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32篇
  免费   260篇
  国内免费   299篇
测绘学   146篇
大气科学   137篇
地球物理   307篇
地质学   852篇
海洋学   197篇
天文学   383篇
综合类   152篇
自然地理   617篇
  2024年   14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80篇
  2019年   102篇
  2018年   67篇
  2017年   63篇
  2016年   92篇
  2015年   108篇
  2014年   116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97篇
  2011年   126篇
  2010年   105篇
  2009年   141篇
  2008年   124篇
  2007年   145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36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0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83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37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20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251.
252.
We present hydrodynamical simulations of the formation, structure and evolution of photoionized columns, with parameters based on those observed in the Eagle Nebula. On the basis of these simulations we argue that there is no unequivocal evidence that the dense neutral clumps at heads of the columns were cores in the pre-existing molecular cloud. In our simulations, a variety of initial conditions leads to the formation and maintenance of near-equilibrium columns. Therefore, it is likely that narrow columns will often occur in regions with large-scale inhomogeneities, but that observations of such columns can tell us little about the processes by which they formed. The manner in which the columns in our simulations develop suggests that their evolution may result in extended sequences of radiation-induced star formation.  相似文献   
253.
We have obtained accurate CCD narrow-band Hβ and Hα photometry of giant H  ii regions (GEHRs) in M33, NGC 6822 and M101. Comparison with previous determinations of emission-line fluxes shows large discrepancies; their probable origins are discussed. Combining our new photometric data with global velocity dispersion ( σ ) derived from emission linewidths, we review the     relation. A re-analysis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GEHRs included in our sample shows that age spread and the superposition of components in multiple regions introduce a considerable spread in the regression. Combining the information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regarding ages of the associated clusters, evolutionary footprints on the interstellar medium, and kinematical properties of the knots that build up the multiple GEHRs, we find that a subsample – which we refer to as young and single GEHRs – do follow a tight relation in the     plane.  相似文献   
254.
CHINA’S URBAN RESIDENTIAL COMMUNITY IN THE COURSE OF TRANSFER OF SOCIAL PATTERNCHINA’SURBANRESIDENTIALCOMMUNITYINTHECOURSEOFT...  相似文献   
255.
太阳第21周实测到3986个活动区,以黑子面积、X射线耀斑指数、10.7cm射电爆发及质子事件等四项指数,从中综合评估出AR3804、AR4474等16个最强烈活动区。与22周比较,两周都有在时空分布的相对集中性特征。但21周集中在4个时段,不如22周在2个时段集中;21周出现的5个热点,只有南半球在经度85°前后的热点,与22周3个热点之一相似;21周的整体活动水平略低,在X射线和质子事件两方面尤为显著低于22周  相似文献   
256.
基于GIS技术的莱州湾东岸河流分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提取了莱州湾东岸河流信息,在此基础上运用计盒方法对莱州湾东岸的黄水河和王河水系进行了分形分析,获得了两水系的主河道河长分维数和河网分维数,并以此探讨了分维数与流域地貌和地质构造之间的相互关系。分形分析为研究区流域地貌学与水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研究途经。  相似文献   
257.
川东北元坝地区须家河组二段致密砂岩气资源潜力巨大,但储量探明率低、测试效果差异大,主要原因之一是致密砂岩储层非均质性强、优质储层分布规律不清。本文充分利用测录井、岩心及相关分析化验等资料,在分砂组刻画沉积微相展布的基础上,开展了须二段沉积演化过程、储层特征及其分布研究。结果表明:(1)元坝西部须二段经历了辫状河三角洲-滨浅湖-辫状河三角洲演化过程,沉积控制了砂体规模、粒度和矿物成分的空间变化;(2)须二段砂岩类型多样,整体致密,为低孔、低渗储层;储层物性与砂岩粒度,长石、石英和方解石胶结物含量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些因素主要受沉积和后期成岩作用控制;(3)须二段发育块状中粒长石岩屑砂岩和交错层理中粒石英砂岩两类有利岩石相,前者自西北向东南逐渐减薄、呈条带状展布,后者呈不连续土豆状,主体分布于西南部地区。  相似文献   
258.
