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2篇
  免费   1883篇
  国内免费   1656篇
测绘学   777篇
大气科学   1057篇
地球物理   2895篇
地质学   4007篇
海洋学   769篇
天文学   478篇
综合类   756篇
自然地理   90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86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47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针对库水位变化条件下滑坡的稳定性定量评价复杂问题,考虑降雨和库水位变化对地下水渗流场变化规律的影响机制,采用饱和-非饱和渗流的基本理论,运用渗流模拟有限元法,对重庆市武隆区羊角滩滑坡在6种不同工况下的库区滑坡的稳定性开展了模拟研究。结果表明: ①降雨工况下,降雨对地下水渗流场都有影响,滑坡中部位置受地下水位影响最大,前后部影响小,降雨条件下,滑坡稳定性随着降雨历时的增加而变小,到达一定阶段后,滑坡已经滑动,滑坡稳定性系数不再变化; ②库水位工况下,主要影响滑坡前缘,地下水位是随库水位变化而迅速变化的,随着库水位的上涨,滑坡稳定性系数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 ③地下水位的骤升对浮托作用影响有限,对压坡作用影响较大,同时降低了渗流力的影响,对滑坡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地下水位的骤降增大了渗流力,减弱了前缘库水位的压坡作用,滑坡失稳的可能性最大。可为库区该类滑坡的稳定性现状及发展趋势预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2.
《China Geology》2022,5(3):510-527
The Shimensi deposit is a recently discovered W-Cu-Mo polymetallic deposit located in the Jiangnan porphyry-skarn W belt in South China. The deposit has a resource of 0.74×106 t of WO3 accompanied by 0.4×106 t Cu and 28000 t Mo and other useful components like Ga, making it one of the largest W deposits in the world. This paper is aimed to reveal the ore-controlling mechanisms of the Shimensi deposit, involving the role of the ore-related granites, the tectonic background for its formation, and the metallogenesis model. The systematic geological survey suggests multi-types of alteration are developed in the deposit, mainly including greisenization, potassic-alteration, sericitization, chloritization, and silicification. Drilling engineering data and mining works indicate that the Shimensi deposit consists of two main orebodies of I and II. Therein, the W resource has reached a supergiant scale, and the accompanied Cu, Mo, Au, Bi, Ga, and some other useful components are also of economic significance. The main ore-minerals consist of scheelite, wolframite and chalcopyrite. Disseminated mineralization is the dominant type of the W-Cu-Mo polymetallic orebodies, and mainly distributes in the inner and external contact zone that between the Neoproterozoic biotite granodiorite and the Yanshanian granites. The main orebody occurs at the external contact zone, and the pegmatoid crust near the inner contact zone is an important prospecting marker of the W mineralization. Of them, the disseminated W ores within the wall rock of the Neoproterozoic biotite granodiorite is a new mineralization type identified in this paper. Combining previous geochronological and isotopic data, we propose that the mineralization of the Shimensi deposit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intruding of the Yanshanian porphyritic biotite granite and granite porphyry. Geochemical data suggest that the biotite granodiorite is rich in Ca and had provided a large amount of Ca for the precipitation of scheelite in this area. Thus, it is a favorable wall rock type for W mineralization. The Shimensi deposit belongs to granitic-type W polymetallic deposit related to post-magmatic hydrothermal, and the ore-forming fluid was initially derived from the Yanshanian magmas.©2022 China Geology Editorial Office.  相似文献   
993.
锡田钨锡多金属矿田位于南岭成矿带中段,发育多期次岩浆活动与钨锡成矿. 为了厘清花岗岩与钨锡成矿的时空关系,采用野外调查、显微鉴定、锆石U-Pb同位素定年与岩石地球化学的方法对矿田内多期次花岗岩岩体(脉)的空间分布、岩石类型、成岩时代、地球化学组成等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锡田矿田发生了三期岩浆事件,分别为加里东期(435~441 Ma)、印支期(220~230 Ma)、燕山期(141~160 Ma);三期花岗岩普遍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U、Th等,亏损Ti、P、Sr、Ba等微量元素,具明显的负Eu异常,其中加里东期花岗岩与印支期花岗岩为S型花岗岩,而燕山期花岗岩为A型花岗岩;不同时期花岗岩中的成矿元素从加里东期→印支期→燕山期逐渐升高,特别是W、Sn元素在燕山期白云母与二云母花岗岩中最为富集,这与华南地区燕山期钨锡大爆发的时间是一致的;印支期岩体接触带发育少量矽卡岩型Fe-Cu-W多金属矿床,燕山期岩体接触带也发育矽卡岩型W-Sn多金属矿床,并在附近陡倾的张裂隙中发育多个中大型石英脉型W-Sn矿床,而加里东期岩体附近尚未发现钨锡矿化. 因此,锡田矿田的多期次花岗岩与钨锡多金属成矿是时空耦合的,且成矿以燕山期矽卡岩型与石英脉型钨锡矿为主.   相似文献   
994.
