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1578篇 |
免费 | 246篇 |
国内免费 | 278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34篇 |
大气科学 | 107篇 |
地球物理 | 183篇 |
地质学 | 1039篇 |
海洋学 | 159篇 |
天文学 | 4篇 |
综合类 | 113篇 |
自然地理 | 263篇 |
出版年
2024年 | 8篇 |
2023年 | 25篇 |
2022年 | 57篇 |
2021年 | 61篇 |
2020年 | 69篇 |
2019年 | 68篇 |
2018年 | 50篇 |
2017年 | 73篇 |
2016年 | 84篇 |
2015年 | 80篇 |
2014年 | 109篇 |
2013年 | 104篇 |
2012年 | 93篇 |
2011年 | 127篇 |
2010年 | 111篇 |
2009年 | 97篇 |
2008年 | 105篇 |
2007年 | 91篇 |
2006年 | 104篇 |
2005年 | 74篇 |
2004年 | 50篇 |
2003年 | 54篇 |
2002年 | 55篇 |
2001年 | 44篇 |
2000年 | 44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36篇 |
1997年 | 31篇 |
1996年 | 30篇 |
1995年 | 16篇 |
1994年 | 28篇 |
1993年 | 20篇 |
1992年 | 12篇 |
1991年 | 4篇 |
1990年 | 8篇 |
1989年 | 5篇 |
1988年 | 4篇 |
1987年 | 2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3篇 |
排序方式: 共有21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91.
上扬子地区晚三叠世层序地层格架:扬子地台消亡与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地层学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生在中、晚三叠世之交的印支运动,在中国南方表现为以下构造事件:1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形成与隆升,记录了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的对接碰撞;2中国南方东南部1300km宽的陆内造山带的强烈作用,以及由此造成的前陆褶皱逆冲带的北西向迁移。在上述构造事件的结果,结束了扬子地台自埃迪卡拉纪以来以作为一个稳定的古地理单元而且大多数时间发育浅水碳酸盐岩的沉积历史。在扬子地台消亡之后形成一个特别的上扬子前陆盆地(或四川前陆盆地),其中堆积了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以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及其相关地层,在川西地区覆盖在马鞍塘组台地碳酸盐岩和小塘子组陆棚至滨岸相砂页岩地层之上,向东、向南逐渐超覆尖灭,从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这个特殊的层序地层格架记录了扬子地台的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的形成和发育过程。就像黔西南地区在中三叠世台地边缘再生的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以及该盆地中填充的特别的上三叠统一样,上扬子前陆盆地上三叠统层序地层格架,尤其是河流沉积为特征的须家河组特别的沉积趋势(从相对集中发育煤层的高可容纳空间低能河流沉积、演变到河道砂岩聚合作用为特征的低可容纳空间高能河流沉积的序列,所组成的沉积层序)所组成的冲积构架,以及逐渐从西向东、从北向南的逐渐超覆尖灭的空间分布,不但是了解扬子地台消亡和上扬子前陆盆地形成的重要物质记录,而且代表了前陆盆地充填序列中一种较为特别的河流相层序地层序列。 相似文献
992.
本文在建立柴达木盆地七个泉地区高分辨率层序格架时,提出了整体上以Vail的经典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和概念术语为基础,对于该理论体系中分析较薄弱的更高级别的层序,用Cross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加以研究。这样既克服了Vail理论体系中对高级别层序划分的薄弱环节,又发挥了Cross的高分辨层序划分在中短期基准面旋回及其地层响应和成因划分对比研究上的优势,形成了一套集各家之所长的综合层序地层学划分方法。 相似文献
993.
火山构造组合研究和地质填图方法——以福建闽清测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闽清测区 1∶5万区调在运用火山岩双重填图法过程中 ,进一步改进了工作方法和程序 ,深化了火山地质研究 ,取得了显著成果。本区调工作以遥感地质为先导 ,在填图中从调查单个火山构造扩展到多个、多种火山构造组合叠置关系及火山群体的研究。从而填制出火山构造面貌清楚 ,具有较强立体感的古火山地质图 ,全面反映了不同时期 (阶段 )火山作用特点、演化规律及火山岩相的分布特征 ,合理地建立起火山岩地层格架。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以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为指导,依托大陆架科学钻探CSDP-2井并结合WX5-ST1井、N5井及南京江宁地区典型剖面,利用岩性、测井、古生物等资料,在识别苏北-南黄海盆地各级层序界面的基础上,将研究区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划分为2个长期基准面旋回(LC1、LC2)和3个中期基准面旋回(MC1-MC3)。研究表明,南黄海盆地与苏北盆地实为被海岸线分割的同一沉积盆地,其上二叠统-下三叠统具有良好的可对比性,其中:LC1长期基准面旋回(上二叠统)不对称性明显,最大海泛面MFS1对应于龙潭组中下部浅海陆棚相的泥岩,LC2长期基准面旋回(下三叠统)因后期印支运动抬升剥蚀,仅存基准面上升半旋回;研究区MC1旋回期(龙潭组)主要发育潮坪、泻湖、三角洲等海陆过渡相,各地水深相差不大;MC2、MC3时期(大隆组、青龙组)发育浅海陆棚、潮坪、泻湖及碳酸盐岩台地等沉积相,水体演变为南西深而北东浅,分析认为是东吴运动时期盆地差异抬升的结果。 相似文献
997.
流体─岩石反应体系中的硼同位素地球化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在岩浆作用中对于主要造岩矿物的不相容性和水溶液中的较大溶解度使其在地壳(10×l0(-6))和海洋(4.5×l0(-6))中大量富集。在自然界中B的同位素组成变化很大(δ(11)B=-32‰─+58‰),但在不同类型地质体中却有较特定的分布范围。造成自然界B的同位素分馏的主要原因在于流体─固体反应体系的pH条件和水/岩比值变化。B的这些特殊地球化学性质在不同地质地球化学作用示踪,特别是与流体有关的地球化学过程的研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998.
999.
1000.
Steven F. Carle 《Mathematical Geology》1997,29(2):231-244
The simulated annealing algorithm has been applied successfully to conditional simulation of categorical variables (e.g.,
rock or facies units) with the objective of improving the match between measured and modeled spatial variability. In some
implementation schemes, however, spurious features termed “artifact discontinuities” may occur near conditioning data, especially
during the “zero- temperature” case referred to as simulated quenching. This paper shows that artifact discontinuities can
be avoided by considering the anisotropy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model, reducing the number of lag vectors used in the
objective function, and providing a rudimentary initial configuration. Results from several test cases suggest that the artifact
discontinuities might be caused by overly precise fitting of measured to modeled spatial variabilit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