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107篇
  免费   1879篇
  国内免费   1658篇
测绘学   777篇
大气科学   1058篇
地球物理   2895篇
地质学   4007篇
海洋学   771篇
天文学   478篇
综合类   756篇
自然地理   902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83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68篇
  2020年   288篇
  2019年   365篇
  2018年   271篇
  2017年   296篇
  2016年   328篇
  2015年   391篇
  2014年   429篇
  2013年   513篇
  2012年   517篇
  2011年   546篇
  2010年   428篇
  2009年   543篇
  2008年   461篇
  2007年   606篇
  2006年   547篇
  2005年   449篇
  2004年   430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351篇
  2001年   328篇
  2000年   345篇
  1999年   326篇
  1998年   281篇
  1997年   271篇
  1996年   251篇
  1995年   192篇
  1994年   191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24篇
  1991年   84篇
  1990年   83篇
  1989年   72篇
  1988年   54篇
  1987年   33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10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7篇
  1954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31.
宿晓静  戴立新 《世界地质》2010,29(1):60-167
根据玲珑金矿田东山矿床地表及浅部勘查工程与采矿资料, 确定了成矿成晕元素种类。对成晕元素侧向分带特征和垂向分带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 矿体上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As-Ag, 下盘晕元素异常组合为Cu-Te-As, 由此确定Au /As、Au /Pb、Au /Ag、Ag/Pb比值具有成矿判别意义, 即判别式Y1 = 0.000 5 Au /As + 0.037 6 Au /Ag + 0.085 7 Au /Pb - 0.045 4 Ag/Pb > 0.009 2时指示含矿, 否则不含矿; 同时建立了基于Sb /As比值和Au、Ag、As、Sb 含量特征的见矿深度估计模型(H1 = 1.104 9 + 79.63 k ( Sb /As) ×102 ) , 并对东山矿床主要矿体的可能成矿地段、见矿部位做出预测评价, 提出东山矿床9号、18号、47号、50号和52号支脉在175~ - 70 m标高范围内赋存金矿化或工业矿体。  相似文献   
932.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VFGTS)——野外地质实践教学平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巍  薛林福 《世界地质》2010,29(3):522-526
虚拟野外地质实习系统是根据野外地质教学实践性特点,采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和多媒体技术模拟野外地质教学过程的软件系统,具有三维野外地质场景显示、多媒体、虚拟记录本、直观地质过程模拟、飞行漫游、GPS、罗盘和学习效果测验等功能,是重要的野外地质教学平台,对辅助野外地质教学,提高野外地质教学效率和质量,改变传统教学观念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33.
介绍了等性块段指数法定量划分井田构造类型的基本原理。利用该法对筠连矿区新场井田的构造类型进行定量评价,得出该井田构造指数为1.98,属中等构造,证明原勘探所定构造类型基本正确。  相似文献   
934.
因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涉及的控矿因子较多,各度量指标间具有一定的层次性,有些定性指标还具有模糊性特征,高精度和定量化一直是制约其发展的难题。为了实现对研究程度较低的新矿区的成矿预测,并解决上述难题,本文试图将专家的主观判断与精确的数学运算巧妙地融合,将复杂问题及定性指标定量化,使评价过程和评判结果更具客观性,建立一种层次分析-多级模糊评价的成矿预测模型。以贵州大厂锑(金)矿田普晴矿区为例,选取地质、化探和遥感多元致矿信息,基于GIS平台,建立了层次分析-多级模糊评判的综合信息成矿预测模型,最终圈定出锑(金)矿远景区18个,其中Ⅰ、Ⅱ和III级远景区分别有4个、5个和9个。根据勘查验证,预测结果较为客观有效。  相似文献   
935.
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火山岩复杂岩性岩电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准噶尔盆地东部克拉美丽气田石炭系火山岩岩石类型复杂多样,且同一岩性由于结构、构造和成分的差异,电性特征差异亦较大,岩性识别困难。本文通过对该区14口井取心段岩电关系研究,认为自然伽马、电阻率、密度三种曲线岩性特征响应明显; 电阻率、中子、密度、声波四条曲线对火山岩岩石构造特征响应明显。并编制了岩性和岩石构造测井识别交会图版11张。进而利用电测资料识别出该区11种火山岩岩石类型: 正长斑岩、二长斑岩、玄武岩、粗面岩、英安岩、流纹岩、霏细岩、沉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火山角砾岩和熔结火山角砾岩; 识别出5种岩石构造类型: 正长斑岩中气孔及块状构造和玄武岩中杏仁、碎裂及块状构造。通过本区12口钻井取心后验,测井识别结果与钻井岩心分析结果吻合良好,可作为地区性火山岩测井岩性、岩石构造识别模式。  相似文献   
936.
