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261篇
测绘学   72篇
大气科学   96篇
地球物理   230篇
地质学   579篇
海洋学   176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28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42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3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51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09 毫秒
831.
Based on the analyses of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oil and gas in the structures of Kela 1, Kela 2 and Kela 3 in Kasangtuokai anticlinal belt using a series of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evidence, this paper proposes that the rapid rate of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ain dr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flow and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indispensable conditions for the rapid,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in the Kelasu thrust belt in the Kuqa depression. Due to structural over-lapping and the resultant rapid burial, the maturity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been increased rapidly from 1.3 to 2.5% Ro within 2.3 Ma, with an average rate of Ro increase up to 0.539% Ro/Ma. The rapid matura-tion of the source rocks had provided sufficient gases for late-stage gas accumulation. The kelasu structural belt has a variety of faults, but only the fault that related with fault propagation fold and cut through the gypsiferous mudstone cap could act as the main path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release and then for fast gas accumulation in low fluid potential area. All the evidence from surface structure map, seismic profile explanation, authigenic kaolinite and reservoir property demonstrates that the main drain path related with faults for overpressured fluid and the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are the key point for the formation of the giant Kela 2 gas field. By contrast, the Kela 1 and Kela 3 structures lo-cated on both sides of Kela 2 structure, are not favourable for gas accumulation due to lacking con-verging conduit system.  相似文献   
832.
营口—盖县地区早元古代辽河群经历了三个世代的构造变形。第一世代为枢纽近南北向的具轴面片理的平卧层理褶皱;第二世代为与第一世代近共轴的具轴面褶劈理的近水平直立片理褶皱;第三世代则为东西向的倾竖片理褶皱。  相似文献   
833.
李丽婷 《山地学报》2004,22(3):310-314
皆伐形成的一代(8a生)和二代(6a生)人促米槠林的群落结构、组成树种、物种多样性、直径结构等均相近;但一代人促米槠林以有性(实生)起源为主,二代人促米槠林以无性(萌芽)起源为主,二代林分生产力明显大于一代林分,充分体现萌芽更新的早期速生性。  相似文献   
834.
第2代双正交小波的上升型构造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介绍了双正交小波分解的基本理论,并用数字滤波器的观点分析了双正交小波函数所满足的条件;讨论了双正交小波函数及滤波器的上升型构造方案,在此基础上从最简单的Haar小波基出发,通过上升型步骤构造出具有不同特性的第2代双正交小波数字滤波器;最后给出了基于第2代双正交小波变换的图像放大算法及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835.
未熟-低熟油生成机理的化学动力学研究及其初步应用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对树脂体、木栓质体、可溶有机质、富硫有机质、经细菌强烈改造过的有机质等各类与未熟─低熟油产出密切相关的样品及部分参照样品所进行的系统的化学动力学定量研究显示,虽然未熟─低熟油的产出和富集可能与多种不同的地质条件或因素有关,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在于这些有机质较常规有机质具有明显偏低的成烃活化能。化学动力学模型的初步应用显示,这些有机质的确能在浅于常规生烃门限的地质条件下开始大量成烃,从而定量阐明了业已报道的各种地质条件下未熟─低熟油产出和富集的机理.  相似文献   
836.
沉积盆地热流体活动及其成藏动力学意义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叶加仁  杨香华 《沉积学报》2001,19(2):214-218
在分析、总结国内外一些含油气盆地的典型资料的基础上,论述了热流体活动的若干重要表现形式及主要研究方法,强调了热流体活动对有机质热演化和油气生成的强化作用。根据控制热流体活动的主要因素之一---流体活动通道,将沉积盆地内的热流体活动类型划分为岩性型、不整合型、断裂型和复合型四大类。最后,探讨了热流体活动对成藏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意义,认为其可为有机质演化异常提供新的成因解释途径,扩大油气勘探领域;为油气运移的研究提供线索,优化勘探目标选择;为成岩-孔隙演化的动态研究提供依据,预测深部储层发育层段.  相似文献   
837.
大地热流研究揭示的中国地壳成分横向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汪洋  邓亚福 《地球科学》2001,26(6):597-602
依据大地热流值、地壳厚度以及大陆壳/幔热流比与地下流体氦同位素比值的相关关系,计算出中国主要构造单元地壳生热率。同时,根据Rudnick和Fountain(1995)的数据得到地壳生热率和SiO2质量分数的线性关系,进而利用生热率数据得到地壳SiO2质量分数。此方法得到的中国东部地壳生热率和SiO2质量分数与基于地震波速的成分模型相符。中国大陆地壳生热率和SiO2质量分数横向变化明显,东部地区地壳为中性成分,相对富集强不相容元素;而西北部盆地地壳成分偏于中基性。华北、扬子和塔里木地壳成分差异较大,克拉通内部表现出明显的成分非均匀性,褶皱带地壳一般较克拉通略富长英质组分。  相似文献   
838.
油气地质学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2 0世纪世界开采了 115 0亿t石油 ,64万亿m3 天然气 ,如此大量的油气开发是与油气地质的新理论出现并应用于勘探密切相关。 19世纪 70年代出现海相生油论 ,2 0世纪一直在发展和完善 ,其在油气勘探开发中起了重大作用。 2 0世纪 2 0年代开始形成的陆相生油理论 ,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 ,1999年产油 1.60亿t,使中国从“贫油国”而成为世界第五产油大国。2 0世纪 4 0年代煤成气理论形成 ,使勘探天然气理论从仅与腐泥型源岩有关的“一元论” ,发展于既与腐殖型煤系源岩也与腐泥型源岩相关的“二元论” ,促进了天然气工业大发展。世界产气第一大国俄罗斯探明天然气储量 75 %是煤成气 ,中国近期天然气储量大幅度增长是以煤成气为支撑的 ,2 0 0 0年全国气层气储层的 64%是煤成气。天然气水合物是非常规气 ,较一致估计资源量在 2 .0×10 16 2 .1× 10 16 m3 ,相当于当前已探明的化石燃料总含碳量的 2倍 ,被认为可能是 2 1世纪的替代能源 ,潜力大。但由于地质的、成藏的、富集的、开发的和环境的诸多问题未深入研究或有待解决 ,目前未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839.
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络合态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梅俊  熊采华等 《岩矿测试》2002,21(4):275-278
采用酒石酸作提取剂,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土壤中络合态Sb(Ⅲ)和Sb(Ⅴ)。研究了氢化物发生原子荧光光谱测定土壤中络合态Sb(Ⅲ)和Sb(Ⅴ)的浸提和还原条件及对测定结果的影响。Sb(Ⅲ)和总Sb检出限分别为0.11μg/L和0.09μg/L。相对标准偏差(RSD,n=11)分别为5.4%和6.1%,加标回收率在82.5%-101.9%。  相似文献   
840.
陈志兵 《岩矿测试》2002,21(4):311-314
土壤样品经王水分解,转化成HCl溶液,再用NaOH溶液调至碱性,样品溶液首先与KBH4混合,然后与酸作用完成氢化物发生,用原子荧光光谱法测定样品中的痕量硒。方法检出限为0.01μg/g。线性范围为1-200μg/L,样品中硒的含量为0.082μg/g和0.34μg/g时,RSD(n=12)分别为4.9%和2.9%。方法经土壤国家一级标准物质中硒的测定验证,结果与标准值相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