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9篇
  免费   51篇
  国内免费   63篇
测绘学   36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34篇
地质学   171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5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24篇
  2008年   25篇
  2007年   29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0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9篇
  1988年   10篇
  1986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231.
对于SAR主影像(master)和从影像(slave)的几何配准,文中采用三次基本多项式与斜距-多普勒定位模型,解算出主影像中心像素点在从影像中的同名点,最后得出主从影像中心像素点的初级配准偏移量。本文以上海地区ERS-1影像数据为例,在Matlab环境下,对SAR主从影像的几何配准偏移量进行解算。实验结果表明,采用文中初级配准方法,初级配准相对精度可达到0.1%~0.9%。  相似文献   
232.
The seafloor off the Otway/West Tasmanian Basins has an east‐west magnetic lineation attributable to seafloor spreading and notionally identified with the set of seafloor spreading anomalies A8‐A20. Anomaly A20 (45 Ma) lies immediately south of a magnetic quiet zone that extends northward past the continent‐ocean boundary (COB). The Southeast Indian Ocean has a constant angular width between the formerly conjugate margins of Australia and Antarctica, consistent with spreading that started along the entire margin about 96 Ma.The proximity of A20 to the Australian COB in some spreading ridge segments is therefore postulated as due to jumps of the spreading ridge to Australia with concomitant transfer of the older oceanic part of the Australian Plate to the Antarctic Plate. Accordingly, the age of the oldest seafloor at the COB in seven original ridge segments is estimated to step from about 96 to 82, 79, and 75 Ma. Break‐up marks a change in the subsidence of the margin from rapid, during rifting by continental extension, to slow during thermal subsidence of the seafloor. Subsequent ridge jumps to the COB are expected to cause uplift or at least still‐stand of the adjacent continental margin. The subsidence history of the Otway/West Tasmanian margin, as indicated by oil exploration wells, is sympathetic with the timing of the postulated ridge jumps in the adjacent seafloor, as is that of the Great Australian Bight Basin with adjacent seafloor to the west, and of the Bass and Gippsland Basins with the Tasman Sea adjacent to the east. The growth of structure at 80 Ma in the outer Gippsland Basin corresponds with a jump to Australia of the Tasman Sea ridge at 82 and 75 Ma, and at 65 Ma in the Great Australian Bight and Otway Basins to a ridge jump to Australia of the adjacent seafloor. The growth of structure at 60 Ma in the Bass Basin and at 55 Ma in the Gippsland Basin corresponds with the abandonment of the Tasman Sea ridge at A24 (55 Ma) during a re‐organization of spreading in the southwest Pacific.  相似文献   
233.
南海西北次海扩张时代和洋壳性质:沉积地层及重磁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沉积地层被动超覆和基底重磁异常特征对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时代和洋壳性质进行了探讨。推断南海西北次海初始扩张时间为早渐新世,结束扩张时间为晚渐新世早期。地层变形、被动超覆特征、洋壳基底形态及对称性特点反映出两期洋壳扩张事件。第一期发生在早渐新世。由于洋壳扩张,上始新统被拉断,在洋壳边界处上始新统突然终止现象明显。受洋壳横向扩张推挤和纵向沉降作用影响,上始新统明显变形,并向扩张中心倾覆。第二期洋壳扩张发生在晚渐新世早期。该期洋壳扩张持续时间短,扩张幅度小,下渐新统被拉开的距离有限。由于南海西北次海形成期间不同部位地壳伸展减薄程度不同,南海西北次海洋壳基底呈北东部较宽,向南西方向变窄,并逐渐尖灭的不规则三角形。根据盆地边缘上始新统向海盆中心方向的断点/线和重磁异常资料,推测西北次海南西侧洋壳边界位于海盆基底坡角处附近,洋壳较窄;而北东侧洋壳边界位于海底坡角处附近,洋壳相对较宽。另外,重磁异常表明,在洋壳基底中有陆壳残留块体存在。上述这些现象说明南海西北次海在洋壳萌芽阶段就先天夭折,停止发育。  相似文献   
234.