研究目的】地热资源特征研究及开发潜力分析是开发区域地热资源的重要依据。【研究方法】本文将前人研究成果与最新钻井资料相结合,通过对沧县隆起北部地区地热地质背景、热储分布、地温场特征、水化学资源类型等主要因素进行剖析,建立了该区的地热成藏模式。【研究结果】沧县隆起北部地区是在渤海湾伸展型沉积盆地高大地热流值背景下,由北部燕山裸露区基岩接受的大气降水作为近源补给水源,进入基岩的冷水在深层循环过程中受到深部热源加热增温,沿断裂破碎带和不整合面向上运移富集,形成的以传导型传热机制为主的地热系统。【结论】本区地热资源特点为热储类型多、盖层地温梯度高、补给速度快、资源量巨大。主要表现为:区内分布馆陶组砂岩热储,奥陶系、蓟县系雾迷山组岩溶热储三套主力热水储集层;地温场分布主要受基底构造形态控制,基岩凸起区的平均地温梯度为45℃/km;地下水类型随着埋深的增加由HCO3-Na、HCO3·SO4-Na型水向成熟的Cl-Na型水过渡;本区内三套热储的可采地热资源量为1.67×1010GJ,折合标煤5.72×108t,年可开采地热资源量可满足供暖面积2亿m2,若在采灌平衡的条件下,沧县隆起北部地区年可采地热资源量为7.06×107GJ,折合标煤2.41×106t,可满足供暖面积0.85亿m2,具有良好的地热市场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995.
贾凌霄  马冰  王欢  于洋  徐佳佳  陈静  邢佳韵 《中国地质》2022,49(5):1427-1437
【研究目的】 由于氦气具有独特的物理特性,在科学研究、医学和高科技行业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寻找更多的氦气资源,满足市场需求,是地质行业的责任。【研究方法】 按照统计分析原则,对全球氦气勘探成果与供需形势进行梳理、总结。【研究结果】 全球氦气资源分布极不均匀,主要氦气供应国为美国、卡塔尔、俄罗斯等。近期,许多公司开始在北美地区、俄罗斯、卡塔尔、坦桑尼亚等地开展氦气的勘探开发,其中北美部分地区的氦气资源位于富含氮气的储层中,具有广阔的开发前景,全球氦气勘探活动掀起新一轮热潮。【结论】 2021年全球氦市场出现供应缺口,当今全球氦气需求的增长开始转向亚洲和中东。建议高度重视氦气不可再生性和不可替代性,开展氦气资源潜力评价工程,勘查国内非烃类氦气矿床前景,加强国际合作,开展国内氦气储备地下空间评价与选址工作,增强中国的氦气储备能力。  相似文献   
996.
安军海  陶连金  蒋录珍 《岩土力学》2022,43(5):1277-1288
开展了近远场地震动作用下盾构扩挖地铁车站结构的振动台试验,分析了砂土模型地基的水平位移、地表变形、加速度、土压力反应及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应变等。结果表明:模型地基-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对中低频成分发育的地震波反应更为强烈;强震作用下地铁车站结构具有明显的空间效应,地下结构的存在将会改变模型地基表面变形的分布模式。小震时模型结构中柱的加速度反应自下而上逐渐增加,而大震时其反应规律变成先增大后减小;车站结构中板的加速度反应最大、底板次之、顶板最小;小震时,同等深度处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与模型地基土的加速度反应大小相当,侧墙的动土压力自下而上逐渐增大;大震时,模型结构的加速度反应明显大于同深度处模型地基土的加速度反应,动土压力的最大值发生在扩挖隧道的拱肩和中间部位。基于震后模型结构的宏观现象和拉应变幅值,给出了砂土地基中盾构扩挖车站结构的地震损伤演化机制。  相似文献   
997.
