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6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3篇
地质学   44篇
海洋学   16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新疆区域农业主导功能具有空间和组合上的复合性特征,探讨建立一种适用于区域农业主导功能为复合功能,并对复合型农业主导功能的主要功能和辅助功能进行明确定位的综合评价方法,对保证新疆农业功能区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操作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研究构建新疆农业功能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对全疆88 个涉农县(市、区)的农业功能进行综合评价。在综合测评结果基础上,对各县(市、区)的农业功能重要性进行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以确定各区划单元四大农业功能的主辅地位以及优势主导功能。根据模糊综合评价的测评排序结果,结合问卷调查和专家咨询结果,提出了新疆区域农业主导功能定位及布局方案。应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新疆农业功能进行综合测评和主导功能定位,同时结合定性方法对评价结果进行比对和修正,得出的研究方案符合新疆实际,表明该方法是对复合型农业主导功能区进行农业功能定位及区划的有效方法之一,同时为新疆农业主导功能区制定不同的发展对策和战略措施,优化新疆农业产业结构和布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从创意企业集聚到创意空间:理论架构与核心概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意产业发展既重构了大都市产业空间与文化社会空间,又促成大都市功能提升与结构优化。内城新经济研究认为大都市创意产业发展,既孕育了创意空间,又对其有高度依赖,但是对于创意空间的内涵与认知却众说纷纭。梳理国内外研究发现:(1)创意空间形成的基本路径是创意企业集聚;(2)创意空间在本质上是创意阶层与创意经济活动的空间集聚形成的具有地方性和创新性文化特质的场所;(3)创意空间在现实社会中常见典型代表是创意产业园、创意产业集聚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大学城。  相似文献   
63.
阐明了产业有序转移、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内涵,构建了产业有序转移对区域产业协调发展作用机制的分析框架。根据这个分析框架,从理论和广东产业转移经验两个方面进一步揭示了产业有序转移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机制。结果表明,产业有序转移是在政府有效干预下所形成的有利于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一种产业转移形式。产业有序转移通过诱致或促进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区际产业合理分工、区际产业关联互动,以及提高区域产业发展总体效率等路径,促进区域产业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4.
气象因素异常指数对我国典型工业产业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先华  李廉水  郭际  曹玲  马廷淮 《气象》2008,34(11):74-83
为了研究气象因素对我国典型工业产业的影响状况,通过整理1999-2006年每日4个时次的气象因素如气温、风速、相对湿度、气压和降水等数据,构造了气象异常值和异常度指数,并收集了同时期我国6个典型的工业产业的销售收入、资本投入和劳动力投入等月份数据,利用科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模型,分析了这些气象异常指数对我国典型工业产业的影响及弹性,做了对比分析,得到了有启示意义的结论,最后指出了研究的不足及未来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65.
中国生态工业园与循环型公司空间扩张模式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探讨了中国生态工业园与循环型公司空间扩张模式的若干问题。作者指出了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内涵的差异,并认为具有重污染的企业不仅可以进入生态工业园,而且是中国众多生态工业园的主导产业。提出循环型公司空间扩张的5种基本模式,并探讨了其在中国的应用。认为生态工业园规划与设计忽视创新网络的构建和创新环境的营造、学习系统的作用、中介服务组织的作用和政府在促进园区创新网络和创新环靖营诰方面的作用.并提出了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6.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中的政府职能定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市场经济存在着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需要政府进行干预。因而在中国旅游业发展过程中实施政府主导型发展战略是必然的选择,政府对旅游业的干预极大地促进了中国旅游业的发展。但由于旅游相关信息的分散性,使得政府并不能掌握完全信息,政府本身的能力不一定完全符合旅游发展的需要,还有政府本身利益的影响等,都导致了政府在进行旅游行政管理时的局限性,使得其在职能实施时出现了“缺位”与“错位”的现象。唯一的解决办法是找准政府在旅游业发展中的定位,实行积极而有效的政府职能。  相似文献   
67.
珠港合作发展高科技产业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蔡人群 《热带地理》2002,22(1):9-13,38
珠三角是全国最大信息产业基础,信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40%,深圳-东莞-广州成为全国重要信息产业走廊。香港决心发展高科技产业,数码港正在建设中。珠港在发展高科技产业方面应优势互补。建议重点发展信息产业,合作组建深港高科技区,用高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文中并提出珠港高科技产业的布局框架。  相似文献   
68.
刘霄泉  孙铁山  李国平 《地理研究》2018,37(8):1575-1586
北京市域制造业在结构调整的同时也在不断发生空间格局的变动。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推进下,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不断加速,将进一步加剧北京制造业产业结构的调整,进而影响空间格局的演化。利用2008年和2013年北京市经济普查数据中街道、镇乡的制造业大类的就业数据,从街乡的尺度,分析探讨北京市域内制造业的空间演化特征与趋势。研究显示:2008-2013年北京市制造业的产业结构和空间结构均趋向集聚,增长产业是制造业空间集聚的主导力量,在引导制造业空间进一步集聚的同时,形成了明晰的空间分异,增长产业更加趋向于在专门化程度更高的地区集聚,就重点街乡来看,北部地区的空间发展趋势将较为稳定,南部地区可能成为未来需要重点关注的高变动区域。  相似文献   
69.
关于我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研究, 是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论文从人地关系地 域系统为切入点, 探讨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统的特征。论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的海洋资源, 海洋产 业以及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 海洋经济在国际上所处的地位及在全国经济中的比重。进一步分析 了中国海洋经济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演变状况。在研究中应用了主成份分析等数量方法, 对海洋 经济发展年际之间的综合实力水平进行评估, 并绘出了海洋经济总值与海洋产业之间的平滑曲 线, 以此了解各类海洋产业的线性增长趋势。根据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的发展, 分析了海洋三次产 业的变化过程, 并利用三轴图法绘制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演进过程。为了反映中国海洋经济地域系 统不同类型的差异, 应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对沿海各海洋经济省市进行综合实力评估并进行排序, 在此基础上划分出不同综合实力水平的海洋经济类型区。  相似文献   
70.
科技发展与产业发展始终密不可分,厘清科技创新城市产业发展的一般特征和趋势,对于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十分重要。为了考量全球创新城市产业之间的协同发展程度,引入耦合理论构建研究逻辑和路径,以创新优势明显的36个美国大都市区作为研究对象,选取信息业、专业与商业服务业、制造业、金融业4个优势产业。基于2007和2012年的产业截面数据,确定各产业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模型对样本城市4个产业系统的耦合发展态势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样本城市的产业发展类型可分为单业、混业、同步三大类,其中,单业的样本数有所减少,产业协同发展趋向明显。具体到产业,制造业的主导地位十分突出,专业与商业服务业、信息业以及金融业的优势并不明显,半数以上的城市属于制造导向的单业发展类型和制造导向的混业发展类型。具体到城市,高阶同步发展类型的城市始终只有纽约1个,产业发展水平和耦合协调程度均有较好表现,绝大多数城市产业系统中既有优势也有短板,但并不影响其创新的整体实力。总体而言,创新排名靠前的城市,产业之间的耦合协调程度更高,产业发展协同性相对较好;样本城市的产业发展类型大致呈现出从单业向混业和同步演化的趋势,制造业仍然是创新城市发展的基石。因此,中国创建全球科技创新中心的实践中,要立足于城市本身的产业优势,也要重视制造业的关键作用,采取有效举措推动和促进多产业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