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363篇
  免费   5566篇
  国内免费   6171篇
测绘学   1998篇
大气科学   2685篇
地球物理   8375篇
地质学   15786篇
海洋学   4725篇
天文学   2065篇
综合类   2065篇
自然地理   6401篇
  2024年   220篇
  2023年   572篇
  2022年   1036篇
  2021年   1278篇
  2020年   1318篇
  2019年   1479篇
  2018年   1226篇
  2017年   1344篇
  2016年   1330篇
  2015年   1494篇
  2014年   1806篇
  2013年   2081篇
  2012年   1854篇
  2011年   1998篇
  2010年   1727篇
  2009年   2045篇
  2008年   2019篇
  2007年   2105篇
  2006年   2108篇
  2005年   1824篇
  2004年   1751篇
  2003年   1638篇
  2002年   1399篇
  2001年   1253篇
  2000年   1141篇
  1999年   986篇
  1998年   967篇
  1997年   697篇
  1996年   588篇
  1995年   559篇
  1994年   507篇
  1993年   415篇
  1992年   326篇
  1991年   222篇
  1990年   157篇
  1989年   179篇
  1988年   106篇
  1987年   101篇
  1986年   65篇
  1985年   50篇
  1984年   21篇
  1983年   14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14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3篇
  1976年   5篇
  1971年   6篇
  1954年   1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9 毫秒
101.
本文利用30个基准台所记录的238条长周期面波资料,经过适配滤波和分格频散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邻区147个分格10—105s的纯路径频散,进而反演出青藏高原及邻近地区深至170km的剪切波三维速度结构.研究表明,青藏高原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地壳平均厚度分别为70±7km和65±7km,地壳平均剪切波速度分别为3.55和3.62km/s,上地幔顶盖平均速度分别为4.63和4.61km/s; 岩石层厚度均为120±10km;东部地区下地壳内30—40km深度处普遍存在低速层;青藏高原及其东侧的上地幔低速层内有横贯东西且明显向上隆起的低速腔.滇西缅北地区的地壳厚45±5km,上地壳及下地壳内都有低速层;上地幔顶盖的速度为4.42km/s,比青藏高原本体及恒河平原都低.恒河平原地壳厚34±2km,速度平均为3.45km/s;上地幔顶盖厚86±10km,速度平均为4.63km/s,顶盖内55—83km深处有一个低速夹层.  相似文献   
102.
基于Matlab的断裂带温泉水地球化学特征及地震活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Matlab开发出地下流体分析软件,对比分析了甘肃西秦岭北缘的武山、街子和清水温泉水化学组分特征;初步分析了温泉水水质类型、补给来源、水-岩平衡状态以及循环深度,并讨论了温泉水深循环对地震活动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温泉水均为大气降水成因,其水化特征受围岩的控制作用;清水温泉水的成熟度没有武山和街子温泉水高.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浅的武山温泉和街子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HCO3·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频繁;地下水循环深度较深的清水温泉水化类型属于Na-SO4·Cl,所处断裂的地震活动性弱.  相似文献   
103.
结合干旱环境下塔里木河下游地区胡杨群落长势、土壤呼吸、土壤水分、温度的实时监测资料,通过改变光热条件对胡杨群落进行人工遮阴控制,分析植物群落长势对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同时对不同光环境下胡杨群落土壤呼吸速率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胡杨群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呈现多峰值曲线,但最大值集中出现在12:00—16:00之间,最低值出现在早上08:00和晚上20:00;植物群落长势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土壤呼吸速率的大小;胡杨群落土壤呼吸的日变化与水热因子之间联系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在很大程度上受植物新近合成同化产物控制。  相似文献   
104.
江苏省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经济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江苏省建设占用耕地现象越来越严重,耕地保护面临着巨大的困难。该文利用经济学的均衡分析方法、制度分析方法及非线性动力学方法,初步探讨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内在机制。边际产出的差距是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直接动力,目前存在的一些制度和政策降低了耕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交易成本,外资的涌入、经济的快速发展消除了资本的限制。根据其转化的内在机制提出如下建议:1)把耕地减少上升到社会问题的高度来认识;2)改变当前的征地方式;3)把耕地保护纳入政绩考核的范围;4)提高农业的产出。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耦合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9  
龙花楼  李婷婷 《地理学报》2012,67(2):201-210
土地利用转型,即在社会经济变化和革新的驱动下,某一区域在一段时期内由一种土地利用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土地利用形态的过程。在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乃土地利用转型的重要源头。本文综合利用2000 年和2008 年两期Landsat TM 影像解译土地利用数据及2000-2008 年国土资源部土地利用年度变更调查数据,分析了中国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特征。研究表明:① 2000-2008 年期间,中国耕地面积与农村宅基地面积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21,呈现出明显的增减逆协同演进格局;② 耕地—宅基地变化相关系数与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率的Spearman 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在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相互转化过程中,农村宅基地利用的变化起主导作用;③ 通过计算全国各省2000-2008 年间的耕地—宅基地变化耦合系数,发现期间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变化耦合程度高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部。社会经济—生物自然—土地管理三维驱动因素通过“农村人口—耕地—农村宅基地”三者之间的相互联系与相互作用驱动着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的转型。然而,耕地和农村宅基地利用转型的时空耦合现象及其发生机制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因于中国特殊的城乡二元结构社会体制。  相似文献   
106.
