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93篇 |
免费 | 67篇 |
国内免费 | 90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96篇 |
大气科学 | 44篇 |
地球物理 | 35篇 |
地质学 | 248篇 |
海洋学 | 45篇 |
综合类 | 53篇 |
自然地理 | 129篇 |
出版年
2024年 | 6篇 |
2023年 | 12篇 |
2022年 | 26篇 |
2021年 | 22篇 |
2020年 | 26篇 |
2019年 | 36篇 |
2018年 | 19篇 |
2017年 | 29篇 |
2016年 | 32篇 |
2015年 | 33篇 |
2014年 | 53篇 |
2013年 | 38篇 |
2012年 | 32篇 |
2011年 | 32篇 |
2010年 | 22篇 |
2009年 | 33篇 |
2008年 | 20篇 |
2007年 | 31篇 |
2006年 | 24篇 |
2005年 | 16篇 |
2004年 | 18篇 |
2003年 | 16篇 |
2002年 | 5篇 |
2001年 | 12篇 |
2000年 | 7篇 |
1999年 | 9篇 |
1998年 | 11篇 |
1997年 | 7篇 |
1996年 | 3篇 |
1995年 | 3篇 |
1994年 | 3篇 |
1993年 | 2篇 |
1992年 | 5篇 |
1991年 | 3篇 |
1989年 | 2篇 |
1987年 | 1篇 |
1986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6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1.
Paleotopographic controls on loess deposit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The underlying pre‐existing paleotopography directly influences the loess deposition process and shapes the morphology of current loess landforms.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trolling effects of the underlying paleotopography on loess deposition is critical to revealing the mechanism of loess‐landform formation. However, these controlling effects exhibit spatial variation as well as uncertainty, depending on a study's data sources, methodologies and particular research scope. In this study, the geological history of a study area in the Loess Plateau of China that is subject to severe soil erosion is investigated using detailed geological information and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DEMs), and an underlying paleotopographic model of the area is constructed. Based on the models of modern terrain and paleotopography, we introduce a watershed hierarchy method to investigate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the loess‐landform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 and reveal the loess deposition process over different scales of drainage. The landform inheritance relationship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a terrain‐relief change index (TRCI) and a bedrock terrain controllability index (BTCI).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TRCI appears to have an inverse relationship with increasing research scope, indicating that, compared with the paleotopography of the region, modern terrain has lower topographic relief over the entire area, while it has higher topographic relief in the smaller, local areas. The BTCI strengthens with increasing drainage area, which demonstrates a strong controlling effect over the entire study area, but a weak effect in the smaller, local areas because of the effect of paleotopography on modern terrain. The results provide for an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variation of loess deposition in relation to paleotopography and contribute to the development of a process‐based loess‐landform evolution model. Copyright © 201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12.
613.
在特定地质背景下,低熟气可以聚集成藏。由于沉积盆地的古环境、母质类型及有机质演化程度的不同,仅以低熟气源岩物理化学性质为侧重点的烃源岩评价方法很难对不同沉积盆地中的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进行相对优劣排序。因此,为了快速有效评价低熟气源岩的生烃潜力,分析了w(TOC)、IH、w("A")等10个因素对气源岩生气能力的影响,建立有效低熟气源岩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建立低熟气源岩生烃潜力评价模型。应用此模型对乌连戈伊气田进行了生烃潜力评价,评价结果表明:Achimov气藏、Bazhenov气藏、Vasyugan气藏、Pokur气藏烃源岩是低熟气源岩;Neocomian气藏和Tyumen气藏烃源岩介于低熟气源岩和常规气源岩之间;Tampey气藏烃源岩属于常规气源岩。这与Galimov所得结论是完全吻合的,说明模型的评价结果是可靠的,可以实现低熟气源岩的综合评价,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14.
615.
616.
