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3篇
  免费   71篇
  国内免费   33篇
测绘学   86篇
大气科学   32篇
地球物理   104篇
地质学   122篇
海洋学   2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43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6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4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36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9 毫秒
171.
Rivers display temporal dependence in suspended sediment–water discharge relationships. Although most work has focused on multi‐decadal trends, river sediment behavior often displays sub‐decadal scale fluctuations that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The objectives of this study were to identify inter‐annual to decadal scale fluctuations in the suspended sediment–discharge relationship of a dry‐summer subtropical river, infer the mechanisms behind these fluctuations, and examine the role of El Niño Southern Oscillation climate cycles. The Salinas River (California) is a moderate sized (11 000 km2), coastal dry‐summer subtropical catchment with a mean discharge (Qmean) of 11.6 m3 s?1. This watershed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most extent of the Pacific coastal North America region that experiences increased storm frequency during El Niño years. Event to inter‐annual scale suspended sediment behavior in this system was known to be influenced by antecedent hydrologic conditions, whereby previous hydrologic activity regulates the suspended sediment concentration–water discharge relationship. Fine and sand suspended sediment in the lower Salinas River exhibited persistent, decadal scale period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discharge corrected concentrations. The decadal scale variability in suspended sediment behavior was influenced by inter‐annual to decadal scale fluctuations in hydrologic characteristics, including: elapsed time since small (~0.1 × Qmean), and moderate (~10 × Qmean) threshold discharge values, the number of preceding days that low/no flow occurred, and annual water yield. El Niño climatic activity was found to have little effect on decadal‐scale fluctuations in the fine suspended sediment–discharge relationship due to low or no effect on the frequency of moderate to low discharge magnitudes, annual precipitation, and water yield. However, sand concentrations generally increased in El Niño years due to the increased frequency of moderate to high magnitude discharge events, which generally increase sand supply.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72.
自动电位滴定仪具有操作简便、测定速度快的优势,减少了人为操作的影响,本文使用自动电位滴定仪测定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并与国家标准(GB 17378.5—2007)中根据滴定过程中溶液颜色变化用肉眼判定滴定终点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确定通过仪器自动判断滴定终点实现准确测定的可行性。结果表明:自动电位滴定的方法检出限为0.029%,人工肉眼判定终点的方法检出限为0.086%,在滴定终点判定方面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差异,但自动电位滴定仪的准确度和精密度更优,在一定程度上可代替肉眼判定滴定终点。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发现,当滴定的溶液体系由于氧化还原反应、络合作用等影响因素使电位变化较为复杂时,自动电位滴定仪有可能会得到多个等当点而无法判断哪个等当点是真正的目标等当点,此时需要利用肉眼进行辅助确定。  相似文献   
173.
基于百度地图的精细化格点预报显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细化格点要素预报是目前中国气象局的主推业务和未来天气预报的发展方向,如何有效地将预报产品提供给用户使用,是精细化格点预报的最终环节。本文介绍了基于百度地图API的陕西精细化格点预报显示系统,系统主要实现了:(1)降水预报,以CMORPH(NOAA Climate Prediction Center Morphing Method)卫星与全国3万个自动观测站的逐时降水量融合资料为基础,通过动态偏差订正的方法来提高格点降水的预报能力;温度预报,采用滑动线性回归的方法来改善温度预报效果。(2)任意位置的地理信息获取及对应格点240h预报时效的气象要素实时展示。(3)格点气象要素向站点转换,通过格点值提取全省98个观测站逐3h站点预报值,实时分析过去24h降水、温度预报与观测值的误差,供用户预判未来预报值的可能误差趋势;并提供未来168h逐日要素预报。(4)与以往的数据库后台支撑不同,本系统直接将3.5GB格点预报数据一次性读入内存,进行侦听,解决了数据库检索、调用效率低下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4.
针对GIS地名搜索系统的关键技术,阐述了用于分词搜索的词典设计,设计了中文分词算法;选用全文检索引擎Lucene实现了地址匹配组件;设计了地名搜索系统架构并实现了地名搜索功能。  相似文献   
175.
适应性治理与气候变化:内蒙古草原案例分析与对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适应性治理通过边学边做,针对各地方的社会经济条件、自然生态系统、地方知识文化等基本特征,基于一个动态、自下而上和自组织的过程不断测试和修正制度安排与知识体系,形成一个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循环过程。通过内蒙古3个地区案例的对比分析研究,基于对其气候变化风险和社会脆弱性的评估,发现其在气候变化影响下形成的不同程度的社会脆弱性正是源于不同的草原利用机制和基于此的社会合作机制。正是因为3个案例地的牧民有着不同的社会资本和社会记忆,所以他们面对极端天气导致的自然灾害时,采取了不同的应对方式,有的牧户可以依赖于社会资本移动牲畜来渡过难关,有的牧户则可以在嘎查范围内重启社会记忆,通过合理安排草场利用和移动牲畜提高自身的抗灾能力,而有的牧户则只能通过买草料独立抗灾。这样不同的结果有力证明了适应性治理在提升这些地区气候变化应对能力方面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地区层面引入适应性治理,可以满足各利益相关方的需求,有利于自然、社会及管理的多学科协同,与“未来地球计划”的协同设计、协同实施和协同推广理念不谋而合,是“未来地球”思想在气候变化适应研究中的实践。  相似文献   
176.
