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05篇
  免费   189篇
  国内免费   347篇
测绘学   30篇
大气科学   792篇
地球物理   46篇
地质学   24篇
海洋学   288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5篇
自然地理   45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35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6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0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30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45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48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56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45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27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991.
为进行海洋表层风场的物理结构重建与基础理论溯源,需选用可靠准确且通过检验的高时空分辨率风场资料。本文利用NDBC、TAO和嵊泗站现场观测资料,在全面比较分析的基础上,对其中应用较广泛的CFSR/CFSv2、ERA-Interim、FNL和CCMP四种风场产品在北半球海域(北太平洋、北大西洋)进行了检验评估,得出结论:1)4种资料的风速都不同程度地低估了实际观测风速;在低风速区的风向偏差较大,风速越低,偏差越多;产品资料在远岸地区比近岸地区更接近实测资料,在高纬地区的效果优于低纬地区。2)通过比较4种产品资料与浮标实测资料的风向和风速的偏差、均方根误差、误差标准差和相关系数,发现CCMP资料是4种资料中整体效果最好的一种,而CFSR/CFSv2资料是较差的一种。3)嵊泗站观测平台资料与浮标观测资料验证的结论略有差异,结果显示:FNL资料是4种资料产品中效果最好的产品,ERA-Interim资料的效果仅次于FNL,而用浮标验证效果较好的CCMP资料在嵊泗站点效果却较差,CFSR/CFSv2资料是4种资料中效果最差的。4)通过分析4种风场资料的偏差分布发现,CCMP与ERA-Interim风场资料的偏差较小,而CFSR/CFSv2与FNL风场资料的偏差较小。CCMP资料与其他3种资料的纬向风偏差在海洋上以负偏差为主,陆地以及沿岸地区的偏差较大,且分布不均匀;经向风偏差分布中,南半球的正偏差区较为明显,而北半球的负偏差区则较为明显,但偏差程度要小于纬向风偏差。  相似文献   
992.
采用台风外围闭合特征等压线等要素,对圆对称的藤田气压模型进行改进,推导出不含有关参数的非对称台风海面气压场和考虑到径向梯度风的风场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给湛江地区造成了严重风暴潮灾的几次台风过程的海面气压场和风场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台风气压场和风场模型更方便准确。  相似文献   
993.
用南海西沙站观测资料诊断研究南海季风季节内振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Lanczos滤波和小波变换方法,对1958~2000年南海北部西沙站降水和1980~2001年850hPa风场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发现西沙站每日降水和850hPa风场都存在谱长度10~50d左右其峰值为10~20,30~50d的季节内振荡,降水和850hPa风场的季节内振荡都有明显的年变化.降水季节内振荡开始于5月中旬结束于10月中旬,与南海夏季风的爆发时间和终止时间一致.850hPa风场谱长度10~50d左右其峰值为10~20,30~50d的季节内振荡在一年中的大部分时间都存在.降水和850hPa风场季节内振荡的强弱年与南海夏季风的强弱年并不一致.研究表明南海夏季风存在季节内振荡,而南海夏季风与季节内振荡的关系比较复杂.  相似文献   
994.
以30a再分析风场数据为输入,采用WAVEWATCH-Ⅲ波浪模式,对南海海域1976—2005年的波浪场进行了数值计算。与大量的T/P高度计波浪资料和部分台风资料进行对比验证后发现,波浪计算结果较好。将计算结果进行统计和推算,得出南海海域波浪如下的主要特征:1)南海海域的常浪向基本为NE,出现频率占各向总数的40%;北部海域的强浪向主要为E,中部和南部海域的强浪向主要为NE;2)夏季的波高为全年最小,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波高达到全年最大;3)100a一遇极值波高分布:海南岛东南附近海域最大,有效波高最大超过18m,中部海域的有效波高平均为14m左右,南部海域的有效波高平均约为9m。  相似文献   
995.
