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1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37篇
测绘学   226篇
大气科学   44篇
地球物理   50篇
地质学   126篇
海洋学   64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73篇
自然地理   33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3篇
  2020年   43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44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48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32篇
  2011年   30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45篇
  2007年   40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35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孙俊 《地理研究》2020,39(1):200-213
以《科学知识的地理》为中心,基于学术史、当前学界对该书的述评及相关研究的梳理,文章对科学知识地理学的学术脉络及创见进行了较详的考察。传统科学知识地理性的解释路径,存在无地方性与地方性二元论问题,且“地理”被视为科学的外因。基于科学知识生产“场所”地方性意义的揭示,科学与区域关系的建构,以及科学“流通”与科学全球化的阐释,科学知识地理学建构了“地点-区域-全球”多尺度视野下的科学知识生产、流通、消费解释路径,在揭示辩证性的科学知识地理性的同时,以新的模式解释了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与全球性关系。当前研究对当代科学知识地理性的强调,以及后殖民思潮的介入,将科学知识地理学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结论建议中国的科学知识地理学研究应注意审视当前科学知识地理学理论的预设,注意挖掘中国科学知识地理性方面的特殊议题,从多个层面结合中国实际讨论科学知识地理性问题,并及时、批判性地吸收和应用相关新思潮、新理论。  相似文献   
902.
在各类在线学习系统中,为了给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资源,一个基础性的任务是对大量未标注的试题进行知识点标注.已有标注方法通常基于人工专家标注或者采用传统机器学习方法.在实际应用中,这些方法普遍存在成本过高、标注精准度不足等局限.为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属性关系深度挖掘的试题知识点标注模型.首先,利用句法语义模型和结构语义模型分别从试题文本和试题图形中抽取试题的显性属性关系.然后,利用蒙特卡罗树搜索构建问题求解框架,挖掘试题的隐含属性关系.最后,结合学科知识图谱,将属性关系映射到知识图谱空间,生成试题知识点.实验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能够有效地进行试题知识点标注,将对学生认知诊断、个性化试题推荐等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03.
In this paper, we trace the history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beyond its supposed founding moment, that is, its institutionalization and naming‐as‐such,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We note that many of the planning principles, spatial configurations and environmental technologies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could be traced to knowledge and practices from the eighteenth century onwards, and we explore three pre‐1950s moments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in the British empire through building types such as the bungalow, military barrack and labourers' housing in the tropics. Unlike the depoliticized technical discourse of tropical architecture in the mid‐twentieth century, this earlier history shows that so‐called tropical architecture was inextricably entangled with medical and racial discourses, biopolitics and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colonialism. We argue that tropical architecture should not be understood as an entity with a fixed essence that is overdetermined by a timeless and unchanging external tropical nature. Rather, tropical architecture should be understood as a set of shifting discourses that privilege tropical nature, especially climate, in various ways as the prime determinant of built form according to different constellations of sociocultural and technoscientific conditions. We thus see ‘tropical architecture’ not as a depoliticized entity but as a power‐knowledge configuration inextricably linked to asymmetrical colonial power relations.  相似文献   
904.
谢家艳  曾刚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968-1976
知识基础是技术变革和经济长期发展的关键驱动力。已有研究也证明了不同知识类型的价值具有差异。然而在经济地理学领域,常常因知识的质量难以量化而将研究停留在知识投入-产出的数量层面。论文以长三角地区为例,基于该地区41个城市的专利数据,对城市和技术的知识复杂度和多样化水平进行量化,并分析城市-技术知识网络的空间格局和网络结构。研究发现:长三角地区的知识复杂度存在空间异质性,最复杂的技术仅由少数城市生产;从知识库的多样性和知识复杂度2个维度对城市进行类型划分,获得创新型、赌博型、后进型和锁定型4种区域知识库类型,并基于区域知识库异质性提出针对性的区域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905.
Abstract

Landscape stewardship is considered an important place-based approach to addressing sustainability challenges. Working at landscape-level requires collaboration between diverse landscape stakeholders. In this study, we partnered with local stewardship practitioners across six cases in South Africa to investigate how they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towards social-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outcomes. We found that practitioners facilitate collaboration among stakeholders by operating as relational hubs in the landscape. Through these hubs, they build new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mong stakeholders, creating social networks which enable stewardship practice. The hubs deepen human-nature relationships by creating enabling conditions for stewards to put stewardship ethics into action. Drawing on insights from these cases, we call for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landscape stewardship which focuses on human-to-human and human-to-nature relationships. Moreover, we argue that landscape stewardship initiatives need to re-focus stewardship on stewards, recognizing them as key agents of change in addressing the conflict between agriculture and conservation inherent in many landscapes.  相似文献   
906.
针对无线网络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中影响因素众多、层次结构复杂且指标间存在相关性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知识约简算法的脆弱性指标体系构建方法.首先,初步建立无线网络脆弱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构造脆弱性评价决策表;其次,运用知识约简算法对决策表进行简化,其中非核指标的重要性排序采用特征向量法进行确定,该方法以保证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为前提,较AHP权重判断法更具客观性;最后,将该方法和AHP权重判断法进行了分析比较,说明了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907.
知识经济时代必将引起人类社会的产业结构和人们的生产、生活及思维方式的重大变革。面对21世纪的地震档案必须抓住机遇、顺应变革,以此带动地震档案管理水平的提高,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文章从地震档案的工作方式、工作重点及人员知识结构等方面试论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地震档案管理的重大变革。  相似文献   
908.
面向"人"地学可视化中的"人".主要从地学可视化系统的使用者(简称"应用人"),从地学可视化要表达的地球表层系统地理环境中的社会人(简称"社会人").以及从作为能地理认知与思维、能表达/传递地理知识及知识创新的"人"(简称"知识人")3个方面定义.从上述3个方面建立了面向"人"的地学可视化概念框架.在面向"应用人"方面,主要介绍了协同可视化以及自我参照可视化;在面向"社会人"方面,主要阐述个体日常行为时空路径可视化、群体行为模拟可视化,以及社会关系网络可视化;在面向"知识人"方面,主要讨论知识可视化.本文最后从本体框架、信息采集与获取技术、数据组织与表达模型、可视化表达方法、主体概念方面,对于面向"人"GIS以及可视化的关键问题与技术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09.
知识经济与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由总结前知识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发展特点入手,分析了知识经济时代人文地理学学科发展困境;知识经济向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提出了信息化,综合化,决策化和持续化的要求;最后重点展望了知识经济时代中国人文地理学学科建设与发展趋向。  相似文献   
910.
轮牧传统衰退: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的人文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滇西北藏区亚高山草地退化是个有目共睹的现实,有自然的原因也有人文的原因。以实地调查为基础,从藏民生计出发的研究发现,滇西北藏族的畜牧生产特点是6~9月位于3800m以上的高山草甸地带,11月至翌年3月位于3200m左右的亚高山草甸地带,属于轮牧作业;轮牧传统适应了气候和植物生长的季节性变化,有效地维持草地生产和传统围栏农业。轮牧传统的衰退,使牲畜集中在亚高山草甸地带,导致了草地退化。充分挖掘和尊重民族传统知识有助于退化草地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