With the urbanisation drive comes steady growth in urban water demand. Although in the past this new demand could often be met by tapping unclaimed water sources, this option is increasingly untenable in many regions where little if any unclaimed water remains. The result is that urban water capture, and the appropriation of associated physical and institutional infrastructure, now often implies conflict with other existing uses and users. While the urbanisation process has been studied in great depth, the processes and, critically, impacts of urban water capture and appropriation are not well researched or understood. This paper undertakes a critical examination of the specific case of Hyderabad, one of India's fastest growing cities, to shed light more generally on the process of water capture by cities and the resultant impacts on pre-existing claims, particularly agriculture. It does this by examining the history and institutional response to Hyderabad's urban–rural water contest; how the results of that contest are reflected in surface and groundwater hydrology; and the eventual impacts on agriculture. The findings show that the magnitude, and sometimes even direction, of impact from urban water transfer vary in space and time and depend on location-specific rainfall patterns, the nature of existing water infrastructure and institutions, and farmers' adaptive capacities and options, notably recourse to groundwater. Broader consideration of the specific findings provides insights into policy mechanisms to reduce the possible negative impacts from the global, and seemingly inexorable, flow of water to the world's growing cities.  相似文献   
107.
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是一种战略性调整,面临着巨大的压力。目前的农业结构调整存在很多误区,要求用新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文章阐述了农业系统论,分析了农业的结构和功能,重点从8个方面探讨农业结构调整的新思路,阐述了农业系统论和农业结构调整的关系,对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8.
陈华杰  石忆邵 《地理学报》2011,66(6):805-812
空间句法作为一种定量空间形态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城市设计和建筑的诸多方面,但是在商业建筑结构方面的应用研究较少。本文运用GIS和空间句法的集成方法定量分析了义乌国际商贸城内部的空间结构特征,探讨了空间句法在商品交易市场空间结构形态研究中的应用。研究结果表明:义乌商贸城内部空间结构在总体布局上智能性、可理解性较差,局部区域及部分入口的便捷度较差,部分辅助设施不易达;针对这些不足本文也提出相应的优化调整建议。另外,该研究也可为商品交易市场的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9.

通过对2021年1月~2022年10月期间,湘中千佛洞洞外大气-上覆土壤气-洞穴空气二氧化碳含量(pCO2)及其碳同位素(δ13CCO2)、8个洞穴水体(4个滴水、3个地下河水、1个池水)溶解无机碳同位素(δ13CDIC)以及洞穴现代沉积物碳同位素(δ13C)的连续监测,初步获得了监测时段内千佛洞岩溶系统中δ13C在垂直方向上运移的变化特征,并得到以下3点主要认识:1)千佛洞上覆土壤气、洞穴空气pCO2δ13CCO2表现出相似的季节变化特征,夏季pCO2偏高,δ13CCO2偏轻,冬季则相反。降水量和温度是土壤pCO2δ13CCO2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2)千佛洞洞穴水体δ13CDIC值呈现显著的季节变化规律,夏季偏轻,冬季偏重,表明土壤pCO2δ13CCO2对其影响较大,说明该洞洞穴水体δ13CDIC可以较好地响应外界环境变化。此外,4个滴水点δ13CDIC值在变幅和绝对值之间存在一定差异,这可能是受到不同滴水点的运移路径和滴水速率等因素的影响;3)千佛洞现代沉积物δ13C也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说明该洞现代沉积物δ13C可以较好地继承滴水中的δ13CDIC信号。千佛洞的初步观测结果为利用该洞穴或者临近区域洞穴沉积物开展古气候重建提供了借鉴和参照。

  相似文献   
110.
Kinematic pile–soil interaction under vertically impinging seismic P waves is revisited through a novel continuum elastodynamic solution of the Tajimi type. The proposed model simulates the steady‐state kinematic response of a cylindrical end‐bearing pile embedded in a homogeneous viscoelastic soil stratum over a rigid base, subjected to vertically propagating harmonic compressional waves. Closed‐form solutions are obtained for the following: (i) the displacement field in the soil and along the pile; (ii) the kinematic Winkler moduli (i.e., distributed springs and dashpots) along the pile; (iii) equivalent, depth‐independent, Winkler moduli to match the motion at the pile head. The solution for displacements is expressed in terms of dimensionless transfer functions relating the motion of the pile head to the free‐field surface motion and the rock motion. It is shown that (i) a pile foundation may significantly alter (possibly amplify) the vertical seismic excitation transmitted to the base of a structure and (ii) Winkler moduli pertaining to kinematic loading differ from those for inertial loading. Simple approximate expressions for kinematic Winkler moduli are derived for use in applications.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