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6篇
  免费   223篇
  国内免费   277篇
测绘学   57篇
大气科学   21篇
地球物理   467篇
地质学   1019篇
海洋学   215篇
天文学   108篇
综合类   59篇
自然地理   320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8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61篇
  2018年   54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58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80篇
  2013年   16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81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130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22篇
  2005年   12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78篇
  2001年   54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6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30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19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3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78年   1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向芳 《地质学报》2009,83(7):1247-1254
位于湖北省西缘的黄陵穹隆具有基底加盖层双层结构,其暴露的基底主要以黄陵花岗岩为代表。该穹隆对长江三峡的形成演化、四川-江汉盆地一带构造格局的形成,以及三峡大坝的安全性等方面均具有重要控制和影响作用。本文通过对黄陵花岗岩的裂变径迹特征分析,结合野外实测阶地地貌数据,获得了黄陵穹隆65Ma以来的隆升速率、隆升高度和剥蚀速率等方面的数据:1)65-7Ma,隆升速率为24.6-7.4m/Ma,隆升高度为1426.8-429.2m;2)7Ma至今,平均隆升速率为204.1m/Ma,隆升高度为1428.7m。而0.73-0.01Ma以来隆升速率由0.058m/Ka增加为1.033m/Ka,平均隆升速率为0.134m/Ka,显示出早期隆升较慢,后期加快的趋势。65Ma以来,至少总的剥蚀厚度为2455.5m-1457.9m,其中7Ma以来剥蚀的厚度为1028.7m,剥蚀速率为0.147mm/a。研究结果约束了长江三峡的形成时间和过程,证实了三峡是一年轻的河谷。  相似文献   
122.
阿尔金断裂带对青藏高原北部生长、隆升的制约   总被引:59,自引:3,他引:59  
大量的同位素年代学证据表明(古)阿尔金断裂带可能形成于三叠纪,后又经历了侏罗纪、白垩纪的强烈左旋走滑活动,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后阿尔金断裂再次活动。主要的走滑活动发生在:(1)245~220Ma;(2)180~140Ma;(3)120~100Ma;(4)90~80Ma;(5)60~45Ma;(6)渐新世至中新世;(7)上新世至更新世以及(8)全新世。沿阿尔金断裂带,伴随左旋走滑活动形成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正断裂,反映走滑过程中伴随隆升作用的存在,并且形成自北向南包括祁连山、大雪山、党河南山、柴北缘山、祁漫塔格山和昆仑山,表明阿尔金断裂带制约着青藏高原北部的生长和隆升。阿尔金断裂带东、西两端的白垩纪和新生代火山活动是断裂走滑活动的响应。  相似文献   
123.
父亲是世纪同龄人 ,从 50岁到 80岁是他生命的春天。他以常人在这个年龄难以迸发的热情、智慧、不懈努力和顽强开拓的精神 ,在地质战线上为新中国建设辛勤耕耘 ,是一位在地学领域涉足宽广、具有科学预见能力、富有领导组织才能的科学家和领导者。他总是关注未来 ,特别热心于培养年轻人 ,对建立一支高水平、有解决问题能力的地质队伍下了很大功夫。父亲沉静善思、富有哲学头脑 ,他的许多预见性学术观点和开创性思维都源于他宁静淡泊的心态。没有浮华和功利 ,这便是他智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24.
The Holocene Period for the province of West New Britain, Papua New Guinea, is characterised by periodic catastrophic volcanism. The region is mantled in dense wet tropical rainforest, and has been occupied by people since the Pleistocene. Analyses of peat from two nearby sites within a lowland rainforest environment provide us with a macro-level landscape account of the periodic destruction and recovery of the coastal forests during seven periods of volcanic activity in the latter part (2900 yr ago to present) of the Holocene. Radiocarbon dating shows the very close correlation of the peat and tephra layers at both sites, yet the pollen analysis reveals different vegetation communities. These initial results allow us to begin identifying the processes of recovery, and to recognise different ecological pressures placed on vegetation at these neighbouring sites. Evidence of hydrological changes are observed beginning with a marine incursion recorded at Garu Site 3 1360 14C yr B.P. The distinct differences in the vegetation re-establishment and community regeneration rates suggest the greater level of disturbance at Garu Site 1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depth of the ashfall, although the proximity of a known human settlement may also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Of note, palynologically, we found that the fern spore flora is particularly rich and believe it will be useful for ecological interpretation.  相似文献   
125.
