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1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26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22篇
地球物理   167篇
地质学   62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76篇
自然地理   22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41篇
  2020年   36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33篇
  2014年   32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34篇
  2011年   37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26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2 毫秒
381.
船载海洋生态在线监测系统是海洋生态在线监测的一种重要手段。本文介绍了船载在线监测系统的组成和功能,系统全面地论述了国内外船载在线监测系统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重点论述了典型应用案例欧洲FerryBox系统的发展历程、监测方式、成果应用以及运行管理体系等,为中国船载海洋生态在线监测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382.
在复杂湖泊水动力环境作用下,换水周期和传输时间变化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迁移和转化.本文运用数值模拟方法,定量研究了季节水情动态下鄱阳湖换水周期和示踪剂传输时间的空间分布.结果表明,不同季节下鄱阳湖换水周期均具有较高的空间异质性,贯穿整个湖区的主河道换水周期约10 d,大多湖湾区的换水周期则长达300多天.尽管不同季节下换水周期空间分布格局几乎相似,但受鄱阳湖水动力场的季节变化影响,夏、秋季的换水周期要明显大于春、冬季.基于换水周期频率分布曲线的统计表明,80%的鄱阳湖区的换水周期约30 d,其余湖区换水周期为几十天至几百天,表明鄱阳湖应该更加确切地描述为一个快速换水和慢速换水同时共存的湖泊系统.鄱阳湖示踪剂传输时间介于4~32 d,夏、秋季的传输时间(11~32 d)约为春、冬季(4~8 d)的4倍,主要与鄱阳湖季节性水情特征及示踪剂的迁移路径有关.本文所获取的换水周期和示踪剂传输时间的时空分布信息可为今后鄱阳湖水质、水环境和生态系统管理和维护等方面提供重要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383.
应用Myeclipse开发平台,以Java为主流开发语言,采用基于角色权限动态分配技术,结合地震速报管理规定,研发海南省地震局地震速报短信自动上网系统。该系统的实现在降低手动输入带来错误的同时,减轻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该项工作的实施,实现了海南省地震局地震信息自动上传互联网零的突破。  相似文献   
384.
From the origins of hydrology, the time of concentration, tc, has conventionally been tackled as a constant quantity. However, theoretical proof and empirical evidence imply that tc exhibits significant variability against rainfall, making its definition and estimation a hydrological paradox. Adopting the assumptions of the Rational method and the kinematic approach, an effective procedure in a GIS environment for estimating the travel time across a catchment’s longest flow path is provided. By application in 30 Mediterranean basins, it is illustrated that tc is a negative power function of excess rainfall intensity. Regional formulas are established to infer its multiplier (unit time of concentration) and exponent from abstract geomorphological information, which are validated against observed data and theoretical literature outcomes. Besides offering a fast and easy solution to the paradox, we highlight the necessity of implementing the varying tc concept within hydrological modelling, signalling a major shift from current engineering practices.  相似文献   
385.
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三维P波速度结构成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多年地震台网观测数据,使用多震相走时成像方法获得了太行山断裂带东南缘地壳的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速度结构图像在浅部较好地反映了地表地形、地质构造的特征,深部显示地壳速度具有明显的横向变化特征。12km深度以上显示研究区北部太行山隆起区地壳主要呈现为高速区,南部沉降区为低速区,而12km深度以下具有反转的特点。整体显示速度异常的走向大致与邻近活动断裂走向一致。垂直速度剖面显示研究区地壳具有分层特征,上地壳厚约10km,速度横向变化较小;中、下地壳的界面呈现局部上隆或凹陷状,横向起伏变化较大。通过分析速度、断裂与中强地震发生的关系推测研究区具备发生中强震的深部孕震条件。  相似文献   
386.
大容量气枪震源激发探测因具绿色环保、传播距离远和高度重复性等特点成为地下介质探测的新方法,利用其进行地下介质物性变化高精度探测,则对不同激发条件下气枪传播信号的一致性提出要求。本文选取了祁连山主动源不同枪组(4支和3支气枪)在激发环境一致情况下分别激发时各远台波形记录,通过信号叠加、互相关及频谱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各台站记录的不同枪组激发信号,及其与震中距的关系,并讨论了不同枪组激发对地下介质走时变化观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枪组的激发信号波形相关度随震中距增大而降低,信号震相随激发能量有微弱的变化,震中距超过50 km后其变化几乎分辨不出;(2)远台接收信号的能量大小随主动源激发能量变化,各台站能量变化主要体现在优势频率范围内;(3)接收台站台基越坚固不同激发能量均方根振幅比越小;(4)叠加一定数量的波形可以有效提高远台记录信号的信噪比,增加气枪激发能量则相对更容易提高信号信噪比。  相似文献   
387.
