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458篇 |
免费 | 671篇 |
国内免费 | 28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116篇 |
大气科学 | 399篇 |
地球物理 | 499篇 |
地质学 | 674篇 |
海洋学 | 402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86篇 |
自然地理 | 216篇 |
出版年
2025年 | 3篇 |
2024年 | 53篇 |
2023年 | 65篇 |
2022年 | 80篇 |
2021年 | 93篇 |
2020年 | 90篇 |
2019年 | 94篇 |
2018年 | 73篇 |
2017年 | 65篇 |
2016年 | 104篇 |
2015年 | 99篇 |
2014年 | 114篇 |
2013年 | 102篇 |
2012年 | 110篇 |
2011年 | 91篇 |
2010年 | 77篇 |
2009年 | 109篇 |
2008年 | 108篇 |
2007年 | 100篇 |
2006年 | 96篇 |
2005年 | 77篇 |
2004年 | 75篇 |
2003年 | 60篇 |
2002年 | 72篇 |
2001年 | 39篇 |
2000年 | 48篇 |
1999年 | 37篇 |
1998年 | 37篇 |
1997年 | 36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33篇 |
1994年 | 3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5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9篇 |
1989年 | 4篇 |
1988年 | 15篇 |
1987年 | 6篇 |
1986年 | 4篇 |
1985年 | 4篇 |
1984年 | 1篇 |
1983年 | 2篇 |
1982年 | 2篇 |
1981年 | 1篇 |
1980年 | 2篇 |
1979年 | 5篇 |
1977年 | 3篇 |
1976年 | 1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4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1.
72.
边界层风廓线雷达资料在北京夏季强降水天气分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7
利用北京城区及周围3个站的Airda 3000边界层风廓线雷达提供的风廓线资料,详细分析了北京2005年8月3日的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表明,降水前十几小时出现双层低空急流,急流层内结构复杂,呈现多中心结构.风廓线观测揭示,南高空槽和弱冷空气共同诱发产生的切变线低涡是产生此次暴雨天气的主要中尺度系统,暴雨系统有很复杂的垂直结构.强降水开始前数小时(夜间)城区地面风场辐合,在临近降水和降水开始时辐合(或切变)层向上发展,这一过程有利于降水的发展. 相似文献
73.
在燕山中段南麓的蓟县北部山区有着中国国家地质公园,中国北方中-新元古代正层型剖面标志碑就耸立在那里。对这一地区基本地质事实和地质体真实位态的研究,不仅关系着对华北地区晚前寒武纪标准剖面可靠性的评价,也关系着燕山运动命名地的基本地壳结构的合理解析和我国北方中生代以来构造一岩浆活动序列的正确建立。本文展示的基础地质调查成果可揭示:蓟县北部常州沟-杨庄一带的地质结构构造远不是我国大多数地学学者们对此描述的那样简单。调查区约200km。面积可代表燕山中段南麓的大面积中-新元古界分布区的基本地质结构构造特征。已识别出的18条断层和由其限制的21个以上构造岩片的现实位态表明,该地区地壳上部是由多个复杂地块堆叠构成的,主体构造形成于燕山晚期,在形成方式上以大规模多次不同方向运移的薄皮构造岩片叠覆为主要特征。 相似文献
74.
文章简要地阐述了地面NMR方法的直接找水原理、特点以及仪器组成、测量质量的控制.通过在花岗岩地区的找水实践,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和优点,最后总结了影响NMR信号采集和NMR信号解释结果的因素及解决办法,并提出了几点建议及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5.
简要介绍了航空物探平面剖面图的自动绘制方法,给出了绘制中对一些问题的处理方法;重点介绍了彩色渐变填充着色、彩色渐变渲染着色等几种可视化处理方法,并提出了着色中渐变度、透明度概念及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76.
对5月东亚至热带东印度洋表面温度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分析表明,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洋温度异常与南海季风爆发有密切关系。当该海域海温较常年偏暖(冷)时,南海季风爆发往往迟(早),它可能是通过影响中南半岛与其南方热带海洋之间经向热力差异的变化来实现的。分析了从冬到夏南海-热带东印度洋海温距平主要特征向量场的时空演变,末夏初以苏门答腊为中心的热带海温距平场特征可以追溯到冬季南海海温场的变化,后者与南 相似文献
77.
较大的湖泊中的贝类生长线的氧同位素可能记录了季节性的温度变化。对拔氏丽蚌 (楔丽蚌 )Lamprotula(Cuneolamprotula)bazini (Heude)和环带丽蚌 (丽蚌 )Lamprotula (Lamprotula)zonata (Heude)的生长线进行氧同位素研究表明,前者有较强的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δ18O值记录的襄汾地区晚更新世的古温度为 2 0~ 2 4℃至 30~34℃,古降雨量多出现代 2 0 0~ 2 6 7mm,河水排泄不畅,积水成湖。这些结果给人的启示是:全球变暖后,该地区气温可能有较大升幅 ;降雨量的增加有可能在排水不畅地区形成水灾,应注意防患于未然。 相似文献
78.
丘陵山区低空急流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丘陵区边界层实测资料,分析了该地区8-9月份低空急流的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从测站所处的地理环境,山凰 地形的力差异以及适中的风平流作用等,探讨了测站上空逆温的形成及其对低空急流的形成和维持作用,根据地形热力差所导致的气压斜压性,研究了低空急流的生消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9.
80.
用野外露头剖面、钻井剖面和地震剖面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方法,首先用人工合成记录结合11口井的VSP资料,对鄂尔多斯下古生界进行层位标定。在此基础上,对鄂尔多斯全区下古生界371条共长15 683 km的地震剖面进行了重新处理和地层解释,这大大提高了解释精度。以此为基础,把鄂尔多斯下古生界划分为5个地层单位,即寒武系中下部、寒武系中上部及冶里组和亮甲山组、马家沟群下部、马家沟群上部、平凉组和背锅山组,并作出了它们的等厚图。从这些等厚图可以看出:前4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三凹”,即西缘凹陷、南缘凹陷和东缘凹陷(或东部凹陷)呈“U”形从西南东三面包围着一个中部隆起。最后一个地质时期的古构造格局为“一隆二凹”,即西缘凹陷和南缘凹陷呈“L”形镶嵌在一个巨大的鄂尔多斯隆起的西缘和南缘。到奥陶纪末,鄂尔多斯全区以及整个华北地台均变为隆起区,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隆起和凹陷并存的历史。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