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299篇 |
免费 | 114篇 |
国内免费 | 3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篇 |
大气科学 | 107篇 |
地球物理 | 52篇 |
地质学 | 130篇 |
海洋学 | 33篇 |
天文学 | 3篇 |
综合类 | 9篇 |
自然地理 | 10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8篇 |
2022年 | 18篇 |
2021年 | 18篇 |
2020年 | 10篇 |
2019年 | 13篇 |
2018年 | 11篇 |
2017年 | 18篇 |
2016年 | 15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14篇 |
2013年 | 22篇 |
2012年 | 23篇 |
2011年 | 16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28篇 |
2008年 | 22篇 |
2007年 | 23篇 |
2006年 | 16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3篇 |
2003年 | 15篇 |
2002年 | 19篇 |
2001年 | 14篇 |
2000年 | 12篇 |
1999年 | 14篇 |
1998年 | 9篇 |
1997年 | 9篇 |
1996年 | 2篇 |
1995年 | 8篇 |
1993年 | 2篇 |
1990年 | 3篇 |
1985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近百年长江中游旱涝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史料和器测雨量记录重建的近百年长江中游区域平均逐年旱涝等级指数序列研究了旱涝变化特征,发现:(1)20世纪前涝后旱,(2)22年、5-6年和2-3年的准周期振动,(3)6个交替出现的旱涝阶段。 相似文献
42.
天山山区近40a年降水变化特征与南、北疆的比较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本文分析了天山山区近40 a来年降水变化的基本特征,并与南疆、北疆进行了比较,所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天山山区在年降水量干湿变化阶段上与北疆的相似性强于南疆。(2)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同步变化性以北疆为最好,南疆最差,天山山区居中,而年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的反向变化性,以天山山区为最大,北疆最小,南疆居中。(3)天山山区与南疆从60年代到90年代,年降水均表现出了持续的增加的趋势,北疆年降水从60年代到90年代,除70年代外,不断增多。 相似文献
43.
利用海南双池玛珥湖沉积物的粒度、色度、磁化率及干密度等指标重建了该地区~2 007 cal a BP以来的环境和气候变化。在2 007~1 413 cal a BP期间,气候炎湿,植被覆盖度高,蒸发较强,湖盆近沼泽化;1 413~974 cal a BP期间,湖泊水位较高,气候温干,植被覆盖率较低,初级生产力降低;974~468 cal a BP期间,气候暖湿,降水渐增,湖区生产力增加,人类活动明显增强;468~184 cal a BP期间,气候相对湿热,湖深微有增加,人类活动在该阶段达到峰值;184cal a BP以来,气候相对温和,降水较上阶段减少,湖深不断下降,湖盆生产力不断降低。指标记录可识别出“中世纪暖期”(750~1 250 AD)和“小冰期”(1 250~1 750 AD),“小冰期”相对较湿润的气候条件与中国南方的湖泊记录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44.
通过问卷调查,具体分析了吉林省敦化市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和极端冷暖年的感知偏差及人群分异.发现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趋势的感知与科学事实比较符合,由于对变暖转折年代更敏感,因而对变暖的确认度在一些时段与科学事实在变化程度或幅度上存在比较大的偏差.乡村人群对极端冷暖年不如对趋势感知的准确度高.经验积累影响乡村人群对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45.
将1951-2011年吉林省主汛期降水量排名的前、后6位分别定义为多、少雨年,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计算主汛期平均高度场、温度场、风场及比湿、涡度等物理量场;根据天气学原理和常规天气预报经验,对比分析主汛期典型多雨与少雨天气系统结构形态、分布位置、中心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500 hPa多雨年568等高线较少雨年平均偏南3个纬度,副热带高压588等高线较少雨年平均偏西7个经度偏北1个纬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多雨年的重要特征;850 hPa和700 hPa平均水汽含量多雨年明显多于少雨年;典型多雨年850 hPa风场贝加尔湖附近为单辐合中心,少雨年为双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46.
