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15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67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38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218篇
海洋学   88篇
综合类   80篇
自然地理   193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114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99篇
  2019年   106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2篇
  2016年   100篇
  2015年   86篇
  2014年   104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35篇
  2011年   151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22篇
  2008年   132篇
  2007年   121篇
  2006年   126篇
  2005年   112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4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52篇
  2000年   62篇
  1999年   53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41.
It is commonly assumed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tourist attractions, the formulation of tourism policies, and the marketing of destination areas are dictated by the needs and interests of foreign visitors. What is ignored is the role that local factors and agencies play in these processes.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way local and non-local factors are responsible for shaping the form and function of tourism development. Drawing upon the case of Singapore, I examine the country's heritage tourism phenomenon as the outcome of “local” and “global” forces. This argument is elaborated along three lines of enquiry. They include: (a) a study of the government's tourism policies; (b) an examination of marketing and promotional strategies; and (c) a look at a particular urban landscape—the Little India Historic District. To conceptualize the global-local nexus, the paper embraces two bodies of theory. They are the “locality concept” advanced by industrial geographers in the 1980s, and writings on “globalism/localism” by cultural/economic geographers in the 1990s. Both theoretical discussions reinforce the argument that place uniqueness need not be sacrificed as a result of globalization. They also provide a way of viewing tourism geographies as the product of global and local forces.  相似文献   
942.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旅游资源开发的生态环境影响及其保护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朱颜明  王宁 《山地学报》1999,17(4):353-357
长白山自然保护区属世界自然保留地之一的国家级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它以其自然资源绚丽,生物种源丰富,生态系统完整享誉全世界。曾以独特的“天然”“原始”状态,成为环境背景研究监测的理想场所,旅游资源开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同时也造成保护区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区内开展旅游必须遵循适度开必,合理保护的原则,强调生态旅游,妥善处理保护与开发的关系,应尽快制定自然保护区环境规划,进行有效环境综  相似文献   
943.
南疆三地州贫困与旅游资源优势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贫困治理更具现实意义。本文通过构建SOFM神经网络评估模型,聚类分析南疆三地州24个县市的经济--社会--自然多维度贫困。在评价县域旅游资源优势度的基础上,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分析研究区县域贫困度和旅游资源优势度的空间分布格局,将两者在空间匹配后发现:①致贫因子集合向量的Matlab分类显示,南疆三地州各县市贫困类型可划分为经济型贫困、社会型贫困和生态型贫困,并且贫困空间聚合分布态势显著。②旅游资源优势区集中在地理环境结构复杂和多民族聚居的地区,如喀什市、塔县、阿克陶县、和田市;旅游资源优势区局域空间自相关呈现集群分布特征。③贫困类型与旅游资源优势在县域存在显著的空间关联,出现3类拟合性较好的区域。建议采取“旅游+旧城改造”和“旅游+商品基地”、“领头雁”旅游扶贫等旅游扶贫模式。  相似文献   
944.
根据近十年平潭海域生态环境调查资料与旅游经济产业发展数据,结合夜光藻赤潮观测资料,通过构建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评价体系,运用耦合、协同、脱钩评价方法对平潭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协同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评价,从时间层面上分析海洋生态环境安全与旅游经济发展的协同强度和发展态势。研究结果表明:(1) 2009-2019年,平潭旅游经济呈线性上升趋势,而海洋生态系统演化呈较为平缓的波动上升趋势,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逐渐向高水平耦合阶段演化;(2)平潭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发展在研究期间处于非协同或低协同状态,但发展态势和协同程度有所上升;(3)废水排放入海量、废水中COD排放量、废水中氨氮排放量与平潭旅游经济发展呈较为理想的脱钩状态,废水中的有机污染物排放浓度逐年降低;(4)夜光藻赤潮持续天数与平潭旅游经济增长的脱钩指数波动较大,营养盐水平与夜光藻赤潮发生频次的相关性并不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本文提出引入具有协同效应的巨涨落机制等对策建议,以期实现平潭海洋生态-旅游经济复合系统的提质升级。  相似文献   
945.
沿海城市旅游环境质量评价研究--以江苏连云港市为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从影响旅游环境质量评价因素间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不同旅游者感官的差异性出发,利用模糊数学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各评价指标的隶属函数和多级模糊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并以沿海城市连云港市为例,对其旅游环境质量进行了定量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连云港市旅游环境发展总体较好,但仍存在一些环境问题。有鉴于此,本文提出了连云港市旅游环境管理的具体建议与对策,以期为连云港市旅游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46.
