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3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219篇
测绘学   19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149篇
地质学   878篇
海洋学   91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0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3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47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82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51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43篇
  2000年   44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31篇
  1997年   33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18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2篇
  1981年   4篇
  1977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Benthic community responses to thin-layer disposal of dredged material were assessed at three sites in Mississippi Sound, USA. Community composition differed between disposal and reference sites (ANOSIM) for each disposal event. Oweniid sand worms, Amphinomid fire worms, and brittle stars (Ophiuriodea) contributed the most to community distinctions between disposal and reference sites (SIMPER), with higher abundances at the disposal sites. Total infaunal abundance was similar to pre-disposal and reference conditions within 3-10 months of thin-layer disposal. Distinctions in community composition between disposal and reference sites (nMDS) persisted throughout the 16-month study period, but were less pronounced at the site where sediment composition was unchanged by disposal. Size distributions of some taxa (e.g., gastropod and hemichordate) suggest adults recolonized the newly deposited sediments either through vertical migration or lateral immigration from adjacent areas. Thin-layer disposal offers a viable alternative to conventional open-water disposal practices and warrants further exploration for other areas with deeper bathymetries and different hydrodynamic regimes.  相似文献   
102.
随着我国核电工业建设步伐的加快,高放废物处置库的场址选择成为当前极为紧迫的课题。本文分析了甘肃北山高放废物处置库的选址现状,提出应加快相关核安全法规的建设以指导场址的选择;应对北山地区补充地震地质调查工作,特别是对区内的几条断层要进行断层能动性的研究。这对场址的适宜性是一个带有颠覆性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3.
武夷山石源龙铀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效果初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樊友良 《福建地质》2010,29(3):275-278
矿山地质环境治理,对消除地质灾害隐患、恢复生态环境、保护水源地、保证矿山安全生产及当地人民的生命安全,稳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武夷山石源龙铀矿区地质勘探设施放射性污染危害及造成的安全隐患,采取"封、挡、疏、填、清、盖、植"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探讨铀矿区地质环境治理技术及其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04.
在环境放射性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环境特征分析,对深圳市环境放射性异常带进行识别,并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沿NE、NW向断裂带附近土壤氡活度浓度和花岗岩出露区岩石放射性核素含量较高,根据分析结果,识别出深圳市范围内主要有3条放射性异常带。  相似文献   
105.
通过对白龙江下游涉核地区及周边地区的汽车能谱测量和地面伽玛能谱测量以及空气中的氡浓度的监测,得出区内各地层中的U、Th、K含量均符合当地各地层的特性,与当地本底基本一致,空气氡浓度范围为183.9~305.8 Bq/m3,均属正常,符合当地的天然放射性环境情况,对环境无任何影响。  相似文献   
106.
阚生雷  孙世国  李晓芳 《岩土工程技术》2010,24(5):267-270,F0003
对排土场滑坡破坏模式进行了FLAC3D模拟分析。结合具体工程实例,分析形成潜在滑坡、泥石流灾害的原因。针对排土场灾害,强调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提出以逆序排土工艺及倾斜分层排土工艺进行排土,提高排土场自身稳定;结合坡面疏导排水、底部泄流体等综合技术,对排土场灾害进行防治。对排土场灾害的预防与治理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7.
刘庄煤矿东二采区121102工作面所开采的11-2煤层为非突出煤层,但在工作面回采期间,存在瓦斯突出的可能。为防止工作回风巷尤其是上隅角瓦斯超限,确保工作面的正常生产,同时兼顾瓦斯资源的抽采利用,施工了最大长度496m,钻孔直径133mm的瓦斯抽采孔。实际应用表明,该孔投入使用后,整个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均未发生过瓦斯超限现象,说明利用大口径长距离钻孔取代巷道抽放瓦斯是完全可行的。本文介绍的高位钻场长钻孔的设计、施工和瓦斯抽采情况,可以为今后同类工作面中长钻孔的施工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8.
历时性旅游废弃物演化规律及生态影响研究是制定旅游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基础性工作。以生态足迹理论为基础,利用1979—2018年相关统计资料与团队实地调研数据,对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长时间序列动态变化进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演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共分为1979—1987年持续上升、1988—1996年小范围浮动式下降、1997—2005年剧烈振荡以及2006—2018年趋于稳定四个阶段。(2)黄山风景区旅游废弃物生态足迹的来源及构成占比随着当地垃圾处理方式及污染防治措施的变化而变化。其中,固体垃圾的足迹占比最多且达到52.18%~97.99%,并从显性与隐性两方面对当地生态环境产生影响。(3)随着黄山风景区旅游经济增长,区域资源利用效益持续升高,环境质量稳定改善,始终处于可持续发展状态。(4)黄山风景区的实践表明成熟的环境管理体制和不断改进的卫生治理措施可将旅游废弃物造成的生态影响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从而为其他山岳型景区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09.
当前,城市的快速扩张导致建设用地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油田工矿废弃地整治作为土地综合整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设用地指标转移、有效耕地面积增加、生态环境改善等方面可以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为查清东营市胜利油田工矿废弃地的复垦利用潜力,首先对石油开采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进行了综述,在此基础上确定了胜利油田工矿废弃地的基本类型,进而对工矿废弃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依据废弃地所在区域的规划用途、灌溉条件、排水条件,盐碱程度、区位条件进行了潜力分区和测算,最终获得了东营市胜利油田工矿废弃地潜力测算的相关数据,可以为该区域工矿废弃地的整治及建设用地、耕地指标的流转与保护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0.
为了探讨高放废物地质处置甘肃北山预选区旧井和新场预选地段的古地下流体来源、成因、化学演化历史以及水-岩相互作用,文章系统研究了该地段花岗岩填隙方解石的产出特征及其碳、氧、锶同位素的组成特征。测试结果表明,旧井和新场方解石的δ13 C组成均较稳定且为负值(分别为-11.6‰~-5.7‰和-9.9‰~-5.1‰);δ18 O分别为-0.7‰~19.7‰和10.9‰~21.9‰,旧井方解石具有更宽的δ18 O取值范围。87 Sr/86 Sr也略有差异,旧井为0.708584~0.718749,新场为0.708838~0.732967,二者随深度增加而呈明显的降低趋势。研究表明,北山预选区地下流体来源及成因较复杂,浅部地下水受大气降水的影响较大,深部流体则主要源于地下咸水,为低温流体蚀变成因。花岗岩裂隙中的水-岩反应强度总体较弱,地下水环境相对稳定。相比较而言,新场岩体深部的地球化学环境更稳定,更有利于高放废物的长期处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