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2篇
  免费   120篇
  国内免费   242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372篇
地球物理   84篇
地质学   143篇
海洋学   30篇
天文学   22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32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17篇
  2019年   19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23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27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30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23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61.
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质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任珂  何金海  祁莉 《气象学报》2010,68(4):550-558
利用1961—2006年NCEP/NCAR再分析数据集和TRMM、CMAP多年平均逐候降水资料,分析了中国东部副热带季风雨季的起始时间、建立特征及其降水性质。结果表明,第16—18候,在中国江南南部和华南北部地区(25°30°N)日降水率达到6 mm/d,且范围较大,在低层该雨带的水汽主要来源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侧转向的西南水汽输送,其源地即为西太平洋副热带季风雨季开始。雨带建立同时,东亚副热带地区中东太平洋的纬向海平面气压梯度首先在中纬度发生反转,即西低东高(相应于西暖东冷)。中国东部副热带地区出现加热中心并伴有上升运动,强度逐渐增强,并伸展至对流层顶,其强度及对流高度与热带地区相当,对流层中低层大气呈对流不稳定,降水已具有对流性降水性质。与此同时,南海西太平洋地区仍在副热带高压控制之下,盛行下沉运动,无降水产生,南海夏季风及其相应的水汽输送尚未建立。东亚副热带季风雨带的建立(3月底4月初)早于热带夏季风雨带,两雨带分别具有独立的热源中心和上升运动。南海夏季风即将爆发之际,赤道地区加热中心快速北移至南海地区,与副热带地区热源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462.
沈新勇  丁一汇 《大气科学》1998,22(3):274-282
对非保守系统中的对称不稳定问题进行了研究。这里是该文的第二部分,主要讨论弱加热的强迫作用。研究结果表明,采用Wave-CISK方法考虑弱加热的影响时,发现中高层加热只对一个较为狭窄的短波段扰动具有增长作用,而对其它波长较长的扰动则反而起到衰减作用。中低层加热能够提高波长较长的扰动之增长率,但会削减波长较短扰动的增长率。此外,由于潜热加热作用而新产生的大部分模态都偏向南(即暖区)传播,随着最高加热层次的降低,这种偏向更为明显,但也有向冷区传播的情况。  相似文献   
463.
干旱地区大气与地表特征对辐射加热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文  季国良 《高原气象》1994,13(3):266-273
本文利用美国犹他大学气象系的辐射和云参数化模式,对HEIFE期间张掖地区1991年春、夏、秋、冬四季资料进行了计算,讨论了晴天条件下的大气状况态地表反射率与地表比辐射率等因子对地气系统的太阳辐射收支以及短波加热率与长波冷却率分布的影响;揭示了不同季节的整层大气反射、透过与吸收特征,分析了大气中各主要吸收成分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贡献,同时就辐射模式的垂直分辨率对加热率与冷却率的影响亦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464.
In correspondence with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upper high and lower high”pressure pattern due to the activitiesof 500 hPa high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ummer,a series of changes of the East Asia atmospheric circulation willtake place.In this paper,the distributions of divergence and vertical velocity of 500 hPa high,the evolutions of atmos-pheric heat source,the variations of vorticity and zonal wind at 100 hPa level and vertical meridional cell over theTibetan Plateau etc.are statistically analyzed.Thus,we can see that the ascending motion and the convective heatingover the Tibetan Plateau,the South Asia high and the westerly jet on the north of the Plateau at 100 hPa level are weak-ened.The northern branch and the southern branch of the easterly jet on the south of the Plateau merge into a singlewhole and situate on the south of the former northern branch.In the meantime,thermodynamic land-sea discrepancy inSouth Asia and the convective heating over the Bay of Bengal is enhanced.It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mainte-nance of the easterly jet and the South Asia monsoon.  相似文献   
465.
刘屹岷  刘辉  刘平  吴国雄 《气象学报》1999,57(4):385-396
在文献[4]尺度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对 N C E P/ N C A R 月平均资料的分析,并利用 I A P/ L A S G G O A L S全球气候模式进行模拟和试验,研究了东太平洋北美地区副热带高压主体的形成及变化规律。基于全型垂直涡度方程的诊断分析指出,北美陆地的表面感热通量是决定该地区副热带高压中心位置及其季节变化的关键因素。数值模拟和敏感性试验进一步表明,夏半年陆面感热加热是导致1000 h Pa 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500 h Pa 北美副热带高压形成和变化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466.
南极臭氧洞对全球大气辐射加热场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弘  陈月娟  毕训强 《大气科学》1999,23(3):340-348
为了探讨南极臭氧洞对全球气候的影响状况,我们用IAP_9层全球大气环流模式进行了南极臭氧洞气候效应的数值试验。本文分析了本次试验中南极臭氧洞引起的大气辐射加热场的变化,结果表明,南半球高纬和极地平流层臭氧含量的严重减少,不仅影响该地的大气辐射加热场,同时也使北半球平流层大气的辐射加热场发生改变。虽然对流层中层所受影响较少,但对流层下层南北半球的大气总辐射加热率的变化却相当明显,这些影响将使全球大气温度场产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467.
