相对透性与膜脂过氧化成正相关,但细胞膜受损程度与MDA积累的绝对量无密切关系,而与膜忍受膜脂过氧化能力相关。  相似文献   
950.
四川锦屏落水洞岩溶地下水示踪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在岩溶水文地质调查的基础上,进行钼酸铵示踪试验。结果显示,落水洞沟水在落水洞附近进入地下含水层后,沿T2z / T1 岩层接触边界或断层( F6- F9)分成两股,一股向东排向磨房沟东大理岩地下水排泄带,另一股向南转西南、西北分别排向景峰桥- 牛圈坪沟段西雅砻江河床。磨房沟泉流域地下水向西袭夺造成该流域西部地表、地下分水岭不一致。而西雅砻江示踪段构造裂隙发育,地下水主要沿具有双重含水介质(稀疏裂隙和少量岩溶管道)的大理岩流动,天然条件下地下水流动缓慢。其中的局部大型溶蚀裂隙或串珠状溶洞成为主要地下水储水空间,其疏干性突水对工程施工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