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61篇
  免费   527篇
  国内免费   761篇
测绘学   178篇
大气科学   393篇
地球物理   475篇
地质学   1648篇
海洋学   674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274篇
自然地理   1102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20篇
  2022年   238篇
  2021年   225篇
  2020年   212篇
  2019年   278篇
  2018年   213篇
  2017年   194篇
  2016年   247篇
  2015年   212篇
  2014年   225篇
  2013年   215篇
  2012年   259篇
  2011年   237篇
  2010年   214篇
  2009年   218篇
  2008年   174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62篇
  2005年   116篇
  2004年   124篇
  2003年   99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47篇
  1998年   50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39篇
  1995年   26篇
  1994年   22篇
  1993年   24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本文在藻类不同生长时期、光照、黑暗和光照+DCMU以及不同硝酸盐浓度、温度和pH条件下,研究了环境因子对三角褐指藻亚硝酸盐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三角褐指藻在光照、硝酸盐浓度大于10μmol/L、温度范围18~22℃和pH为8左右条件下,亚硝酸盐释放速率最大。亚硝酸盐在特定条件下的释放对于我们了解海洋中由浮游植物产生的亚硝酸盐第一最大层的形成机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2.
本文在大量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分析了1975—1984年南海环境要素的年际变化及其在1982—1983年的表现。研究发现,与正常年份比较,各要素在1982—1983年的表现都比较特殊,沿岸江河径流量猛增;气温、水温、盐度、pH值偏低;海水含氧量偏高,温、盐、密跃层强度增大;南海暖流和黑潮南海分支流轴的平均位置移到调查海区的最南面。作者认为,这一异常现象与1982—1983年赤道太平洋海域发生的强E1 Ni(?)o过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3.
94.
我国东部邻海恶劣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其成因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1930~1979年NCDC海洋船舶观测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邻海恶劣天气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海区恶劣天气的分布在冬季和夏季是不同的;在东北和西南季风期间,台湾东北和西南海区也有差异。影响恶劣天气条件的分布因子非常复杂,主要是季风和极锋、天气系统、冷暖洋流及地形等因子。  相似文献   
95.
基于海阳近岸海域的水深地形、表层沉积物粒度以及遥感影像等资料,利用泥沙起动流速和沿岸输沙数理公式以及岸滩演化数学模型,探讨了海阳近岸海域岸滩演化特征及主要控制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总体处于动态平衡状态,潮流很难使泥沙发生直接起动,波浪造成的沿岸输沙总体向ENE方向运移。影响研究区冲淤变化的因素主要有河流来沙、波浪以及人工构筑物。河流径流量减小,导致研究区泥沙来源减少,加剧了局部海岸侵蚀;近岸人工构筑物的建设,改变了泥沙输运趋势,并导致局部冲淤环境发生变化;波浪是控制研究区泥沙运移、沉降的关键因素,控制着研究区冲淤演化的整体格局。  相似文献   
96.
在2012年6月实施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春季航次中,采集了闽浙沿岸海域表层和岩心沉积物样品。对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汞和甲基汞的分析测试,并结合沉积物中常量元素含量、粒度组分、有机质含量和孔隙水中硫酸根离子浓度等系统地分析了汞和甲基汞含量的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闽浙沿岸海域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布大致表现为近岸含量高(杭州湾以南浙江沿岸),远岸含量低的特点。泥质区岩心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作用主要发生在近表层较小的深度范围内(泥质区北部和南部,其深度范围分别为0~15和0~13 cm)。(2)在闽浙近岸泥质区,汞的原位甲基化是甲基汞的主要来源,在成岩过程中,埋深或其他环境条件的变化可以导致甲基汞的转移或再分配。(3)影响沉积物中汞和甲基汞含量分布及甲基化作用强弱的因素主要包括人为污染、海流体系、粒级组成、有机质含量和硫酸盐还原菌活性。人为污染是沉积物中汞含量的主控因素;海流体系控制着汞含量的分布格局;粒级组成影响着甲基汞的富集程度;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中汞的甲基化作用影响不明显,在岩心沉积物中,既可以促进汞的甲基化,也可以抑制汞的甲基化,主要取决于沉积物中有机质的类型;硫酸盐还原菌的活化能力是汞甲基化作用的主控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97.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reservoirs, pore structure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s of unconventional tight sand oil reservoirs are highly heterogeneous. The Upper Triassic Yanchang Formation is a major tight-oil-bearing formation in the Ordos Basin, providing an opportunity to study the factors that control reservoir heterogeneity and the heterogeneity of oil accumulation in tight oil sandstones.The Chang 8 tight oil sandstone in the study area is comprised of fine-to medium-grained, moderately to well-sorted lithic arkose and feldspathic litharenite. The reservoir quality is extremely heterogeneous due to large heterogeneities in the depositional facies, pore structures and diagenetic alterations. Small throat size is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ultra-low permeability in tight oil reservoirs. Most reservoirs with good reservoir quality, larger pore-throat size, lower pore-throat radius ratio and well pore connectivity were deposited in high-energy environments, such as distributary channels and mouth bars. For a given depositional facies, reservoir quality varies with the bedding structures. Massive- or parallel-bedded sandstones are more favorabl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sweet zones for oil charging and accumulation than cross-bedded sandstones.Authigenic chlorite rim cementation and dissolution of unstable detrital grains are two major diagenetic processes that preserve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sweet zones in oil-bearing intervals. Nevertheless, chlorite rims cannot effectively preserve porosity-permeability when the chlorite content is greater than a threshold value of 7%, and compaction played a minor role in porosity destruction in the situation. Intensive cementation of pore-lining chlorites significantly reduces reservoir permeability by obstructing the pore-throats and reducing their connectivity. Stratigraphically, sandstones within 1 m from adjacent sandstone-mudstone contacts are usually tightly cemented (carbonate cement > 10%) with low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lower than 10% and 0.1 mD, respectively). The carbonate cement most likely originates from external sources, probably derived from the surrounding mudstone. Most late carbonate cements filled the previously dissolved intra-feldspar pores and the residual intergranular pores, and finally formed the tight reservoirs.The petrophysical properties significantly control the fluid flow capability and the oil charging/accumulation capability of the Chang 8 tight sandstones. Oil layers usually have oil saturation greater than 40%. A pore-throat radius of less than 0.4 μm is not effective for producible oil to flow, and the cut off of porosity and permeability for the net pay are 7% and 0.1 mD,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98.