刘奇勇 《干旱区地理》2020,43(4):1127-1135
为深入研究雾霾天气对高校学生旅游出行意向的影响程度,采取问卷调查法对河南省不同地区的17所高校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旅游动机、出行前决策、旅游目的地体验、游客忠诚度四个维度选取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以描述性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探究。结果表明,雾霾天气对河南省高校学生的旅游动机、出行前决策、旅游目的地体验和游客忠诚度四个方面均有显著影响,并从政府、旅游企业、大学生自身等3个角度提出了解决方法:政府应大力推广清洁能源、给予旅游业重点扶持、改善各景区公共交通状况,旅游企业应建立常态化的空气质量检测与播报、增加景区内植被覆盖率、增加室内旅游休闲项目,大学生自身应合理安排出游时间、及时做好防护、多使用公共交通。  相似文献   
947.
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肖刚 《世界地理研究》2020,29(4):825-833
城市旅游科技创新是长江旅游带建设的重要驱动力。以长江经济带130个城市旅游科技专利申请总量作为指标,分析2000—2017年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的时空演变格局特征。发现:(1)总体呈现显著且缓慢上下波动的演变特征,带内城市群旅游科技创新差异大小依次是成渝城市群、长江中游城市群、长三角洲城市群。(2)空间分布形成“核心-边缘”的城市聚散发育格局,旅游科技创新较强的城市聚集于苏锡常都市圈、杭州都市圈、宁波都市圈及带内省会城市。(3)呈现锁定的高水平和低水平俱乐部,活跃的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俱乐部, 不同城市旅游科技创新差异类型之间发生转移的概率居多,尤其是2010—2017年期间向上转移类型的数量增加了11个,增加城市主要分布于杭州都市圈、合肥都市圈、武汉都市圈、环鄱阳湖城市群。  相似文献   
948.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旅游业迅速崛起,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似乎有一种“中国旅游世界化,世界旅游中国化”的文化倾向。基于日本学术论文数据库CINII与日本科学研究费助成事业数据库KAKEN收录的中国旅游研究的文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法,从内容焦点与趋势特征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与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民族旅游研究、古镇旅游、乡村旅游、农家乐旅游等新型旅游研究、旅游产业政策研究、旅游活动参与者研究、区域综合研究等方面。研究中国旅游发展是日本研究中国的重要领域,呈现出研究内容的多元与延续、研究方法的交叉与结合、研究区域的集中与扩大、密切关注中国旅游业发展动态、配合国家战略发展需求的趋势特征。厘清日本对中国旅游研究的整体特征,可以为中国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和中国海外旅游形象的建构提供他者视阈下的思考与基础性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49.
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和消费升级带来旅游消费市场新需求的大背景下,研究旅游与交通的耦合发展关系对于促进二者产业转型升级、提升协同发展效应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综合发展指数、重心模型及耦合协调模型对2000—2016年全国31个省区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的重心耦合动态及协调发展程度进行综合探究,并结合地理探测器分析其动力机制。研究发现:1)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重心总体呈现出向西南方向迁移的态势,且二者重心迁移的空间重叠性显著升高,迁移方向也趋于一致,表现出明显的空间耦合性特征;2)二者耦合协调发展水平渐趋提升,均衡化发展态势日益显著,其耦合协调度呈现出较强的空间关联性特征;3)耦合协调度空间发展差异的省际非均衡性较为明显,其空间格局经历了由“分散型斑块状”向“集聚型散面状”的演化过程,呈现出东高西低的“三级阶梯状”分布态势;4)科技信息驱动力、经济驱动力、市场驱动力及政策调控驱动力对二者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力度依次递减,各因素与各种驱动力的相互作用,共同构成推动旅游业与交通运输业协调发展的动力机制。  相似文献   
950.
以2001—2016年入境外国休闲旅游者的数据为基础,通过地理集中度、市场收敛性和市场竞争态3项指标再分析旅华外国客源市场的时空特征,结果发现:旅华外国客源市场集中度较高,近6成客源来自亚洲,且主要依赖于韩国、俄罗斯、美国和马来西亚等核心市场;市场多样性不足,远程洲际市场对中国旅游规模的增长贡献不大;韩国最具竞争优势,蒙古最具发展潜力,其他市场的竞争潜力相对较弱。最后,通过比较休闲旅游数据与总体旅游数据的结果,发现以往基于总体入境旅游数据的研究结论有偏差:在市场占有率上,日本、蒙古、菲律宾和印度被高估,泰国和印度尼西亚被低估;在市场贡献上,意大利、瑞士、荷兰和加拿大被高估,马来西亚、菲律宾、泰国、新加坡和美国被低估;在市场竞争地位上,蒙古、菲律宾和印度被高估,泰国被低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