为了对塔里木盆地中石化探区含氦气藏资源进行调查研究,在广泛调研前人氦气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集了塔里木盆地中石化探区9个井区、6个层系的22个天然气样品,利用质谱法对天然气中的氦气含量进行分析,并探讨了不同地区氦气成藏的主控因素。结果表明,巴什托地区BK3井巴楚组天然气2个样品氦气含量为0.103%、0.116%,达到了含氦气藏的标准; 顺北地区奥陶系6个天然气样品氦气含量在0.026%~0.151%之间,仅1个样品达到含氦气标准。塔北地区寒武系—古近系32个天然气样品的氦气含量在0.01%~0.08%之间,均未达到含氦气标准。塔里木盆地氦气成藏主要受氦源、深大通源断裂、成藏期次、保存条件等因素共同控制。巴什托地区、顺北地区是氦气的有利聚集区带,塔北地区氦气成藏条件相对不利。  相似文献   
259.
大水金矿田由大水、贡北、格尔托3处大、中型金矿床组成,经过30年巨量探矿工程的投入和持续有效的勘查与研究,整体达到了详查程度,累计查明金资源量约130 t,为典型矿床对比研究提供了理想基地。通过大水金矿田赋矿地层岩性、控矿断裂构造、成矿侵入岩等控矿因素的对比分析认为:大水金矿田赋矿地层岩性以中三叠统马热松多组灰岩为主;控矿断裂、成矿容矿脉岩及其所赋存矿体的规模,以大水特大型金矿明显优于贡北、格尔托中型金矿,大水金矿主要以NWW向压扭性主干断裂与近SN向放射状张性断裂的交汇部位控制厚富主矿体,贡北以EW向、格尔托以NNW与NE向断裂的交汇部位控制主矿体的分布;中酸性岩体及其派生的酸性岩脉与金成矿关系密切,容矿花岗闪长岩(斑)岩脉及其蚀变方解石大脉在陡倾断裂破碎带中的集中分布,往往指示厚富金矿体的赋存地段。通过3个矿区主矿体的规模、品位、资源量分布等特征的对比分析可以看出,主矿体的规模、品位以大水较贡北、格尔托为大、为富,大水、贡北、格尔托金矿的主矿体资源量分别占矿区的75. 62%、78. 51%和79. 58%,且由普查到详查,主矿体资源量占比有所变化,如大水金矿由70. 59%增加到75. 63%,贡北金矿则由88. 24%降低为84. 16%。  相似文献   
260.
为探析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砷的迁移转化机制,本文分析了2019年夏季长江口4个站位上覆水和间隙水中总As浓度及形态的剖面变化特征,耦合氧化还原敏感元素(Fe、Mn和S)的剖面变化剖析了沉积物-水界面砷循环的Fe-Mn-S控制机制,同时结合砷相关功能基因探讨了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微生物调控过程,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结果表明,除A7-4站位外,长江口其他3个站位间隙水总As以As3+为主要存在形态,且总As浓度均在上覆水中为最低值(0.748~1.57 μg·L-1),而在间隙水中随着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加并在6~9 cm深度达到峰值(7.14~26.9 μg·L-1)。间隙水总As及As3+浓度的剖面变化趋势与溶解态Fe2+、Mn2+相似,其均在中间层出现高值,说明沉积物Fe/Mn还原带砷的释放可能是随固相Fe(Ⅲ)或Mn(Ⅳ)的还原而转移到间隙水中的。氧化层和Fe/Mn还原带过渡区间隙水砷浓度与砷异化还原菌功能基因arrAarsC丰度存在对应关系(除A1-3站外),说明砷异化还原菌将溶解As5+或固相As5+还原为溶解As3+可能是该过渡层砷迁移转化的另一重要过程。硫酸盐还原带的间隙水总As和As3+浓度降低,但由于间隙水的低S2-浓度不利于砷硫化物生成,因此深层间隙水砷可能与铁硫矿物结合而被移除。底层环境氧化还原条件是影响沉积物-水界面砷迁移转化的重要因素,随底层水DO浓度的降低,砷迁移转化更倾向于微生物还原控制。长江口沉积物-水界面总As的扩散通量为1.18×10-7~2.07×10-7 μmol·cm-2·s-1,均表现为沉积物间隙水中总As向上覆水释放,即沉积物是研究区域水体总As的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