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2篇
  免费   186篇
  国内免费   59篇
测绘学   254篇
大气科学   118篇
地球物理   363篇
地质学   373篇
海洋学   118篇
天文学   173篇
综合类   97篇
自然地理   511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36篇
  2022年   58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66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101篇
  2013年   134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51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111篇
  2007年   99篇
  2006年   87篇
  2005年   105篇
  2004年   77篇
  2003年   75篇
  2002年   60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地理学“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兴起。2003年Children’s Geographies诞生,成为儿童地理学的旗帜性刊物,标志着儿童地理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借助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发现:(1)国外儿童地理学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研究所属区域都呈现高度集中性,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2)核心研究主题包括移民与流动身份、伦理与地区差异、教育与青年志向、童年与多元空间以及游戏与情感体验等;(3)亚洲儿童地理研究成为近期研究热点,聚焦于“跨国儿童移民”以及“亚洲青年教育及就业问题”两部分;(4)研究方法历经探索期、发展期、繁盛期以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时期的演进,技术手段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92.
陈东  樊杰 《地理学报》2011,66(6):723-731
一国经济发展初期,区际资本流动通常是导致区域发展差距形成、扩大的重要原因--资本往往从发展条件较差的地区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从而产生“好者更好、差者更差”的马太效应。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是区际资本流动的重要形式。本文通过构建计量方法对中国区域发展差距扩大阶段(1978-2003 年) 银行间信贷资本的区际流动方向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成因。计量结果发现,存在区际间信贷资本流动的年份,资本并未从发展条件较差的中西部地区流向发展条件较好的东部地区,而呈现相反的流动。这表明银行间信贷资本的区际流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缩小而不是扩大了区域发展差距。进一步分析发现,政府对信贷的管制以及市场环境的变化分别导致了1994年以前以及1994 年以后的银行间信贷资本流动。  相似文献   
93.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ritical geographies of Latin America begin with an analysis of how and why the bodies and geographies of geographers themselves matter. To focus on the geographer as a producer of knowledge is not to advocate the kind of navel gazing so abhorrent to many scholars. Rather, it is an effort to call attention to and critically assess how the geographer's embodied social position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inform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bout and representations of Latin American people and nature. To illustrate how and why bodies and geographies matter, I draw from feminist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include examples from my own experiences and those of other researchers doing fieldwork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 conclude by exploring the notion of situated knowledge as a tactic that writes bodies and geographies into academic texts. Ultimately, situating knowledge represents a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broader goals of emancipatory politics shared by critical human geographers.  相似文献   
94.
孙国学  孙晶岩 《山西地震》2007,(4):34-36,39
文章从如何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和建议。对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5.
陶建峰  张长宽 《海洋工程》2007,25(1):133-142
回顾了近年来国内外河口、近岸海域三维斜压水流数值模式研究的进展,着重讨论了不同垂向坐标下三维水流模式的发展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地形拟合坐标(σ坐标)模式可以很好地拟合床面地形和自由面,已在物理海洋学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地形变化剧烈,尤其在密度层结效应明显的海域,σ坐标模式中的水平压强梯度力误差会引起伪密度流。寻求高精度的数值模式以及更加有效的拟合坐标变换将是值得努力的方向。  相似文献   
96.
从地图文化形态的特点和优势,可视化的地图实现,地图及其相关概念的数学表达以及科学和文化知识的积聚和传承等方面,论述了地图文化的丰富内涵.地图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发展的记录.  相似文献   
97.
综合不同的泥石流评价因子对泥石流危险性进行了研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 GIS)来计算潜在的泥石流危险区域。选取虹口乡高原村与庙坝村共处坡面为研究区域,在ArcGIS中生成研究区域的坡面立体图。选取适当的评级指标,确定了流域内主要的泥石流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得出各主要因子的权重值,将各因子划分为五个不同等级,并分别对各个因子进行数值化和归一化处理。利用ArcGIS形成各评价因子专题层,再分别给不同评价栅格赋权重值,最终运用叠置分析与插值分析得出研究坡面的不同色带所表示的危险等级区划图,从而实现单坡面泥石流危险性的评价。  相似文献   
98.
Abstract

Trends in high and low flows are valuable indicators of hydrological change because they highlight changes in various parts of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streamflow series. This enables improved assessment of water availability in regions with high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There has been a substantial reduction in water resources in the Duero basin (Iberian Peninsula, Spain) and other areas of the Mediterranean region during the last 50 years, and this is likely to continue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evolution and trends in high and low flows in the Spanish part of the Duero basin, and in equivalent or closely-related precipitation indices for the period 1961–2005. The results showed a general trend of decrease in the frequency and magnitude of high flows throughout most of the basin. Moreover,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low flow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over this period. No clear relationship was evident between the evolution of high/low flows and changes in the distribution frequencies of the precipitation series. In contrast to what was expecte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 heavy precipitation and the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did not show significant trends across the basin, and the number of days without rainfall decreased slightly. The divergence between precipitation and runoff evolution was more accentuated in spring and summer. In the absence of trends in precipitation, it is possible that reforestation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and increasing temperatures in recent decades, could be related to the decreasing frequency of high flows and the increasing frequency of low flows.

Editor Z.W. Kundzewicz; Associate editor S. Grimaldi

Citation Morán-Tejeda, E., López-Moreno, J.I., Vicente-Serrano, S.M., Lorenzo-Lacruz, J. and Ceballos-Barbancho, A., 2012. The contrasted evolution of high and low flows and precipitation indices in the Duero basin (Spain). Hydrological Sciences Journal, 57 (4), 591–611.  相似文献   
99.
不透水面作为反应城市表征变化和区域城镇化的重要技术指标,其位置、图斑大小、空间分布等信息在地表水热循环和能量平衡等领域被广泛需求。传统方法大都基于单一时相信息提取不透水面,而忽略多时相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多时相信息融合的不透水面级联提取方法,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MNDWI)和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ding Index, NDBI)年内时序变化特点和典型地物间多时相波谱曲线的协同特征,并归纳不透水面多时相变化规律;再根据先验知识所获取的有效地表信息,进行多时相分级提取不透水面信息。此外,基于实地考察数据和同期2 m GF-1遥感影像屏幕数字化生成30 m不透水面图斑,进行精度验证、分析和对比单时相、四季相及多时相3种时序情况下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单时相提取不透水面总精度最低,四季相提取精度优于单时相,而多时相提取精度最高(精度可达93.66%,Kappa系数为0.81)。本方法在偏远城镇不透水面的有效识别中显露潜在优势,可为不透水面提取方法融合时序波谱特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0.
区域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①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②长三角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界网络成为重要的创新合作途径,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空间载体选择的制约减弱;③创新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获取和城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四类创新模式,密集的“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有助于城市创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