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91篇
  国内免费   28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87篇
地球物理   35篇
地质学   111篇
海洋学   27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88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9篇
  2011年   13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1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6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过去2000年全球典型暖期特征与机制的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志远  刘健 《第四纪研究》2014,34(6):1136-1145
本文利用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的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o mmunity Earth System Model, 简称CESM)的低分辨率版本(CESM1.0.3, T31_g37)在国际国内率先进行了多组过去2000年瞬变积分模拟试验, 在与历史重建资料和观测资料进行对比验证的基础上, 对过去2000年中的典型暖期(中世纪暖期与现代暖期)的特征和成因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结果表明: 中世纪暖期太阳辐射加强是导致其\"暖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而温室气体浓度的激增是现代全球变暖的最主要原因; 在中世纪暖期, 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比温室气体的影响高一个数量级; 而在现代暖期, 温室气体对降水量的影响比自然因子(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对降水量的影响之和高一个数量级; 在不同外强迫条件下的海表温度变化在热带太平洋区域截然不同, 即自然因子影响下为类-拉尼娜态, 而温室气体影响下为类-厄尔尼诺态; 无论在中世纪暖期还是现代暖期, 相对于1000~1850年的平均情况, 沃克(Walker)环流均处于增强状态。  相似文献   
32.
中国近百年温度曲线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36,自引:1,他引:3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温度变化是全球变化研究中非常重要的基础性问题,在中国近百年温度变化方面,十几年来已取得了明显进展,这首先表现在建立了若干条全国平均气温序列,而几条主要序列间的相关系数在0.73~0.97之间。同时,这些进展也表现在基础资料质量提高、空间覆盖面扩大、序列均一性改善以及结果可靠性提高等方面。对多序列进行综合分析得到的新结果显示,1906-2005年中国的年平均气温上升了(0.78±0.27)℃,2007年是我国近百年来最暖的一年;代表性分析显示,现有的几条中国温度序列中除覆盖完整的序列外,其他序列在1920或1930年代以前可能主要反映中国东部变化情况,但在此之后则能较好地代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气候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33.
余志峰 《甘肃地质》2016,25(3):27-33
地质实验测试是\"地质找矿的眼睛\",甘肃省中心实验室是地质实验测试行业的重要一员,成立于1942年,至今已有70多年的发展历史。解放前是西北的重要化工策源地,1952年划归地质部,为白银厂铜矿的开发承担了大量分析测试工作。甘肃省地矿局建局后,陆续增设了岩矿鉴定、光谱分析、选矿试验、物性测试等专业,发展成了一家综合性地质实验测试机构。建立了国内规模最大的火试金实验室及贵金属富集方法;承担了镜铁山铁矿、金川铜镍矿等矿山元素赋存状态研究及选矿试验工艺研究;参与编写了地质实验测试专业教科书《岩石矿物分析》第1版至第4版[1],编写了《非金属矿物化性能测试规程》[2]及《岩石物理力学性质试点规程》[3]等专业书籍;作为主要单位参加了1∶20万化探扫面测试方法的制定及样品测试工作;参与了岩石、土壤、水系沉积物及超基性岩、铬铁矿、非金属矿标准物质研制工作;协助西北地区其他单位实验室的组建并培养了大量分析人员。在属地化后,检测能力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检测人员积极开展方法创新,利用XRF、ICP-MS、ICP-AES等大型设备代替了部分传统方法或化学分析方法,提高了检测效率和准确度;建立了\"甘肃省金属贵金属矿产资源勘查与综合利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科研立项和矿物综合利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4.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200-hPa westerly jet stream anomalies over the East Asian coastal water- western Pacific(WPJS),and the oceanic surface heating and synoptic-scale transient eddy(STE)activity anomalies over the North Pacific in wintertime are examined by using ERA-40 and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The analysis demonstrates that the surface heating and the STE anomalies have different patterns,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WPJS anomalous modes,respectively.In the first WPJS anomalous mode,the WPJS main part shows no robust anomaly.The anomalous westerly wind,occurring over the mid-latitude central-eastern Pacific past the date line is associated with the anomalous heating presenting both in the tropical central-eastern Pacific past the date line and the center of the North Pacific basin.Meanwhile,the STE anomaly appears around the region of the anomalous zonal wind.The fluctuation in jet strength shown in the second WPJS mode is strongly related to the heating anomaly in the Kuroshio Current region and the STE anomaly in the jet exit region.The third mode demonstrates a northward/southward shift of the WPJS,which has a statistical connection with a south-north dipolar pattern of the heating anomaly in the western North Pacific separated at 35°N.Meanwhile,the STE spatial displacement is in conjunction with jet shifts in the same direction.The heating anomaly has a close connection with the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and thus changes the mid-latitude baroclinicity,leading to the STE anomaly,which then reinforces the WPJS anomaly via internal atmospheric dynamics.  相似文献   
35.
