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752篇 |
免费 | 107篇 |
国内免费 | 1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02篇 |
大气科学 | 50篇 |
地球物理 | 43篇 |
地质学 | 112篇 |
海洋学 | 52篇 |
天文学 | 7篇 |
综合类 | 60篇 |
自然地理 | 352篇 |
出版年
2024年 | 19篇 |
2023年 | 21篇 |
2022年 | 41篇 |
2021年 | 38篇 |
2020年 | 50篇 |
2019年 | 31篇 |
2018年 | 29篇 |
2017年 | 39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26篇 |
2014年 | 45篇 |
2013年 | 59篇 |
2012年 | 66篇 |
2011年 | 20篇 |
2010年 | 26篇 |
2009年 | 15篇 |
2008年 | 30篇 |
2007年 | 34篇 |
2006年 | 31篇 |
2005年 | 37篇 |
2004年 | 26篇 |
2003年 | 35篇 |
2002年 | 18篇 |
2001年 | 17篇 |
2000年 | 23篇 |
1999年 | 13篇 |
1998年 | 15篇 |
1997年 | 4篇 |
1996年 | 10篇 |
1995年 | 7篇 |
1994年 | 8篇 |
1993年 | 4篇 |
1992年 | 1篇 |
1991年 | 2篇 |
1990年 | 1篇 |
1989年 | 2篇 |
1986年 | 1篇 |
1983年 | 1篇 |
1979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8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Is geographical proximity necessary in the innovation networks in the era of global economy?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In the analysis of geographical spillovers, a commonly accepted hypothesis is that the different actors of innovation need to be physically closed to one another because the transfer of tacit knowledge implies frequent face-to-face relations. This hypothesis is put under closer examination in this paper. The first section analyses the need for economic agents to be closely located to develop research and innovative activities, starting with the analysis of their need for co-ordination and using some case studies. Based on the example of three French regions, the second section examines the importance given by the local development policies to geographical proximity in order to support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local networks favouring innovation. In both sections, nonlocal relations appear as a key factor to develop innovation. As a conclusion, nonlocal relations should be encouraged by local development policies in the same way as local relations. 相似文献
42.
Generally, the underwater flight vehicle (UFV) depth control system operates with the following problems: it is a multi-input multi-output (MIMO) system, it requires robustness, a continuous control input, and further, it has the speed dependency of controller parameter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an expanded adaptive fuzzy sliding mode controller (EAFSMC), which is based on the decomposition method designed by using an expert knowledge and the decoupled sub-controllers and composition method designed by using the fuzzy basis function expansions (FBFEs), is proposed. To verify the performance of the EAFSMC, the depth control of UFV in various operating conditions is performed. Simul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EAFSMC solves all problems experienced in the UFV depth control system online. 相似文献
43.
基于全球—地方视角的创新网络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全球化、创新驱动是新时代的重要特征之一,创新网络成为经济地理学者关注的热点领域之一。在评述现有创新网络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界定了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内涵和特征,论述了其类型、结构、作用机理和分析方法,并得出结论:全球创新网络与地方创新网络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地方创新网络是全球创新网络的子系统,知识流是创新网络各主体之间联系的重要纽带,行业协会、技术联盟与成员之间的多次协商是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重要组织方式,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则能较好地实现定性分析结论与统计计算结论的融合,能较好地刻画、模拟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形态、结构、演变和机理。从服务国家建设和推动中国创新地理学发展的目标出发,有必要开展基于中国国情和视角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机理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启动不同产业领域的全球—地方创新网络的比较分析,检验网络知识测量方法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44.
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收录的1982-2020年7 260篇期刊论文及其参考文献,借助CiteSpace绘制国际经济地理学的知识图谱,梳理该领域的知识基础、研究热点和研究前沿。结果发现:1)知识基础的演进轨迹遵循了新区域主义——制度、社会、文化、演化转向的时序变化,21世纪以来,关系、演化经济地理学下的经典文献成为主要的知识来源。2)研究热点突出,创新和增长始终是研究核心,近年来韧性、全球生产网络、金融地理、全球城市、不平等、企业家精神等成为新的研究热点。3)研究前沿具有较强的问题导向,主要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的产业发展实践。4)研究空间呈现英美主导的两级格局,大部分国家仍处于边缘地带。5)国际经济地理学呈现明显的数字转向、可持续转型趋势,新冠疫情对学科走向也有一定影响。借鉴国际研究经验,中国经济地理学应加强理论创新并提出具有中国实践特色的理论体系,同时推动多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并加强从社会学视角解读社会经济活动的地理学意义。 相似文献
45.