为探索大学生地方认同的组成结构,以武汉大学为例,通过非结构访谈手段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运用扎根理论分析大学生地方认同维度,并在此基础上设计调查问卷,利用探索性因子分析方法进一步分析大学生地方认同维度结构特征。研究发现:武汉大学大学生地方认同具有认知、情感、行为、自我效能和承诺5个维度的结构特征;学生对学校的地方认同较高;入学时间、所属学部、高考志愿、籍贯是地方认同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大学生的个人背景(年级、所属学部、高考志愿、籍贯)不同,在地方认同及其各个维度上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77.
点状地名信息的加权泰森多边形检索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宇  王琦  吴文周  苏奋振 《测绘学报》2017,46(11):1919-1926
鉴于地名库中多数地名仅以中心点坐标形式记录其空间位置信息,缺乏其空间范围的具体描述,造成地名检索中的片面性和局限性,本文在深入分析地名及其空间属性、空间关系的基础上,考虑同类型地名的不同性质在检索中的重要作用,利用泰森多边形在地名边界近似中的优势,提出了针对点状地名信息的加权泰森多边形检索法,依据同类型地名的面积属性作为权重指标构建泰森多边形,以近似表达地名的空间范围,进而描述地名间的各类空间关系;并从拓扑关系、方位关系与距离关系3个方面给出了具体公式以计算地名间的空间相似性;最后以行政区划边界近似与检索为例验证该方法。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可较好地近似表达地名空间范围及空间关系,增强了检索词与地理信息资源在空间位置上的相似性度量,检索结果优于传统方法。  相似文献   
178.
研究伪距定位中衰减记忆无迹卡尔曼滤波(MAUKF)方法,针对衰减记忆UKF滤波器可能因衰减因子引入造成滤波精度降低、滤波收敛速度并没有得到改善的问题,本文依据预测残差的统计量,对衰减记忆UKF滤波算法进行了改进。仿真结果表明,该算法相比衰减记忆UKF算法提高了定位精度和收敛速度。  相似文献   
179.
基于机器学习的南京市旅游地个性及其文化景观表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郴  黄震方  张捷  葛军莲 《地理学报》2017,72(10):1886-1903
旅游地具有物质和精神双重属性。鉴于旅游地精神属性在量化表达和测量方面的困难,以往旅游地研究较少涉及。旅游地个性概念的提出为旅游地精神属性研究打开了思路。由于开展时间不长,当前旅游地个性研究大多基于营销学中的品牌个性研究思路展开,缺乏对地方适用性的考量,且尚未深入到对个性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的探讨。基于此,从地理学视角出发,选取城市旅游地作为研究对象,着眼地方特性,系统构建城市旅游地个性量表,在此基础上,开展针对案例地城市南京的个性测量和分析,并以城市文化景观作为表征媒介,深入探究城市旅游地个性的景观表征形式及表征机制。研究发现:城市旅游地个性主要包含态度、气质、性格、能力四大特征;城市文化景观是城市旅游地个性的重要表征媒介,包含现代空间景观、传统空间景观、生态景观、生活景观、社会景观五大维度;以上景观维度及其所辖景观元素在表征城市旅游地个性方面发挥不同作用。研究过程及结论为包括旅游地在内的地方精神属性研究提供了一种概念框架和方法体系,是对精神层面人地关系认识上的丰富。机器学习这一智能化探索型数据分析手段的运用为处理地理学中普遍存在的高维非线性噪声数据提供了有力的方法支撑。  相似文献   
18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ce attachment and resistance during participatory planning of the Sengwe Tshipise Wilderness Corridor, located in southeast Zimbabwe, a region that falls within the Great Limpopo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 Field research was conducted from July to December 2013 using 69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seven focus-group discussions, and analysis of secondary data. By following the dominant narratives articulated by villagers affected by this Corridor, we illustrate the multiple ways in which place attachment becomes part of everyday politics of resistance. Results show that a strong place-based identity is at the center of narratives deployed by villagers displaced by war, conservation, and veterinary fencing restrictions. Through deploying this place-based identity, communities collectively influenced both the spatial extent of the corridor and institutional governance arrangements. This article contributes to debates on the role of community agency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ransfrontier conservation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