胶州湾营养盐的现状和变化   总被引:31,自引:3,他引:28  
沈志良 《海洋科学》1997,21(1):60-64
报道了1991年5月至1994年2月12个航次胶州湾NO3-N,NO2-N,NH4-N,PO4-P和SiO3-Si的时空分布基本特征。60年代至90年代的变化表明,胶州湾营养盐的浓度和分布已发生显著变化,尤其从60年代至80年代。30年来,胶州湾中东部水域PO4-P,NO3-N和NH4-N浓度分别增加了2.2,7.3和7.1倍;TON浓度也增加了3.5倍;TIN/PO4-P从10增加至24.2;TIN占TN的比例从3.7%增加到6.3%;但是NH4-H/TIN未变,保持在78~79%水平。NH4-N是浮游植物的主要氮源。浮游植物生长已从主要受氮限制变成主要受磷限制。  相似文献   
36.
In 1876 Blytt proposed a post-glacial climatic classification, maintaining that the then temperature fluctuated 1- 2℃ higher or lower than that today. Lamb (1969) held that in Europe " the axis of the subtropical high pressure belt was generally displaced north by about 10° latitudes" during the Hypsithermal and that the temperature was three to six time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postglacial period.In China, there appear relict beachrocks (living fossils) in tropical tidal zones from the Bohai Bay (40° N) to coastal areas in South China. Many relict tropical marine fossils were discovered, such as Ostrea gigas in Tianjin (which is larger than that found today in Hainan), Placuna placenta in Zhejiang and Spondylus sp. in Fujian. In Hebei, Henan and Zhejiang provinces and Guilin of Guangxi, such tropical fossil animals as Elephas maximus and Rhinoceros sp, were discovered, and in Hebei and Jiangsu provinces such fresh water fossils as Unio douglasiae were found. Their living species are still seen in So  相似文献   
37.
针对夏明生先生认为“Ma”及其派生单位(如“m/Ma”和“℃/Ma”)在地学期刊中属错误用法的观点,查阅了国家标准GB 3100-93和国际地学期刊有关规定。进而提出“Ma”和“Myr”均可表示“100万年”的观点,并指出这两个单位在国际期刊用法中的区别,即“Ma”用于表示某一地质事件距今的绝对年代(absolute dates),而“Myr”用于表示某一地质事件的延续时间或时间间隔(duration或interval)。另外,还提出了Ma”和“Myr”的派生单位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38.
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及其环流特征分析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整编的中国160站的月平均降水资料和美国NCEP/NCAR的再分析资料,分析华南前汛期降水的异常及其环流特征。文中取“九五”重中之重项目执行组指出的华南地区的16站来代表华南地区,侧重分析了华南前汛期降水异常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及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同期的环流特征。研究发现:华南地区降水的季节分布呈现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在6月和8月。华南前汛期近50年的总的降水趋势变化不明显。1950年代前期和1960年代中期—1980年代中为相对多雨期,而1950年代中期—1960年代中期以及1980年代中期—1990年代初为相对少雨期,1990年代为正常波动期。华南前汛期降水存在3 a、5 a、7 a、14 a的周期。在分析华南前汛期多、少雨年大气环流场的特征时发现:华南前汛期多雨年时南亚高压和副高都偏弱,华南地区低层的水汽通量辐合加强,而且低空辐合,高空辐散,气流上升运动加强,容易形成降水;而少雨年的情况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39.
中国东北地区近百年气温序列的小波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利用1905-2005年中国东北地区哈尔滨、长春、沈阳和大连的气温时间序列资料,在分析气温变化结构的基础上进行小波分析,以揭示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的复杂结构。同时,分析了不同时间尺度下气温序列变化的周期性变化规律和突变点。结果表明:近100 a来中国东北地区的平均气温呈升高趋势,尤其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升高趋势更加显著,升温率达到0.165 ℃/10 a。气温存在2~3 a、8~12 a、20~25 a和45 a左右时间尺度的多重时间尺度结构的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0.
将1951-2011年吉林省主汛期降水量排名的前、后6位分别定义为多、少雨年,利用NCEP(2.5°×2.5°)再分析资料计算主汛期平均高度场、温度场、风场及比湿、涡度等物理量场;根据天气学原理和常规天气预报经验,对比分析主汛期典型多雨与少雨天气系统结构形态、分布位置、中心强度等特征。结果表明:500 hPa多雨年568等高线较少雨年平均偏南3个纬度,副热带高压588等高线较少雨年平均偏西7个经度偏北1个纬度;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是多雨年的重要特征;850 hPa和700 hPa平均水汽含量多雨年明显多于少雨年;典型多雨年850 hPa风场贝加尔湖附近为单辐合中心,少雨年为双辐合中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