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237篇 |
免费 | 620篇 |
国内免费 | 92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420篇 |
大气科学 | 933篇 |
地球物理 | 734篇 |
地质学 | 1729篇 |
海洋学 | 299篇 |
天文学 | 19篇 |
综合类 | 167篇 |
自然地理 | 476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9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107篇 |
2021年 | 161篇 |
2020年 | 146篇 |
2019年 | 201篇 |
2018年 | 136篇 |
2017年 | 205篇 |
2016年 | 281篇 |
2015年 | 237篇 |
2014年 | 285篇 |
2013年 | 276篇 |
2012年 | 219篇 |
2011年 | 183篇 |
2010年 | 174篇 |
2009年 | 189篇 |
2008年 | 180篇 |
2007年 | 215篇 |
2006年 | 191篇 |
2005年 | 156篇 |
2004年 | 138篇 |
2003年 | 117篇 |
2002年 | 127篇 |
2001年 | 102篇 |
2000年 | 86篇 |
1999年 | 70篇 |
1998年 | 85篇 |
1997年 | 87篇 |
1996年 | 72篇 |
1995年 | 40篇 |
1994年 | 31篇 |
1993年 | 30篇 |
1992年 | 28篇 |
1991年 | 24篇 |
1990年 | 21篇 |
1989年 | 18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3篇 |
1986年 | 7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9篇 |
1983年 | 5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3篇 |
1980年 | 1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The products of 35S-sulphate reduction by sedimentary bacteria were measured at two sites in a salt marsh on the east coast of England. Non-acid-volatile products were measured, after acid-volatile sulphide was removed, by their reduction to sulphide by digestion with tin. The proportion of the sulphate reduced to tin-reducible products varied between 25% in a salt marsh pan and 61% in creek sediment, over a 0–25 cm depth profile. There were also variations with depth at each site in the proportions of sulphate reduced to tin-reducible products. Further examination revealed differences in the proportions of sulphate which were reduced to free sulphide, acid-volatile sulphide, sulphur or pyrite at the two sites. The data suggest that previous work which did not measure non-acid-volatile products underestimated sulphate reduction rates by three-fold in the creek site, but by only one third in the pan. 相似文献
32.
33.
20世纪末,地震勘探技术在油气勘探、煤田勘探、工程勘探等多方面的应用都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总结了近年来地震勘探在岩性、沉积相、构造体系等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应用实例,用以说明地震勘探的多用性及其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34.
Luminescence dating has long been used for chronological constraints on marine sediments due to the ubiquitous dating materials (quartz and feldspar grains) and its applicability over a relatively long time range. However, one of the main difficulties in luminescence dating on marine sediments is partial bleaching, which causes age overestimations. Especially, partial bleaching is typically difficult to be detected in the fine grain fraction (FG) of marine sediments. The recently developed feldspar post-IR IRSL (pIRIR) protocol can detect non-fading signals and thus avoid feldspar signal instability. In the current study, fine grains were extracted from a gravity core in the northern Sea of Japan, and the aim is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different luminescence signals with various bleaching rates to explore the bleaching conditions of fine grain fraction in marine sediment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the quartz OSL signal and polymineral pIRIR signals at stimulation temperatures of 150 °C and 225 °C (pIRIR150 and pIRIR225) of FG were well bleached prior to deposition. The OSL ages were used to establish a chronology for this sedimentary core and the resulting age-depth relationship is self-consistent and comparable with radiocarbon dates. We conclude that different luminescence signals with various bleaching rates can be used to test the bleaching conditions of fine grain fraction in marine sediments; and the luminescence dating can be applied to marine sediments with great potential. 相似文献
35.
多年冻土区活动层冻融状况及土壤水分运移特征 总被引:6,自引:8,他引:6
利用位于典型多年冻土区的唐古拉综合观测场2007年9月1日—2008年9月1日实测活动层剖面土壤温度和水分数据,对多年冻土区活动层的冻结融化规律进行研究;同时,对冻融过程中的活动层土壤液态水含量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活动层内部土壤水分分布特征及其运移特点对活动层冻结融化过程的影响. 结果表明:活动层融化过程从表层开始向下层土壤发展,冻结过程则会出现双向冻结现象. 一个完整的年冻融循环中活动层冻结过程耗时要远远小于融化过程. 活动层土壤经过一个冻融循环,土壤水分整体呈现下移的趋势,土壤水分逐步运移至多年冻土上限附近积累. 同时,土壤水分含量和运移特征会对活动层冻融过程产生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36.
37.
为了探究冻融循环作用对土体结构和力学性质的影响机理,以内蒙古元宝山露天煤矿内排土场典型黏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和MatDEM数值模拟,进行土体内部温度场、水分场和应力场的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排土场土料经过冻融循环后发生冻缩现象;低围压时应力−应变曲线呈现应变软化型,发生剪切破坏,围压升高后向应变硬化型转变,发生剪胀破坏;抗剪强度的劣化受前3次冻融作用的影响最为显著,在第3次达到最低值;温度的传递过程可划分为温度快速下降、缓慢相变过程、继续降温、温度稳定4个阶段;水分运移主要在温度传递的前2个阶段发生,且第二阶段的水分运移量居多;颗粒受冻融作用后整体半径缩小、分散性增大;温度和水分运移引起的颗粒胀缩、冰−水相变、冷生结构的形成等,导致颗粒的大小、位置、连接状态和颗粒间的应力等反复变化,共同驱动土体产生不可逆的结构性损伤,进而造成强度劣化。水分运移不仅为冷生构造的生长提供水源条件,还产生溶蚀、冲刷破坏,与水的相变共同成为冻融循环作用导致土体发生结构调整和应力场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离散元法模拟冻融循环,有助于了解土体内部的力学特征和强度劣化机理,为冻区露天煤矿内排土场边坡及其他工程建设的稳定性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38.
采用一个开边界海盆尺度环流模式研究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吸收和分布,并与闭边界模式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模拟结果表明,西北太平洋和赤道东太平洋是两个重要的人为CO2汇.使用较大的等密度面扩散系数使得西北太平洋人为CO2通量增大,而赤道海区通量减小(RUN2).与闭边界模式相比,开边界模式中该两个区域的人为CO2通量都增加了.1800~1997年间,北太平洋共吸收人为CO2 23.75GtC(1Gt=1×1015 g, RUN1).副极地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输出区,能输出人为CO2吸收量的38%~54%,而20°N~30°N海区是人为CO2的一个重要贮存区,占整个北太平洋的24%.开边界对于10°N以南太平洋吸收和贮存人为CO2有很大影响.与基于观测资料的估计相比,虽然模式低估了西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高估了东北太平洋的人为CO2的穿透,但总的说来,模式比较好地估计了人为CO2在北太平洋的贮存. 相似文献
39.
40.
基于建立在莫高窟窟顶的密闭拱棚,通过监测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对极干旱地区典型极干旱气候条件下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进行综合分析。棚内凝结水量和空气温湿度的监测结果表明,在热动力作用下存在地下水分向大气输送的过程,其原因主要是在温度作用下土壤结合水分的分解蒸发与土壤盐分的吸湿吸附的交替作用。这也是形成所谓“土壤凝结水分”与“土壤水分呼吸”的根源。当温度升高时,土壤结合水分分解蒸发“呼出”水分,当温度降低时土壤盐分吸湿吸附,“吸入”大气水分,形成土壤与大气不对称水分交流。称质量实验表明:土壤水分的变化与空气温度的变化完全对应;有深层水分支持的土壤吸收大气水分的能力相对较差。极干旱地区土壤与大气水分的相互影响研究结果能为莫高窟珍贵文物的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