蒋凡  刘华  岳青  杨文爽 《岩土力学》2022,43(Z2):431-442
依托常泰长江大桥主塔沉井基础工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模拟了大型沉井首次取土下沉阶段刃脚土压力的变化过程,并结合现场刃脚土压力实测数据,分析了沉井下沉工序对刃脚土压力分布的影响以及取土过程中刃脚土压力的变化规律。现场监测结果表明:刃脚实际土压力变化规律基本上佐证了数值模拟结果。井孔内取土导致取土区域沉井刃脚处土压力下降,取土区域刃脚土压力随取土厚度的增大而逐渐降低,土体压应力转移至尚未取土区域的刃脚处。在由内井孔向外井孔区域取土的过程中,刃脚土压力向外井孔刃脚区域转移,导致外井壁和外隔墙区域刃脚土压力逐渐增大,直至达到其极限承载力,外井壁区域土体进入塑性状态,沉井出现明显下沉。给出的沉井刃脚处土压力的变化规律可为同类大型沉井可控下沉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998.
骆冠勇  钟淼  曹洪  潘泓 《岩土力学》2022,43(Z2):563-574
相对于其他土层,盾构在富水砂层中掘进的风险更大,但目前盾构掘进引起砂层变形的机制并不清楚。依托广州某电力隧道项目,选取一典型富水砂性地层断面对盾构隧道施工引起的地层变形进行高频率、近距离的监测,得到以下几点认识可供类似的工程参考:(1)富水环境下,相对于均质砂层,隧道处于粉砂+粗砂地层组合更容易发生渗透破坏。此情况下,粉砂层在承受更大渗透力同时,又受粗砂层强烈补给供水,非常容易被侵蚀甚至掏空。(2)地层均匀损失与局部集中损失引起地层扰动规律有较大的不同。地层均匀损失时由于拱效应没集中局部损失的强,其扰动范围、地表沉降及水平位移均更大。水平位移最大值的位置与地层损失的非均匀化也密切相关。地层均匀损失时,隧道两边最大水平位移发生在隧道高程范围内;但地层非均匀损失(隧道顶部局部塌落)时,发生最大的水平位移的位置会明显上移。(3)渗透力的作用使得地层扰动范围扩大。(4)地层损失率受注浆影响严重,隧道附近大,地表最小,隧道上方土体呈松散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9.
郭万里  王国荣  王恒山  李瑞 《地质论评》2022,68(6):2022112002-2022112002
为适应国家发展改革的趋势,促进甘肃省地勘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探索出一套具有甘肃特色、适应当前市场经济体制的地勘业发展的“甘肃模式”。本文SWOT方法\[指分析企业在整个市场环境中的机会(Opportunities)、风险(Threats)、优势(Strengths)、劣势(Weaknesses)\]分析了甘肃省地勘事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的现状、内外部环境和存在的优势、劣势、机遇及威胁,提出了甘肃地勘事业未来怎样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发挥优势、规避劣势、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的途径和策略。这对于甘肃地勘产业形成统一的有机体,产业结构相对合理、产业队伍相对稳定,产业内部协调有序运行,从而保持地勘经济持续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00.
程涌 《地质与勘探》2022,58(3):465-474
贵州都匀大亮锌矿床是牛角塘铅锌矿田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所开采的对象为近年来在“陡倾斜带”中新发现的矿体,其研究还十分薄弱。本研究采用ICP-MS测试技术,对大亮锌矿闪锌矿进行了稀土元素测试,以揭示该矿床成矿作用。结果表明,10件闪锌矿样品的ΣREE值低,质量分数为(0.15~0.40)×10^(-6)(平均0.24×10^(-6))。样品的LREE/HREE值变化范围为7.07~15.76(平均10.95),(La/Yb)_(N)值范围为4.75~28.57(平均11.54),(La/Sm)_(N)值为2.16~6.01(平均3.49),(Gd/Yb)^(N)值为0.34~3.68(平均1.67)。闪锌矿样品稀土元素呈现轻稀土富集的右倾模式,且轻稀土元素的分异程度远远高于重稀土元素。样品具有显著Eu正异常(δEu为6.60~54.29,平均18.10),无明显的Ce异常(δCe主要为0.93~1.09,平均1.01)。闪锌矿轻稀土富集及显著Eu正异常的特点表明,其稀土元素为矿石初始沉淀时从成矿热液中继承而来,未明显受到后期地质作用的影响。稀土元素特征表明该闪锌矿形成于较低温度和极强还原条件。大亮锌矿闪锌矿Y/Ho比值为11.33~32.17(平均22.71),与区域矿床及地层的对比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下伏地层,可能有少量来自赋矿围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