马静辉  何登发 《岩石学报》2019,35(4):1121-1142
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的构造属性长期以来存在争议,确定该地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隆升过程是了解这一重要陆内变形带动力学机制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不整合面分析法和低温热年代学方法,综合分析探讨了贺兰山构造带及邻区中新生代的构造事件及其构造演化过程。通过对该地区的野外地质调查,本次在中-新生代地层中由底到顶识别出6个不同类型的不整合面,它们分别是:(1) T2-3/P平行不整合面;(2) J/AnJ角度不整合面-微角度不整合面;(3) K_1/AnK_1高角度不整合面;(4) E_3q/AnE_3;(5) N_1/AnN_1;(6) Q/An Q。在T_3d^3、J_2y和K_1变形前锋,可见与逆冲-褶皱造山带相关的同构造沉积生长地层,其在形态上表现为超覆、削截,在黄草滩等地局部与倒转背斜相伴生。这些不整合和生长地层是构造活动的直接证据。本次研究对采自该地区的12件样品分别进行了磷灰石、锆石裂变径迹测年及热史模拟分析。结果表明,裂变径迹年龄主要分布在4个区间,对应地质时代分别为中侏罗世-晚侏罗世(168~159Ma)、早白垩世末(139~91Ma)、晚白垩世末(79~66Ma)、始新世(59~50Ma),反映出该地区在这4个时期发生了明显的冷却抬升事件,且这4期构造事件与野外观察到的地质特征有很好的地质响应。同时,热史模拟表明该地区整体上经历了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末-始新世3期快速隆升事件。综合研究表明,该地区主体逆冲褶皱的时间是从中侏罗世开始,早白垩世末构造运动最强烈,新生代又有所活动。  相似文献   
126.
珠江口盆地沉降史定量模拟和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Petrosys盆地模拟系统,定量和动态地模拟了珠江口盆地三个主要坳陷的沉降过程,论述了沉降速率的变化与生储盖发育之间的关联,认为珠江口盆地构造沉降史具有幕式、多阶段变化的特征。盆地第一幕和第二幕沉降是盆地发育的主要时期,奠定了盆地的构造格架,形成了盆地主要的沉积地层和油气资源。第三幕沉降为盆地的改造和完成阶段,是盆地区域盖层发育的主要时期。  相似文献   
127.
孙崇波  李敏同  李俊  周洪兵  陈晓东 《地质论评》2023,69(2):2023020007-2023020007
笔者等通过对哀牢山—红河剪切带5件砂岩磷灰石样品裂变径迹分析,获得测试分析样品的表观年龄,对所有样品利用模拟退火法进行了热史模拟,取得其热演化史;得出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发生了相似的构造演化过程,其经历了2次快速冷却剥露事件,分别发生在37~14 Ma和5. 1~0 Ma,平均冷却速率分别为3. 98℃/Ma和11. 15℃/Ma;在发生快速冷却的时间上,存在自东向西逐渐变晚的趋势,说明哀牢山—红河剪切带在新生代可能为自东向西的幕式隆升。  相似文献   
128.
地质年代学发展历史的简要回顾及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宣华  董树文  史静 《世界地质》2009,28(3):384-396
简要介绍了基于矿物封闭温度的地质热年代学, 并对多种地质年代学方法, 包括U-Pb 法、 Sm-Nd法、Rb-Sr法、Lu-Hf法、Re-Os法、40Ar /39Ar法、裂变径迹( FT) 测年、(U-Th) /He法、 TIMS铀系法、宇宙成因核素定年(包括14C法等) 和年轻地下水测年(如3H /3He法等) 进行了综合评述。探讨了国际地质年代学百年来和中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的发展趋势。根据近期使用情况分析, 认为U - Pb法、40Ar /39Ar法和14C法是目前使用较多的可靠测年方法。应用于山脉隆升和地貌形成的低温热年代学方法及地下水等年轻地质体系的测年, 将是地质年代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9.
This article presents the study conducted and the actions taken to stabilise the foundations of 25 low-rise (two/three-storey) buildings in Alcázar de San Juan (Ciudad Real, central Spain). Owing to the immediate attention required, it was decided that the study would focus on procuring a synthetic model that would be able to provide a satisfactory explanation for the tendency of the movements, overlooking the detailed model of each building. This analysis pointed out that the mobilisation was probably due to both the shrinkage caused by the existing trees during the dry-growing seasons, and to the loss of lateral confinement caused by the excavation of a service trench adjacent to the footings of the buildings. In keeping with this mechanism, stabilization was carried out by transplanting the trees growing near the damaged buildings and installing a line of piles to provide lateral support to the footings. The evolution of the damage was therefore stopped.  相似文献   
130.
赵珍  陆露  吴珍汉 《地学前缘》2019,26(2):249-263
本文综合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113~43 Ma)、锆石裂变径迹年龄(169~103 Ma)、锆石U-Pb年龄(215~206 Ma)、黑云母K-Ar年龄(186~178 Ma),通过磷灰石热史模拟,TASC图谱分析和矿物封闭温度年龄等手段,获得了中央隆起晚三叠世至今较为完整的冷却抬升历史。中央隆起主要经历了早侏罗世、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晚白垩世-中新世早期和中新世晚期至今四期冷却事件,与南北羌塘板块后碰撞伸展、拉萨羌塘板块碰撞、新特提斯洋板片俯冲、印度欧亚板块碰撞以及中新世南北向走滑伸展存在动力学联系,造成11.4 km、2.85 km、4.3~5 km和0.85 km的抬升量。中央隆起在侏罗纪相对两侧盆地抬升,随着两侧盆地经历了侏罗纪的沉积增厚,与两侧盆地高差减小,在早白垩世早期可能位于海平面附近,随后快速抬升至2~2.5 km,统一接受晚白垩世红层沉积,并经历长期持续的逆冲推覆构造活动,进一步抬升至5 km,随后受到中新世古大湖夷平和南北向伸展作用影响,中央隆起相对盆地发生差异抬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