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3篇
地球物理   9篇
地质学   13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9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0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分布与古气候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策勒绿洲与荒漠交错带的达木沟剖面地化元素的分布及古气候意义的研究表明,虽然近四千来来气候的干旱状况持续未变,但其间仍有若干次相对湿润与干旱化加剧的波动。以200aBP为界,其前以相对湿润为主,而其后则以持续干旱为主要特征,且存在三次干旱化程度加剧时期,即1500aBP,1200aBP和1000aBP。  相似文献   
102.
长白山北坡苔原/岳桦景观边界的定量检测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景观边界是不同景观类型之间的过渡带,是生态系统与环境(包括地形和地貌等)相互作用的产物,运用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变量分析方法(主成分分析PCA和移动窗口分析法MSWA)分别对样线数据和TM遥感影像数据进行分析,定量判定长白山北坡苔原和岳桦景观边界的宽度和位置。结果表明:长白山北坡苔原和岳桦景观边界的宽度为60m左右,这与野外样线调查的结果——该边界的宽度为50m相一致;研究结果表明:与地理信息系统和其它统计方法相结合,TM遥感影像数据可以用于森林景观边界的定量检测;在景观边界的检测方面,移动窗口法比主成分分析法更可靠;只要样线布设合理,主成分分析法也可以用于景观边界的定量检测。  相似文献   
103.
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土壤微生物特征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许冬梅  王堃 《中国沙漠》2007,27(5):805-808
对毛乌素沙地南缘生态过渡带流动半流动沙丘、固定半固定沙地、丘间盐碱滩地和缓坡丘陵梁地4种不同生境土壤中0—5 cm和5—20 cm土层的细菌、真菌、放线菌三大菌类及硝化细菌、好气性固氮菌和纤维素分解菌三个微生物生理群的数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除放线菌数量为缓坡丘陵梁地>丘间盐碱滩地>固定半固定沙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外,其他菌类及微生物总量均为缓坡丘陵梁地>固定半固定沙地>丘间盐碱滩地>流动半流动沙丘;各类微生物类群中,细菌数量最多,占微生物总量的70%以上;各类微生物的垂直分布,除流动半流动沙丘细菌、放线菌、微生物总量及好气性固氮菌数量为5—20 cm高于0—5 cm外,其他生境条件下各种微生物类群数量均为0—5 cm高于5—20 cm。  相似文献   
104.
何思源  刘鸿雁  任佶  印轶 《地理科学》2008,28(2):253-258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较小的陡阴坡,草原分布在对应的阳坡上,非地带性榆树疏林分布在毛管作用微弱、蒸发小的沙地上。交错带植被建设应在降水量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针叶树;其次要考虑坡向、坡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森林应尽量栽植在坡度10°~40°的阴坡;在区域和局地尺度上都应注意造林密度以及乔灌草结合,沙地不宜栽植密林。  相似文献   
105.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部环境考古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杨志荣 《干旱区地理》2000,23(4):320-325
详细分析了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东南部的西辽河流域及达来诺尔湖区新石器时代以来区域考古文化特征的变化及其与自然环境演变的关系,指出自新石器时代以来,区域考古文化特征有三次明显的“跃变”,即300aBP由农业文化跃变为游牧文化或半农半牧文化;1100aBP前由牧业文化跃变为农业文化以及750aBP由农业文化跃变为牧业文化。论证了三次考古文化特征跃变的原因主要是气候变化。区域考古文化特征的变化也与达来诺尔及大水诺尔湖面升降所反映的水热变化相吻合。  相似文献   
106.