汶川8.0级大地震震源机制与构造运动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纪人  赵志新 《中国地质》2010,37(4):967-977
根据地震震源机制、断层参数结果,结合GPS测定的同震位移场与构造研究的最新结果,综合分析研究了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汶川地震发生的地震活动背景、震源应力场、断层构造运动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地震活动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08年汶川8级大地震是在青藏高原与其周边地域构造运动剧烈,2001年起始的地震活动高潮期的背景下发生的。其长达300km的地震震源断层填补了青藏高原东缘1900年以来存在的8级地震活动的空区。震源机制与区域应力场特征及其动力学机制研究表明,汶川8级地震震源处于南北地震带中南段东部,青藏高原东向扩张与四川盆地的抵抗是该区构造运动的主要特征。汶川地震及其强余震是在一个稳定的、主压应力P轴以北西西-东南东方向为主的震源应力场控制下发生的。说明汶川地震震源区域主要受到四川盆地、华南块体区域应力场的控制并发震的。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青藏高原相对于四川盆地发生的东向上升;而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于青藏高原发生的西向下降构造运动是2008年汶川8级地震发生的主要地震成因即地震发生机制。  相似文献   
937.
在地质矿产调查、地球物理勘探中,高精度磁测以经济、实用、快捷等特点,在寻找铁磁类矿物及构造中被广泛应用,但在磁测工作中,资料预处理正常场梯度改正比较繁琐,误差又比较大,笔者通过论述和实列对比,指出了目前磁测规范中正常场梯度改正存在的问题,并对正常场梯度改正方法进行了一定的探讨,提出了精度较高的正常场梯度改正方法,同时还提出了一种快捷的磁异常计算方法,使得磁测资料预处理更加简便、准确。  相似文献   
938.
在对太原掀斜构造形迹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节理统计,以板块构造和大陆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研究了古构造应力场特征和构造演化历程。结果表明:太原掀斜构造由东山背斜、西山向斜和太原断陷组成。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可分为中生代晚期、古近纪及新生代晚期三个阶段。主体构造,即东山背斜、西山向斜以及相伴生的南北向褶曲等都是在中生代晚期北东—南西向右旋力偶作用下形成。区内等距分布的北东东向至东西向的正断层组等次级构造及太原断陷的雏形形成于古近纪北东—南西向左旋力偶。在新生代晚期北西—南东向拉张应力作用下,太原断陷进一步拉张下陷,形成现今构造格局。不同时期应力场和板块构造动力系统不尽相同,但它们之间有继承的特点,其形成演化与区域大陆动力学条件转化和演化一致。  相似文献   
939.
以安徽铜陵凤凰山矿田为例,通过综合地质研究,构建了矿体定位预测概念模型。在地质勘探数据和物化探数据集成的基础上,采用三维地质建模技术,对地层、构造、岩浆岩、矿体等地质体进行了推断和圈定,构建了地质体的线框模型与块体模型。基于定位预测概念模型和地质体三维块体模型,通过地质空间定义和立体单元划分,建立了岩体及其表面形态起伏、接触带、地层、褶皱、断层等控矿地质因素的三维栅格场模型。在定量分析控矿地质因素与矿化分布的关系的基础上,建立了反应这种关联关系的矿体立体定量预测模型。预测模型提供矿田深部(-1000m标高以上)所有50m×50m×50m立体单元的铜品位、铜金属量和含矿概率的预测结果。基于预测结果圈定了4个深部找矿立体靶区,为深部找矿工程的设计、布置提供尚未发现的隐伏矿体的位置、品位、金属量等信息的指导。  相似文献   
940.
功率谱方法在磁数据处理方面的应用比较广泛。采用近似公式直接求出地质体的上下底埋深。在此近似方法中,会出现一些影响结果的因素。主要对地质体的水平尺寸和厚度的影响做了一些研究,并得出相应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