张江勇  曾侠  肖军  陈特固 《台湾海峡》2008,27(2):237-242
分析汕头气象站1960~2005年500hPa高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得出存在年际和年代际尺度的气候变化.汕头500hPa高度变化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南海高压变化有关联,也受ENSO影响,与闽南--粤东近海SST变化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996.
林明森  郑淑卿  孙瀛 《台湾海峡》1997,16(4):425-433
气象预报在确定热带气旋中的大风(风速17.2~20.7m/s)半径时,由于热带海洋地区在恶劣气候下缺乏现场数据,往往过高地估计了大风半径。星载散射计在探测海面上的风矢量的同时,也探测到许多热带气旋。本文利用Seasat-A卫星上的散射计(SASS)资料反演计算海面风暴的风矢量,并利用风速等值线进行风向多解排除,计算结果表明:星载散射计能探测到大风的阈值(17~18m/s),其准确度为2m/s或±10%(取大者)。  相似文献   
997.
基于1998-2013年SeaWiFS和MODIS传感器的叶绿素浓度资料,本文分析了夏季南海西部叶绿素浓度高值带的年际变化规律。夏季,叶绿素及营养盐在海流的作用下离岸输送,从而在南海西部形成叶绿素浓度高值带,其分布与东向急流的流向一致。分析结果显示,高值带分布主要受13°N以南海域风场的调控,且滞后风场1周。当13°N以南海域受异常东北风(西南风)控制时,高值带位于其多年平均位置以北(南)。  相似文献   
998.
风场对全球海洋CFC-11 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的全球海洋模式(LASG/IAP Climate Ocean Model,LICOM)中研究不同的风场引起的海气传输速度对三氯一氟甲烷(CFC-11)在海洋中的分布和吸收产生的影响,同时选出更适用于LICOM模式模拟海洋对气体吸收的风场,本文做了4组对比实验,即传输速度为常数(实验-C)以及依赖3个不同风场(Esbensen and Kushnir观测风场(实验-EK)、National Centers for Environmental Prediction(NCEP)再分析风场(实验-NP)、QuikSCAT卫星风场(实验-QS))的实验。在对比分析中重点考察了CFC-11的海气通量、海表浓度、水柱总量、传输过程等。结果显示,不同风场带来的传输速度差异会造成模拟结果在局部海域存在显著差异,但在大部分海域的差异并不显著。而且随着积分时间的增加,从海气通量、存储量两方面可以看出,不同模拟结果之间的差异有着减小的趋势。如1955年1月北大西洋局部地区,不同的风场下的海气通量模拟结果间的差异达到20%左右,到了1995年1月这种差异下降到15%左右。此外,传输速度的选取依赖风场计算值的全球平均值(试验-C)会造成模拟结果相对偏小,而风速相对较大的QuikSCAT卫星风场资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模式模拟结果与观测资料更为接近。  相似文献   
999.
通过星下点的计算得出ASCAT散射计、HY-2散射计单独观测以及双星结合观测的全球覆盖率,分析了中国南海海域双星结合观测对采样率的提升。同时详细介绍了利用NCEP风场、星载微波散射计风场,用时空加权分析法结合构建混合风场的具体程序,构建的混合风场时空分辨率达到6 h、0.25°,时间序列2012年1月1日—2012年3月31日,并且用实际浮标观测数据进行了检验,得到构建的混合风场与观测数据比较一致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00.
2018年10月发射的中法海洋卫星散射计(CSCAT)是国际上首个扇形波束旋转扫描微波散射计。本文以最大似然估计风场反演算法为基线,详细分析了中法海洋卫星微波散射计海面风场反演代价函数的残差特性,重点研究了新的观测几何对风场反演残差以及风场质量的影响,并建立了风场模糊解的似然概率模型函数。结果表明,CSCAT风场反演的残差特性随风矢量单元在刈幅交轨方向位置的变化而变化,模糊解似然概率模型函数的指数分布在?0.4~?1.8之间。分析结果为CSCAT风场质量控制和二维变分分析去模糊算法的精细化调整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