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1篇 |
免费 | 1164篇 |
国内免费 | 934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81篇 |
大气科学 | 618篇 |
地球物理 | 972篇 |
地质学 | 2656篇 |
海洋学 | 614篇 |
天文学 | 25篇 |
综合类 | 326篇 |
自然地理 | 797篇 |
出版年
2025年 | 6篇 |
2024年 | 112篇 |
2023年 | 137篇 |
2022年 | 167篇 |
2021年 | 231篇 |
2020年 | 227篇 |
2019年 | 265篇 |
2018年 | 205篇 |
2017年 | 203篇 |
2016年 | 240篇 |
2015年 | 235篇 |
2014年 | 306篇 |
2013年 | 296篇 |
2012年 | 311篇 |
2011年 | 299篇 |
2010年 | 288篇 |
2009年 | 296篇 |
2008年 | 274篇 |
2007年 | 308篇 |
2006年 | 281篇 |
2005年 | 214篇 |
2004年 | 205篇 |
2003年 | 175篇 |
2002年 | 124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91篇 |
1999年 | 98篇 |
1998年 | 94篇 |
1997年 | 75篇 |
1996年 | 70篇 |
1995年 | 58篇 |
1994年 | 49篇 |
1993年 | 53篇 |
1992年 | 50篇 |
1991年 | 30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8篇 |
1986年 | 13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2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A set of daily PM10 (n = 281) samples collected from April 2001 to April 2002 at a rural site (Erdemli), located on the coast of the Eastern Mediterranean, were analyzed applying Mass Closure (MC), absolute 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 (APFA) and Positive Matrix Factorization (PMF) to determine source contributions. The results from the three techniques were compared to identify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the sources and source contributions. Source apportionment analysis indicated that PM10 were mainly originated from natural sources (sea salt + crustal ≈ 60%) whilst secondary aerosols and residual oil burning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20% and 10% of the total PM10 mass, respectively. Calculations for sulfate showed that on average 8% and 12% of its total concentration were originated from sea salt and biogenic emissions, respectively. However, the contribution by biogenic emissions may reach up to a maximum of ~ 40% in the summer. Potential Source Contribution Function (PSCF) analysis for identification of source regions showed that the Saharan desert was the main source area for crustal components. For secondary aerosol components the analysis revealed one source region, (i.e. the south-Eastern Black Sea), whereas for residual oil, Western Europe and the western Balkans areas were found to be the main source regions. 相似文献
62.
岩质边坡稳定性分析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最大剪应力等值线来确定边坡的滑动面,并与其结构面抗剪强度相比较,给出了确定边坡的稳定系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63.
《大气一号》气球卫星轨道倾角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引起《大气一号》两颗气球卫星(DQ-1A和DQ-1B)轨道倾角变化的摄动因素主要是太阳光压摄动、大气旋转和日月引力摄动。太阳光压摄动引起气球卫星轨道倾角增大,平均每天变化约0.0017,大气旋转引起轨道倾角减小,平均每天变化不到0.0001,但随着高度下降,变化量亦增大,陨落前达0.002。本文根据卫星轨道摄动理论,给出气球卫星轨道倾角变化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得到的分析结果为:(1)由太阳光压摄动 相似文献
64.
通过收集近年第一手地质资料,总结了矿区地质特征和矿体特征,探讨了矿床成因及控矿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石平川钼矿主要受石平川正长花岗岩控制,近矿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绢英岩化和钾长石化。靶区预测经证实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65.
青州市表层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类分析和因子分析可以获得土壤元素地球化学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对青州市表层土壤样品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通过聚类分析,绘制表层土壤元素聚类谱系图,将23种元素或指标分为5个元素组合簇群及2个单元素簇,研究各元素间的组合特征,探讨其相关性、聚集性及其指示意义;通过因子分析,找出有代表性的因子,用其代表变量,绘制典型因子得分等值线图,并从中分析不同元素组合的区域分布基于何种因素,用11个代表性因子的分布特征就基本可以代表青州市表层土壤23项原始变量的分布特征,并对F1,F2,F3主因子进行了地质解释。聚类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利于表层土壤中元素的共生组合特征及其差异性研究,利于对研究区表层土壤异常进行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66.
悬沙水体不同波段反射比的分布特征及悬沙量估算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我国沿岸、河口附近水域具有高悬沙量的特点.悬沙的分布、扩散、沉降过程影响港口、航道水深的维持,影响生态环境.利用卫星遥感资料开展悬沙遥感及定量算法研究,在我国已取得诸多成果,挥才兴等[1]提出了几种悬沙定量的经验和半经验模式.“七五”攻关分别对黄河口和长江口提出了对数模式、线性分析模式和双峰比模式,Ma等[2]将模式识别方法应用于悬沙遥感.90年代后期,国际上陆续发射多颗海色卫星,我国也计划发射海色卫星,为有效地利用海色卫星资料,进一步开展悬沙定量算法及传感器谱段选择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通过对脆性断裂过程中开裂扩展机理的分析,提出了径向平面最大Mises应力(RPMS)概念。在平面应变条件下考虑泊松比的影响,对不同应力复合比的I-II复合型载荷作用下裂尖处应力分布进行了分析,以此为基础,考虑裂尖处三向应力状态对断裂过程的影响,将径向平面上的最大Mises应力作为裂纹开裂扩展的控制因素。据此,针对复合型载荷模式,提出了裂尖复合脆性断裂判据及裂纹开裂方向表达式。将计算结果与现有试验或其他理论进行了对比分析,以此验证了该径向平面上最大Mises应力断裂判据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68.
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的概念.指出影响厄尔尼诺事件的物理因子都是层层相接、环环相扣的,它们组成了一个互相联系、互为因果的厄尔尼诺事件成因链.成因链上物理因子之间的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导致成因链上的各种成因理论都不能完全地自圆其说,因而也无法完全确定地用于厄尔尼诺事件预测.只有深入探讨反馈作用和消长作用,并综合分析物理因子的贡献率,才能提高厄尔尼诺事件预测的准确率.这为解决厄尔尼诺事件的成因问题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69.
基于异步迭代算法的冲击地压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方法对冲击地压建立了数学模型。网络的训练算法采用具有松弛因子的动态异步迭代法,该算法在克服网络的麻痹现象及局部极小问题上都优于目前常用的训练方法,因而,采用此算法对网络进行了训练及震级的预报。基于新汶矿务局华丰煤矿1999~2000年的冲击地压现场监测数据,把冲击地压的能量、产生波的幅值、频次做为输入数据,相应期间的最大震级为输出数据,组成神经网络的训练样本及测试样本,对原始数据进行了数学预处理,网络结构采用了输入层3个结点,中间层7个结点,输出层1个结点的前向神经网络;网络最终的训练误差为0.06,预测结果的相对误差率平均为 9.2 %,预测效果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