数值模拟研究认为洋底高原/洋脊俯冲和弧后扩张能够有效影响俯冲带岩浆活动和岛弧地壳增生。本文以伊豆?博宁?马里亚纳(IBM)俯冲带为实例,论证该结论的有效性。以卫星测高反演重力异常为基础,通过构建地球不同圈层密度模型,反演得到IBM俯冲带莫霍面埋深。本文的莫霍面埋深反演结果与地震解释结果具有一致的分布趋势。结合开源水深和沉积层厚度数据,给出了IBM俯冲带地壳厚度分布。IBM岛弧地壳体积沿走向的分布特征表明:①小笠原洋底高原和相对较小规模达顿洋脊的俯冲,都能够使得相应位置的岛弧变窄、地壳变厚、体积增大;②马里亚纳海槽扩张显著降低了岛弧地壳体积的增生量。  相似文献   
235.
西南次海盆位于南海渐进式扩张的西南端,共轭陆缘结构和残留扩张脊保留完整,是研究南海深部结构和动力学机制的关键区域。前期研究发现,西南次海盆洋陆过渡带较窄、同扩张断层发育、地震反射莫霍面不清晰、具有慢速扩张等特征。然而,由于不同探测方法获取的地壳结构具有多解性,使得西南次海盆洋陆转换过程、慢速扩张洋壳结构与增生模式以及龙门海山岩石性质与地幔成因机制等基础科学问题尚存争议。为此我们建议在西南次海盆开展地质取样获取海山岩石样品,确定其年龄与性质,分析扩张后海山形成的深部动力过程;并对关键构造部署高精度的地震反射/折射联合探测,结合岩石物理分析,对西南次海盆进行构造成像和物质组成参数正反演,以实现壳幔尺度的地震学透视,为探索西南次海盆洋陆转换过程和洋壳增生模式提供重要的地球物理证据,以丰富和完善南海的动力学演化模式。  相似文献   
236.
提出了一种在基于肤色的人脸检测中通过进行相似度计算来实现人眼特征提取和定位的算法.其目的是在较复杂的背景环境下对静态图片中的人脸进行检测,找出脸部区域并对该人脸进行眼睛定位.先进行肤色分割来完成人脸的区域检测,然后在检测出的人脸范围中利用人脸的几何特征进行快速的眼睛定位.在人脸区域检测过程中使用均值滤波提高人脸区域定位的准确度.实验结果证明,这种方法是准确的、可靠的和快速的.  相似文献   
237.
238.
基于地幔软流圈不断产生高温气体的事实和气体压力随密度和温度而变的特性,提出:洋板(海洋岩石圈部分)随其下高温气体积聚增压而逐渐上隆,最后会从弯张应力最大的中部断裂并弹性回缩;熔岩随气体喷出楔入裂缝,使洋板保持拱隆状并使其下气体压力骤降;洋板因自重下沉并产生巨大推力,使相邻大陆向两旁分离或将洋板边缘推入软流圈而熔融;楔入的熔岩形成新洋板和密闭条件使高能气体又重新积聚,旧洋板向两旁推移。这一过程的往复进行即形成海底扩张和大陆漂移。并认为陆板(大陆岩石圈部分)薄化是使其分裂而开始海底扩张的原因。由概化力学模型进行验算所得的洋脊隆起高度、洋脊隆起形状、洋脊在水平面上的分布规律和海底扩张的运动规律等,都与实际情况相符。  相似文献   
239.
当前社交网络的信息传播模型主要是对病毒SIR模型的改进而形成的,因其主体不同而具有不完善性,为更好地揭示不良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规律,从而寻找预防和控制不良信息传播的最优方法。根据社交网络中信息传播的方式和特点,与传染病动力学理论结合构建出SEIR模型来研究不良信息在社交网络中的传播。模型定义了4种传播规则,分析不良信息在不同状态用户之间的传播过程,并且应用扩散核函数和空间协方差方程对相关参数进行了分析。最后通过对比实验说明调节控制率γ的大小对虚假信息在网络中的传播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240.
从车载激光扫描数据中提取复杂建筑物立面的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提出一种从车载激光扫描数据中提取复杂建筑物立面的新方法。该方法首先利用"维数特征"方法确定每个扫描点的最佳邻域,进而计算得到每个扫描点精确的局部几何特征(法向量、主方向、维数特征);然后基于"维数特征"对扫描点进行粗分类,并设置相应的生长准则对不同类别的扫描数据分别进行分割;最后综合建筑物立面的语义知识对建筑物立面区域进行精确提取。试验结果和比较分析表明,本文的方法不但能提取建筑物平面和非平面立面,而且可消除点密度差异(变化)对建筑物立面提取结果的影响,提高建筑物立面提取的正确率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