北大西洋地区除了存在约70 a周期的AMO(Atlantic Multidecadal Oscillation,北大西洋年代际振荡)之外,历史长期气候记录中英格兰温度(Central England Temperature,CET)与格陵兰冰芯净雪累计率还存在显著的20 a周期波动。本研究利用CCSM4(Community Climate System Model version 4)耦合模式工业革命前控制试验(piControl)结果中的海表面温度(Sea Surface Temperature,SST),通过10~50 a带通滤波与扩展经验正交函数(Extended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EEOF)分解,得到在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区存在准20 a振荡的逆时针旋转模态。此周期与其临近地区的CET、格陵兰冰芯净雪累计率的准20 a振荡周期相吻合,说明这种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区准20 a振荡的海洋模态与其临近地区的大气准20 a振荡之间可能存在相应的联系。进一步利用CAM4(the Community Atmosphere Model version4)大气模式,以北大西洋副极地海区准20 a振荡SST旋转模态为强迫场进行敏感性试验,进一步验证了这种联系。 相似文献
47.
过去百年青海和西藏耕地空间格局重建及其时空变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网格化的历史土地利用/覆被数据集,可为历史气候变化和碳循环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本文估算了1910年,并订正了1950-2000年青海和西藏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基于现代耕地空间格局,量化了海拔高程和地面坡度与耕地空间分布之间的关系,构建了历史耕地网格化重建模型。将1910、1960、1980和2000年的省域耕地面积数据带入网格化重建模型,得到了4个时间断面的耕地空间格局。结果表明:青藏两省耕地面积1910-1950年稳定,1950-1980年快速增加,1980-2000年基本稳定,略有降低。就空间格局而言,1960-1980年,河湟谷地和"一江两河"地区土地开垦范围的扩张和垦殖强度的增长在过去百年最为明显。模型检验表明,模型重建的2000年耕地空间格局与2000年遥感数据相关系数达0.92。 相似文献
48.
东北地区近百年降水时间序列变化规律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利用1905~2005年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降水时间序列资料,采用距平和Morlet小波分析方法,研究了东北地区降水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周期性性变化规律,并对东北地区近期降水状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近百年来东北地区年降水量呈现较显著下降趋势,整个东北地区降幅为-5.2mm/10a;长春为-12.7mm/10a;哈尔滨为-7.1mm/10a;大连为-2.7mm/10a;沈阳略为上升趋势为1.3mm/10a。东北地区的年降水量存在着区域性的多重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特征,2a~3a、5a~6a,10a和50a左右的长期振荡周期具有全域性;长春、哈尔滨年降水的主要控制周期是20a左右;5a~6a的短周期和50年的长周期变化也对年降水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49.
基于历史文献、古地图和现代遥感数据,引入历史学古代城镇形态复原方法,复原(提取)明代以来长江三角洲地区113座城镇7个时间断面(1461年、1820年、1930年、1970年、1980年、2000年和2010年)下的城镇边界,采用扩张速率、扩张效率、首位度指数和位序-规模法则,分析了近六百年来区域城镇空间与城镇体系等级规模演变格局。取得以下研究结果: 研究时段内,区内城镇用地总规模由205.98 km2增加到6442.19 km2,扩大了31.27倍;城镇扩张经历了萌芽阶段(明清时期)、起步阶段(民国至改革开放前夕)、成长阶段(改革开放至2000年)和加速阶段(2000—2010年),城镇扩张速率不断加快,但扩张效率有待提升; 在城镇等级规模空间格局上,明清时期南京与苏州为区内的一级城镇,民国后,上海逐渐取代其地位,从五级城镇发展成为区域核心城镇,四级以上城镇主要集中在长江干流沿岸和太湖流域,五级以下城镇大多集中在安徽;城镇体系呈首位型分布,城镇首位度较高,且改革开放后的城镇首位度较明清与民国时期要高,不同等级规模城镇之间差距扩大,大城镇优势较强。近30年,长江沿岸城镇发展加速,苏锡常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等逐渐形成并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50.
近300 a来古里雅与长江下游温度变化所受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分析了近300a来古里雅冰芯δ18O值和长江下游温度变化与太阳活动、火山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无论在年际尺度,还是在10a尺度上,西昆仑山的古里雅冰芯和中国东部的长江下游地区的温度与以太阳辐照和太阳黑子周期长度为代用指标的太阳活动有良好的相关关系.火山活动对古里雅、合肥冬温和杭州春温有明显的降温作用.1810’s—1830’s时段不仅合肥冬温和杭州春温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而且处于高亚洲中西部的古里雅冰芯δ18O值也急剧下降,同时在北半球温度重建曲线上这一时段也是一个冷谷,表明该时段的气候变化可能具有全球性,而强烈的火山活动和微弱的太阳活动可能对温度的快速降低起触发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