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9篇
地质学   8篇
海洋学   2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24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取得成功并达成《巴黎协定》对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中国在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识上经历了一个逐渐深化和清晰的过程。中国国家最高领导人首次出席《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体现了中国把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社会经济发展低碳转型的决心。中国为推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成功所做的一系列努力,是中国积极、建设性参与全球治理的一个成功范例,体现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各尽所能、合作共赢”“奉行法治、公平正义”“包容互鉴、共同发展”的主张,将成为中国积极参与国际制度建设、推进《巴黎协定》落实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82.
在全球环境状况日趋严峻的大背景下,营造景区低碳环境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本研究在剖析景区低碳环境旅游体验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以及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以福州永泰赤壁景区为例,尝试建立景区低碳环境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综合评价检验,从而提出优化赤壁景区低碳环境的建议.  相似文献   
83.
石家庄市居民出行碳排放趋势及其低碳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居民出行方式为研究对象,探讨了2005~2009年石家庄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及各出行方式CO2排放的趋势,预测了2015年的排放量,并提供应对策略。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呈逐年递增趋势,其中私家车排放量增加最快,出租车略有增加,公交车下降,且私家车排放量远大于公交车和出租车之和。2015年石家庄市居民出行人均CO2排放量比2009年增加21%,其中出租车基本未变,公交车减少45%,而私家车增加29%。实施低碳交通的措施包括控制私家车、优化公交系统结构、制定低碳政策、提高居民节能意识。  相似文献   
84.
旅游景区内由于游客的食宿消费行为造成的水电气等资源的消耗,以及交通工具的使用,形成大量的碳排放,使得旅游景区成为旅游碳排放的一个重要来源。为了实现旅游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创建低碳旅游景区已成为一种必然。低碳景区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旅游业长远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山岳型景区为研究对象,在借鉴黄山风景区低碳旅游景区建设的成功经验基础上,从资源保护、规划与设计、低碳景区运营、低碳景区管理四个方面构建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创建指标体系。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体系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并对各项指标进行了一致性验证分析,结果满足一致要求。进行验证,说明了指标体系的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通过本项研究,以期能对中国山岳型的低碳旅游景区的评价提供参考,指导中国山岳型低碳旅游景区的建设与发展。  相似文献   
85.
以主体功能定位为依据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为切入点,选择其中的城市化地区(重点/优化开发地区)进行社会经济和温室气体排放特征现状分析。研究认为,不同城市化地区所承载的城市(镇)化任务是十分不同的:优化开发区应以稳定和疏解人口为主,争取尽早达到排放峰值并下降;重点开发区应是承接非城市化地区人口(特别是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主要地区。但是这些地区普遍存在发展后劲不足或发展粗放的问题,进一步吸纳经济和人口的能力可能受限。在低碳发展的大背景下,寻找新的增长点和产业低碳化转型是重点开发区承担新型城市(镇)化任务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86.
居民低碳行为-认知研究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而行为-认知分离却是困扰低碳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方式转变的关键问题。论文构建“空间-行为/认知”分析框架,采用2018年郑州市大规模实地调查和遥感影像数据,运用专家打分法从居家用能、日常出行与生活消费3个方面测算1485户家庭的低碳行为、认知水平,使用彩色编码法从行为-认知偏差视角将低碳行为分为绿色型、被迫型、易感型、红色型,使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不同低碳行为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 郑州市居民低碳行为存在行为-认知偏差,4种低碳行为所占比例差异较大;② 绿色型低碳行为主要集聚在土地利用混合度高、基础设施便利的区域,被迫型、易感型、红色型低碳行为在空间上呈随机分布;③ 4种低碳行为影响因素差异较大。居住区步行指数较高、低碳认知水平高的居民趋于绿色型低碳行为,居民低碳行为与低碳认知水平均较高;居住区住房条件相对较差、居民学历水平低,居民趋于被迫型低碳行为,低碳认知水平低但低碳行为水平较高;高档住宅居民趋于易感型低碳行为,居民的低碳认知水平高但低碳行为水平较低;经济水平高的年轻居民趋于红色型低碳行为,低碳行为和低碳认知水平均较低。  相似文献   
87.
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框架初步研究   总被引:16,自引:3,他引:16  
在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上,我国向世界承诺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下降40%~45%。本文在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梳理的基础上,分析了影响我国碳排放的主要因素,核算了主要减排途径的碳减排潜力,提出了至2020年我国发展低碳经济的基本框架。研究发现,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演化之间存在倒U字形曲线关系,发展模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取得实质性成效是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前提。此外,工业技术节能、建筑节能和道路交通节能也还都有一定的潜力。在不同情景下,工业技术节能对实现2020年减排目标的贡献程度在12%~14%之间,建筑节能和增加非化石能源规模分别可以起到10%左右的贡献,道路交通节能的贡献率在2%~3%之间。  相似文献   