20世纪70至80年代,在地理学“空间转向”的背景下,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兴起。2003年Children’s Geographies诞生,成为儿童地理学的旗帜性刊物,标志着儿童地理学的发展进入新阶段。借助可视化工具,系统梳理国外儿童地理学研究的核心主题、研究热点以及研究方法。研究发现:(1)国外儿童地理学的科研人员、科研机构以及研究所属区域都呈现高度集中性,欧美国家占据主导地位;(2)核心研究主题包括移民与流动身份、伦理与地区差异、教育与青年志向、童年与多元空间以及游戏与情感体验等;(3)亚洲儿童地理研究成为近期研究热点,聚焦于“跨国儿童移民”以及“亚洲青年教育及就业问题”两部分;(4)研究方法历经探索期、发展期、繁盛期以及信息技术广泛应用时期的演进,技术手段随时代发展不断更新。 相似文献
46.
Juanita Sundberg 《Geoforum》2005,36(1):17-28
This paper argues that critical geographies of Latin America begin with an analysis of how and why the bodies and geographies of geographers themselves matter. To focus on the geographer as a producer of knowledge is not to advocate the kind of navel gazing so abhorrent to many scholars. Rather, it is an effort to call attention to and critically assess how the geographer's embodied social position and geographic location inform the production of knowledge about and representations of Latin American people and nature. To illustrate how and why bodies and geographies matter, I draw from feminist and post-colonial theory and include examples from my own experiences and those of other researchers doing fieldwork in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I conclude by exploring the notion of situated knowledge as a tactic that writes bodies and geographies into academic texts. Ultimately, situating knowledge represents a political intervention and contribution to the broader goals of emancipatory politics shared by critical human geographers. 相似文献
47.
文章从如何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的宣传与培训教育工作,提高群众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和抢险救灾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并提出了相应的想法和建议。对切实提高社会公众防灾减灾的能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8.
从地图文化形态的特点和优势,可视化的地图实现,地图及其相关概念的数学表达以及科学和文化知识的积聚和传承等方面,论述了地图文化的丰富内涵.地图的非物质文化内涵是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和社会发展的记录. 相似文献
49.
不透水面作为反应城市表征变化和区域城镇化的重要技术指标,其位置、图斑大小、空间分布等信息在地表水热循环和能量平衡等领域被广泛需求。传统方法大都基于单一时相信息提取不透水面,而忽略多时相所蕴含的丰富信息。因此,本文提出多时相信息融合的不透水面级联提取方法,利用Landsat-8 OLI遥感影像分析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改进的归一化水体指数(Modifi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Water Index, MNDWI)和归一化建筑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Building Index, NDBI)年内时序变化特点和典型地物间多时相波谱曲线的协同特征,并归纳不透水面多时相变化规律;再根据先验知识所获取的有效地表信息,进行多时相分级提取不透水面信息。此外,基于实地考察数据和同期2 m GF-1遥感影像屏幕数字化生成30 m不透水面图斑,进行精度验证、分析和对比单时相、四季相及多时相3种时序情况下的提取精度。结果表明:单时相提取不透水面总精度最低,四季相提取精度优于单时相,而多时相提取精度最高(精度可达93.66%,Kappa系数为0.81)。本方法在偏远城镇不透水面的有效识别中显露潜在优势,可为不透水面提取方法融合时序波谱特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50.
区域创新网络模式研究——以长三角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网络范式的兴起赋予城市创新模式新的内涵,引起了经济地理学者对不同空间尺度知识流动和创新联系的关注。基于网络视角,以中国知识产权局2014年长三角城市群26个地级市合作发明专利信息为原始数据,借助Ucinet、ArcGIS等分析工具,从本地和跨界多维空间尺度,刻画长三角城市群创新网络结构,测度城市创新网络地位,评价城市创新能力,进而对城市创新模式进行划分。研究表明:①研发密集的大型国有企业、中外合资企业和知名的理工科院校具有较高的知识生产能力,成为长三角城市群创新合作优先链接主体;②长三角城市群重视外部知识获取,跨界网络成为重要的创新合作途径,地理距离对创新合作空间载体选择的制约减弱;③创新网络位置影响知识获取和城市创新,网络视角下的长三角城市群呈现四类创新模式,密集的“本地—跨界”创新网络有助于城市创新。研究结论对长三角城市群不同类型创新模式的优化升级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