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13篇 |
免费 | 54篇 |
国内免费 | 1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82篇 |
大气科学 | 40篇 |
地球物理 | 10篇 |
地质学 | 47篇 |
海洋学 | 4篇 |
天文学 | 11篇 |
综合类 | 34篇 |
自然地理 | 35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5篇 |
2023年 | 14篇 |
2022年 | 25篇 |
2021年 | 43篇 |
2020年 | 54篇 |
2019年 | 40篇 |
2018年 | 39篇 |
2017年 | 35篇 |
2016年 | 29篇 |
2015年 | 16篇 |
2014年 | 23篇 |
2013年 | 61篇 |
2012年 | 22篇 |
2011年 | 14篇 |
2010年 | 12篇 |
2009年 | 11篇 |
2008年 | 17篇 |
2007年 | 13篇 |
2006年 | 17篇 |
2005年 | 19篇 |
2004年 | 12篇 |
2003年 | 7篇 |
2002年 | 7篇 |
2001年 | 7篇 |
2000年 | 6篇 |
1999年 | 2篇 |
1998年 | 3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篇 |
1995年 | 2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1篇 |
1989年 | 3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2篇 |
1985年 | 3篇 |
1984年 | 4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深度贫困县是实施精准扶贫工作的重点区域,客观分析深度贫困县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可以为制定扶贫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论文以黑龙江省海伦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索以贫困村和贫困人口为核心的贫困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作为深度贫困县,海伦市贫困村和贫困人口均具有不平衡性,贫困村和贫困人口格局既具有关联性,又具有差异性;② 海伦市贫困村集中分布在150~250 m地形过渡地带,呈现多核心带状式分布态势;③ 海伦市贫困人口分布格局是自然因素与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自然地理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及社会福利因素是直接影响贫困人口分布格局的关键因素。建议从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加快种植业结构调整和布局优化、提升农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社会保障水平、降低致贫返贫风险,优化居民点体系、推动乡村各类要素的空间重组、结构重塑、功能重调等方面加强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 相似文献
72.
栅格数字地形分析中的尺度问题研究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栅格数字高程模型(DEM)固有的尺度特征给以栅格DEM为基本输入的数字地形分析带来各种尺度问题。对栅格数字地形分析中涉及的尺度进行梳理,以分辨率和分析窗口为重点,对栅格数字地形分析中的多尺度表达、尺度效应、适宜尺度选择、尺度转换等尺度问题及其相互关系进行阐述;分别介绍各类尺度问题的现有定量研究方法,尤其对尺度效应定量刻画和适宜尺度选择方法,根据不同方法计算定量指标所利用的信息类别进行分类归纳;最后讨论了其中有待进一步开展研究的几方面工作。 相似文献
73.
74.
中国丘陵山区农村贫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前提。丘陵山区是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聚集区,开展丘陵山区贫困时空格局及其演变机制研究对实现贫困地区转型发展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论文以江西省于都县为例,以村域为研究单元,采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刻画了于都县农村贫困地理格局及其分异特征,识别了丘陵山区驱动农村贫困化的主导因子,揭示了农村贫困化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① 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存在明显的地域分异规律和空间集聚性特征,且聚集效应随减贫力度加大有所减弱;② 坡度、行政村到县城中心的可达度、路网密度和公共服务点数量是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分异的主导因子,且随时间推移,资源禀赋不足对农村贫困化的驱动作用有所减弱,区位条件对农村贫困化的驱动作用逐渐增强;③ 不同时期丘陵山区农村贫困化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有所不同。农村贫困化有其自然和人文根源,科学减贫政策的制定与实施需以深化贫困发生机制理论认知为基础,协同推进区域性贫困和个体性贫困的减轻,从而实现贫困地区转型发展和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75.
L. Iorio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2009,330(8):857-862
We numerically integrate the equations of motion of the Sun in Galactocentric Cartesian rectangular coordinates for –4.5 Gyr ≤ t ≤ 0 in Newtonian mechanics with two different models for the Cold Dark Matter (CDM) halo, in MOdified Newtonian Dynamics (MOND) and in MOdified Gravity (MOG) without resorting to CDM. The initial conditions used come from the latest kinematical determination of the 3D Sun's motion in the Milky Way (MW) by assuming for the rotation speed of the Local Standard of Rest (LSR) the recent value Θ0 = 268 km s–1 and the IAU recommended value Θ0 = 220 km s–1; the Sun is assumed located at 8.5 kpc from the Galactic Center (GC). For Θ0 = 268 km s–1 the birth of the Sun, 4.5 Gyr ago, would have occurred at large Galactocentric distances (12–27 kpc depending on the model used), while for Θ0 = 220 km s–1 it would have occurred at about 8.8–9.3 kpc for almost all the models used. The integrated trajectories are far from being circular, especially for Θ0 = 268 km s–1, and differ each other with the CDM models yielding the widest spatial extensions for the Sun's orbital path (© 2009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76.
77.
GIS线目标间拓扑关系描述的4交差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利用连通度不变量来区分单个线目标上具有不同拓扑特性的点,进一步定义了线目标的端点集和内点集。在此基础上,建立了IR^1和IR^2中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基本模型。该模型能有效地表达线目标间拓扑关系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78.
刘桂馥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1995,18(3):331-336
在递归相似的基础上提出数值求解初值问题的一种新方案,与传统方法的区别,在于求解归结为演化系数的计算。这里给出常微(组)初值问题的算法;并指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的关系。 相似文献
79.
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