RFID transponders, especially low‐frequency Pass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s (PIT tags), are now commonly used for assessing bedload mobility in gravel‐bed rivers. Early studies reported high PIT tag recovery rates in small streams, but recovery rates in larger systems remain low. Explanatory factors for low recovery rates have been identified, but only antenna detection ranges and clustering effects have been precisely characterized. Burial below detection limit and dispersion beyond the study site have been indirectly estimated, and PIT tag destruction is assumed to be negligible. In this study, we quantified the resistance of natural limestone pebbles equipped with PIT tags as related to tag insertion methods and distance travelled in an annular flume. We then compared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natural pebbles with synthetic pebbles made of polyurethane resin and corundum. Creation of synthetic pebbles makes it possible to test bigger transponders with a greater detection range and no clustering effects, bypassing the existing constraints of RFID tracking. We found that breakage of limestone particles leading to PIT tag destruction is far too rare to explain low recovery rates in situ. Further, breakage is more affected by initial pebble characteristics than by PIT tag insertion method. Synthetic pebbles are more sensitive to attrition, but less likely to break. Natural and synthetic pebbles show slight differences in mobility patterns, transport distances, and abrasion resistances. One of the two synthetic pebbles travelled faster than the other three indicating that mobility is not only related to density but also potentially to shape. To address clustering and detection range issues, we equipped synthetic pebbles with AIT‐tags (Active Integrated Transponders). These were tested for integrity and transponder endurance and show great promise for future applications. Copyright © 2016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388.
传统大型多道地震物理模拟系统缺乏对地震灾情场景的图像直观整合,可观赏效果差。设计基于GIS的地震灾情场景计算机在线模拟系统,从系统层次划分以及软件实现两方面完成地震灾情场景的在线模拟,系统由数据层、逻辑层和应用层构成。利用逻辑层中灾情场景生成模块自动整合功能,依据研究地区的GIS数据及其开发部件的底层支持,构建建筑物的三维像素点集合模型,实现灾后场景构建;通过地震动场判定和三维坐标转换,构建灾后场景。实验结果表明,所设计的系统模拟地震灾情场景图像最低误差均值仅为3.4,观赏性好,系统功能及性能满足实际需求。  相似文献   
389.
基于广州市居民食品购物行为问卷调查数据,利用交叉频数、卡方检验和对应分析,通过网购食品者同不网购食品者、不同区位网购食品者、不同网购食品频率者的对比,分析了网络购物影响下广州市居民购买食品行为的一般特征和空间特征。结果发现:1)网络购买食品的接受度总体不高,传统实体购物模式仍占主导,网络购买食品对实体店购买食品有一定的替代沁。2)网络购买食品对居住地周边商店负面影响较大,对商业区影响很小,超市和百货公司休闲零食、地方特产类食品销售会受到一定负面影响,生鲜类商店所受影响较小。3)不同区位居民网购食品的频率差异较小,单次花费、时间和网购原因空间差异较大,实体购物条件差的居民更倾向于网络购买食品,验证了Anderson等提出的“效率假说”。4)网购食品者的实体购物出行目的休闲性增加,周末购物出行更频繁,网购食品频率高的居民购物出行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390.
解佳  孙九霞  王学基 《地理研究》2020,39(7):1640-1653
随着道路旅行的兴起,中国背包客将涂鸦活动的阵地转移至道路和停泊点等非城市空间。背包客的道路涂鸦与城市涂鸦、景区涂鸦都存在着较大差别,它所具有的时空特殊性为剖析旅游过程中通道与停泊点的意义、理解旅游者如何参与地方生成、探索处于移动中的人群如何构建共同体提供了生动案例。本研究以川藏公路为案例地,采用移动民族志与多点民族志相结合的方法,探索背包客涂鸦作为空间实践的意义。研究发现,涂鸦实践使得川藏公路及其沿线的节点成为背包客旅程甚至人生经历的见证者,原本功能性、政治性的空间被改写成私人的、情感的空间,涂鸦实践还参与构建了一个后现代的流动新部落。因此,涂鸦重塑了川藏公路的空间意义,在川藏公路独特旅行文化的形成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