88.
探索都市区产业CO2排放变化的驱动机制,因地制宜地制定减排政策,对低碳城市与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都市区的CO2排放源分成农业、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和居民等6 个部门的能源消费,并将工业CO2排放进一步细分为34 种产业的能源消费.基于2000-2009 年能源消费数据,构建CO2测算模型,核算了各部门各产业范畴1(仅指能源燃烧)与范畴2 的CO2排放.运用LMDI方法对2000-2009 年间不同层级产业的CO2排放变化机理进行研究,采用脱钩指数分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CO2排放结构的变化呈现不同的阶段性、部门性和区域性特征;CO2排放变化是在强度(技术)效应、结构效应与规模效应共同作用下发生的,经济规模与要素投入的外生经济增长方式是CO2排放变化主要的正向驱动因素,碳排放强度和劳动密集程度是主要的负向驱动因素,劳动生产率与产业结构的变动则起双向作用,而影响居民消费CO2排放的各因素贡献相对较小;CO2排放与经济发展的脱钩状态决定了产业调整升级的方向与程度;产业结构调整对CO2排放的贡献及脱钩程度的确定需要进一步探讨.  相似文献   
89.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ies may have significant economy-wide impacts, which are regularly assessed based on quantitative energy-environment-economy models. These tend to vary in their conclusions on the scale and direction of the likely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a low-carbon transition. This paper traces the characteristic discrepancies in models’ outcomes to their origins in different macro-economic theories, most importantly their treatment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finance. We comprehensively analyse the relevant branches of macro-innovation theory and group them into two classes: ‘Equilibrium’ and ‘Non-equilibrium’. While both approaches are rigorous and self-consistent, they frequently yield opposite conclusions for the economic impacts of low-carbon policies. We show that model outcomes are mainly determined by their representations of monetary and finance dimensions, and their interactions with investment,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Improving these in all modelling approaches is crucial for strengthening the evidence base for policy making and gaining a more consistent picture of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achieving emissions reductions objectives. The paper contributes towards the ongoing effort of enhancing the transparency and understanding of sophisticated model mechanisms applied to energy and climate policy analysis. It helps tackle the overall ‘black box’ critique, much-cited in policy circles and elsewhere.

Key policy insights

  • Quantitative models commissioned by policy-makers to assess the macroeconomic impacts of climate policy generate contradictory outcomes and interpretations.

  • The source of the differences in model outcomes originates primarily from assumptions on the workings of 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nature of money, and of how these interact with processes of low-carbon energy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 Representations of innova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 are incomplete in energy-economy-environment models, leading to limitations in the assessment of the impacts of climate-related policies.

  • All modelling studies should state clearly their underpinning theoretical school and their treatment of finance and innovation.

  • A strong recommendation is given for modellers of energy-economy systems to improve their representations of money and finance.

  相似文献   
90.
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实现城市土地低碳利用,运用演化博弈复制动态分析方法,建立政府、企业和消费者的三方博弈模型,考察城市土地低碳利用中三者的互动机制。在假定三方不同策略组合下各自成本与收益的基础上,分析演化博弈稳定性策略。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合理设置对企业、消费者的补贴或罚金,能有效调动企业和消费者的积极性,同时,企业与消费者的行为也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