识别斜坡地质灾害风险已成为西南山区地质灾害防治的重要基础工作,通过GIS软件划分出孕灾斜坡单元,选取坡度、坡高、覆盖层厚度、滑体土类型、人类工程活动、日最大降雨量等6项指标作为评价因子,利用层次分析法开展山区大比例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价,初步评价出研究区危险性斜坡。以万山区1:1万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获取的斜坡剖面模型为基础,通过取样、试验,综合选取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对暴雨状态下的高危险斜坡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强度折减计算出安全系数均小于1.05,并存在不同程度的塑性贯通区。其分析结果与层次分析法评价结果一致,可作为西南山区浅层土质滑坡隐患识别的定量化评价方法。 相似文献
617.
针对传统重力基准图制备中插值算法多、算法选择费时费力的实际,重点研究在局部重力场下插值算法的快速优选问题。结合长期制图的统计数据,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值,并定义了算法优选量化系数--优选度,实现对不同插值算法的快速初步遴选。结果表明,该算法切实提高了特定条件下重力基准图插值算法的选取速度。 相似文献
618.
为探索效果最优的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模型,以商城县为研究区,结合其孕灾地质条件与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分析地质灾害影响因素,从地理环境、地质环境、人类活动3个方面选取高程、坡度、坡向、剖面曲率、植被覆盖率、工程地质岩组、断层、道路、水系9个因子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运用证据权(weights of evidence,WofE)模型、信息量(information value,IV)模型、层次分析-信息量(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information value,AHP-IV)耦合模型分别进行了地质灾害易发性分析。研究表明: AHP-IV耦合模型下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最大,评价效果更为准确,更适用于商城县地质灾害易发性评价。通过评价可知,商城县地质灾害极高易发区沿沟谷、道路呈条带状分布,高易发区呈团状包围在极高易发区边缘,中、低易发区多分布在地势平坦、岩性较单一的北部平原地区。研究成果可为当地的地质灾害防治管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也可为类似区域的地质灾害易发性分区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19.
对于浅层岩土热物性参数测试中常用的实验室和现场热响应试验方法,结合上海某工程的实际情况,提出一种基于室内试验的岩土综合热物性参数确定方法。首先,根据室内、外试验测试结果的差异,选取地层厚度、含水率、密度及渗透系数作为影响二者热物性参数测试差异的主要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素的权值,并按权值大小修正室内热物性参数测试结果。然后,分别模拟室外现场热响应试验和修正后的室内热物性参数以及实际地层的传热过程,得出三者在热量传导能力之间的差距分别为1.2%、1.1%及2.3%。最后,提出埋管深度和导热系数的乘积可代表岩土层的换热能力,且计算出修正后的室内热物性参数对应的均一导热系数与现场热响应试验测出的综合导热系数分别为1.832 W/(m·℃)和1.778 W/(m·℃)。 相似文献
620.
准确判定评价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是雷电灾害风险区划的关键技术之一。为解决层次分析法(AHP)由人为经验方式判定指标相对重要性存在的问题,提出一种改进的AHP法(IAHP);同时,利用湖北省2007—2020年闪电监测、数字地形高程、土壤电导率及经济社会等资料,选取雷击大地密度、地闪强度、海拔高度、地形起伏度、土壤电导率、人口密度、GDP密度7个参数作为湖北省雷电灾害风险的评价指标,构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模型,据此对湖北省雷电灾害进行综合评价与风险区划。结果表明:湖北省雷电灾害风险可分为高、较高、中、较低、低5个等级,较高、高风险区主要位于鄂东大别山以南、幕阜山以北的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以及江汉平原大部和鄂西山区向江汉平原的过渡带;较低、低风险区主要位于鄂西的恩施、神农架、十堰、宜昌西部和襄阳西南部;湖北其它地区,大部为雷电灾害中风险等级。对比检验显示,各区县雷电灾害风险指数与历年实际雷灾频次呈正相关,且相关性较好,基本反映了湖北省雷电灾害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