草原作为我国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对生态安全、生物多样性、畜牧业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草原生态承载力有限,随着人口和社会经济压力的不断增加,对草原的过度利用导致草原生态破坏严重,草原生态系统面临巨大威胁。为了恢复和保护草原生态系统,2002年前后国家在草原破坏严重的地区实施禁牧政策。政策实施以来,草原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生态效果明显,但政策实施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探索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利用效率和存在的问题可为进一步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对北方农牧交错区的生态环境修复和可持续发展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和典型禁牧区的研究,从禁牧政策的效益、问题和农户支持度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论述,主要结论包括:(1)北方农牧交错区草原生态承载力低,生态赤字严重。(2)禁牧政策虽对生态环境的改善起到很大作用,但在一些禁牧区,当地政府不能因地制宜实施禁牧政策,再加上配套实施和基础设施滞后,草场界限模糊以及政策宣传和监管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了新的草原退化,草原生态恢复大打折扣。(3)禁牧政策实施对农户的生产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部分农户无法顺利完成生计方式的转型,又因生态补偿标准低和补偿有失公平等问题无法弥补禁牧造成的经济损失,导致农户生活水平有所下降,加深了生态环境与农户生计之间的矛盾,部分农户对禁牧政策的支持度较低。  相似文献   
107.
民勤绿洲边缘带灌丛沙丘防风作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对民勤天然绿洲边缘带的固定、半固定及半流动风速灌丛沙丘实地观测表明,气流通过单个固定灌丛沙丘时,近地面平均风速降低4.4%,在965 m观测样线内降低57%,且风是连续降低的,愈靠近内侧降低得愈多,到绿洲内部农田边缘处时,平均风速仅有对照点的21%。深入了解灌丛沙丘对绿洲的防护机理,对于合理保护和恢复绿洲边缘带灌丛沙丘,避免绿洲遭受风沙侵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8.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封育对土壤和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河西走廊荒漠绿洲过渡带,封育天然植被是植被群落恢复、防止绿洲沙漠化的有效措施。以流动沙丘作为对照(0年),对封育5年和15年的半固沙和固定沙丘植被群落以及土壤进行调查取样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封育年限增加,天然固沙植被群落生物多样性增加,灌木层和草本层植物密度、盖度和生物量都显著增加,灌木层盖度从10%增加到40%,草本层以一年生草本植物为主,物种从5种增加到8种,生物量从1 g·m-2增加到13 g·m-2。随着天然植被盖度增加,土壤表层沙土细粒化明显,沙土中黏粉粒含量显著增加,土壤质地由粗质沙粒向细质沙粒转变;随着沙土中黏粉粒成分的增加,沙土有机质、全氮、全磷含量也增加,灌丛下土壤养分含量高于灌丛间,“沃岛效应”明显。同时,在灌丛下表层土壤出现明显的盐分集聚现象,其中SO42-、K+、Na+含量分别增加了6、3、17倍。在降水100 mm左右的荒漠绿洲过渡带,封育可以显著恢复固沙植被群落和提高沙土质地和养分。  相似文献   
109.
农牧交错带具有草地、裸地、农田大面积相互镶嵌的独特下垫面,其地表水热过程变化复杂,亟需深入研究。利用宁夏盐池站2017年实际观测资料,对陆面过程模式CLM4.5的模拟性能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在复杂下垫面下,CLM4.5仍能较好地模拟出草地的地面反射辐射、地面长波辐射和净辐射以及0~10 cm土壤含水量和温度的变化特征,但模拟值与观测值还存在一定偏差。CLM4.5能模拟出辐射通量的日变化特征,除5月外,地面反射辐射模拟值与观测值之间的偏差较小。地面长波辐射模拟值白天偏高,净辐射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为0.99,均方根误差为22.50 W·m^-2。土壤含水量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达0.83,但模拟值偏低,且模式对降雨后土壤含水量变化过程的模拟性能有待提高。土壤温度模拟值的日变化特征较为明显,观测值与模拟值的相关系数为0.98,均方根误差为2.82℃。  相似文献   
110.
论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生态环境建设与系统功能整合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在简要分析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形成历史和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北方地区生态环境建设必须从产业结构调整出发、进行系统功能整合的思路:①把人工饲草业-舍饲畜牧业摆在农牧交错带经济发展的优先位置,推行新型畜牧业经营管理模式,促进天然草场改良复壮;②发展"绿色"农林牧产品精细加工业,建立多元化产业结构;③发挥能源和矿产资源优势,合理利用水资源,限制以破坏环境为代价的产业的发展;④推广区域综合治理与生态恢复技术,加大退耕还林还草的力度;⑤山、水、路、农、林、牧统一规划,实现生态系统在景观水平上的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