The current progresses in the study of impa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Asian summer climate in the last decade are reviewed. By analyzing evolution of the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westerly to the north and easterly to the south (WEB), it is shown that due to the strong heating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in spring, the overturning in the prevailing wind direction from easterly in winter to westerly in summer occurs firstly over the eastern Bay of Bengal (BOB), accompanied with vigorous convective precipitation to its east. The area between eastern BOB and western Indo-China Peninsula thus becomes the area with the earliest onset of Asian monsoon, which may be referred as BOB monsoon in short. It is shown that the summertime circulations triggered by the thermal forcing of the Iranian Plateau and the Tibetan Plateau are embedded in phase with the continental-scale circulation forced by the diabatic heating over the Eurasian Continent. As a result, the East Asian summer monsoon is intensified and the drought climate over the western and central Asian areas is enhanced. Together with perturbations triggered by the Tibetan Plateau, the above scenarios and the associated heating have important influences on the climate patterns over Asia. Furtherm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betan mode of the summertime South Asian high a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Iranian mode.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corresponding to each of the bimodality of the South Asian high, the rainfall anomaly distributions over Asia exhibit different patterns.  相似文献   
468.
王宏  石广玉  王标 《大气科学》2007,31(3):515-526
针对2001年春季中国沙漠和北太平洋上空沙尘气溶胶的空间分布情况,利用辐射传输模式,分别计算了沙尘气溶胶对沙漠和海洋大气的辐射加热(冷却)率,并讨论了低云、中云、高云对辐射加热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春季,位于中国沙漠和太平洋上空的沙尘层对大气具有明显的加热作用。当沙漠上空光学厚度为1.0,海洋上空光学厚度为0.3时,取春季平均太阳高度角,沙尘层对应的净辐射加热率分别为2.8 K/d和0.4 K/d。由于WMO推荐的沙尘模型比东亚沙尘模型对太阳辐射吸收强,采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中国沙漠和海洋上空的加热率比采用东亚沙尘模型分别高1.5 K/d和0.2 K/d。沙尘对大气的加热率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沙尘的大气载荷。这种依赖性首先受太阳高度角的影响, 其次也受地表反照率的影响。云对沙尘层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与云的高度和厚度有关。低云能够加热沙漠和海洋上空的沙尘大气,冷却地面和洋面。中、高云冷却沙漠上空的沙尘层。在海洋上空,中云对云层以上的沙尘层有加热作用,对云层以下的沙尘层有冷却作用。高云对海洋上空沙尘层的辐射加热(冷却)率的影响比较小,加热还是冷却,取决于云的厚度,当云层较薄时,加热沙尘层,而当云层较厚的时候,有可能冷却沙尘层。  相似文献   
469.
气候变暖与西安市冬季供暖的能源消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摘 要:综合分析了西安市负积温、供暖初日、供暖终日、供暖期天数以及西安集中供暖面积和供暖热消耗量的多年变化。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西安市亦存在冬季越来越暖,采暖期越来越短的趋势;随着经济的发展,集中供暖总面积和总供暖热消耗量不断增加,而单位供暖面积的热消耗量的总趋势随年代有所减少,但逐年耗热量与冬季气温的相关性并不好,说明实际供暖部门并没有根据气候变化调整能源投入。因此,建议冬季供暖的初、终日期及供暖强度应随着天气冷暖变化而随时调整,实现合理节能。  相似文献   
470.
热带加热异常影响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饶建  任荣彩  杨扬 《大气科学》2014,38(6):1159-1171
本文利用大气环流模式SAMIL/LASG,通过选择两种对流参数化方案,研究了热带加热异常对热带外平流层模拟的影响。结果表明,因不同对流参数化方案引起的热带对流加热状况的差异,可显著影响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模拟偏差。与采用Manabe对流参数化方案相比,采用Tiedtke参数化方案可以显著改善对平流层极涡强度的模拟,使平流层极涡“过强”及极区“过冷”的模拟偏差得到明显改善。研究其中的影响过程发现,由于Manabe方案最大凝结潜热加热高度过低,在对流层中低层;而Tiedtke方案的最大凝结潜热加热位置在对流层中上层,因而Tiedtke(Manabe)方案时热带大气温度在对流层中上层较为偏暖(偏冷),在平流层低层较为偏冷(偏暖)。自秋季开始,与热带对流层高层温度的暖偏差相联系,热带外对流层高层以及热带平流层低层出现伴随的温度冷偏差;与之对应,平流层中纬度从秋季开始也出现持续的温度暖偏差。另外,随着秋冬季节平流层行星波活动的出现,Tiedtke方案时热带外地区行星波1波的强度也明显强于Manabe方案,使得秋冬季节涡动引起的向极热通量在Tiedtke方案时明显偏强,从而造成了冬季平流层极区温度偏暖、极涡强度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