中小型桡足类是海洋食物网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在碳循环里细菌碳和藻类碳向高营养级转化的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本文通过分析2013年3—4月、6—7月、9—10月和11—12月南沙群岛海域(111°30′E—112°30′E,4°30′N—11°30′N)的生态环境调查数据,对长腹剑水蚤属(Oithona)的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南沙群岛海域共出现长腹剑水蚤15种(包括1个未定种),其中线长腹水蚤(Oithona linearis)、粗长腹剑水蚤(O.robusta)和长刺长腹剑水蚤(O.longispina)为南沙群岛海域首次记录,长腹剑水蚤属种类组成沿水深变化的现象较为明显,该属虽然在南沙群岛海域广泛分布,但单种的出现频率较低,其种类出现的季节性较强;(2)南沙群岛海域的长腹剑水蚤可以划分为常见广布组群Ⅰ和低频组群Ⅱ;(3)长腹剑水蚤年均栖息密度为30ind./m3,季节变化呈单峰型,秋季最高、冬季最低,高数量区主要出现在受南沙西部沿岸流和东部沿岸流影响的近岸海域;(4)在0—750m水深范围内,长腹剑水蚤数量沿水深梯度的垂直变化明显,呈现由浅至深数量明显减少的趋势,长腹剑水蚤主要集中分布在0—75m的水层中,75—500m数量急剧降低至最低后,在500—750m基本维持不变;(5)GAM分析表明,纬度、海水温度、盐度和叶绿素a浓度对长腹剑水蚤数量均有影响,以纬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其中长腹剑水蚤属最适温度为28.6—29.2℃,最适盐度为32.6—33.2,最适叶绿素a浓度为5—10μg/L;(6)长腹剑水蚤属更适栖息于低温和低盐,且受沿岸流影响的环境中。因此,其数量分布的季节变化与季风驱动的沿岸流势力强弱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9.
张晓举  丁龙  冯春晖 《海洋科学》2016,40(10):43-48
2013年5月对辽东湾中部的大型底栖生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该海域底栖生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生物70种,包括多毛类24种,甲壳类18种,软体动物20种,棘皮动物7种,纽虫1种。相对重要性指数大于100的种类有14种,排名前3位的分别是日本游泳水虱、毛蚶、日本长尾虫。底栖动物丰度平均值为244.2个/m~2,生物量为52.52 g/m~2,棘皮动物是生物量的重要贡献者。多样性指数平均值为3.24,丰度生物量比较曲线分析结果认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未受到干扰,底栖生物群落的结构相似性较低,在20%的相似程度上可分为5个组。底层水中溶解氧含量是影响底栖生物的主要因素,不同底质条件是影响底栖生物生物量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0.
了解海滩剖面变化可以更好地理解海滩动态过程。利用2007年5月~2014年12月近8 a青岛石老人海滩剖面的实测资料,计算剖面各段单宽体积变化量及后滨宽度,结合交叉小波和小波相干分析方法,探讨海滩剖面中长期淤蚀变化特征及其控制因素。结果表明,近8 a来海滩剖面表现为侵蚀状态,不同岸段侵蚀程度不同。剖面1岸段侵蚀明显,剖面2和剖面3岸段轻微侵蚀。剖面的变化过程可划分为平稳期、剧变期和微调期3个时期。各时期剖面的季节性变化较复杂,平稳期具冬蚀夏淤的交替变化特征,整体淤蚀量较小;剧变期剖面呈阶段性蚀退,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微调期剖面可能仍处于剧变期的恢复阶段,季节性变化不明显。剧变期和微调期的小波交叉谱和相干谱分析显示,波浪和前滨单宽体积相干性较好,尤其当大于2 m的波高达到10%以上,海滩地形可以和波高变化产生同周期的变化。因此波高变化基本控制了剖面的季节变化。而海滩长周期变化主要受控于风暴潮作用及其漫长的恢复期,沿岸输沙和海平面变化则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剖面长期侵蚀格局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