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4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276篇
测绘学   76篇
大气科学   98篇
地球物理   232篇
地质学   597篇
海洋学   189篇
天文学   12篇
综合类   28篇
自然地理   7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2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6篇
  2020年   45篇
  2019年   42篇
  2018年   35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3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58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9篇
  2009年   52篇
  2008年   58篇
  2007年   57篇
  2006年   73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43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32篇
  1996年   24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21.
塔里木盆地库车坳陷中生界油源岩有机成熟度和生烃历史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库车坳陷存在上三叠统黄山街组(T3h)和中侏罗统恰克马克组(J2q)两套湖相油源岩,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这两套油源岩现今成熟度分布及其在地质历史中的演化:一是对钻孔和露头剖面两套油源岩样品镜质组反射率实测分析;二是从中下侏罗统煤系源岩,特别是煤中镜质组反射率实测数据限定分别位于中下侏罗统(J1y和J2k)煤系地层上下的两套油源岩的有机成熟度;三是从地层分层数据和地温史对人工井(中)两套油源岩成熟度的模拟分析.库车坳陷黄山街组和恰克马克组露头剖面油源岩镜质组反射率自东向西总体上呈现明显的增高趋势,在东部基本上处于临界成熟-成熟阶段,而西部则处于凝析油-湿气阶段或干气阶段.库车坳陷黄山街组油源岩主要生油阶段位于65~5 Ma,生油高峰约在23~12 Ma,油源灶最早(约65 Ma)出现在坳陷西部,不断向东部扩展;恰克马克组湖相油源岩主要生油阶段位于12 Ma至现今,生油高峰约在5~2 Ma,油源灶最早(约12 Ma)出现在拜城凹陷腹部,后向四周扩展.  相似文献   
522.
通过野外地质剖面调查、丈量和室内烃源岩样品的有机地球化学测试,完成了广西北部湾北缘烃源岩岩石类型、地层厚度、分布的勘查、烃源岩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分析和综合评价。研究表明:广西北部湾北缘烃源包括了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和湖相沉积的泥页岩两大类,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TOC含量分布范围为5.26%~0.001%,平均含量为0.41%,有机质类型以I型为主,少量为II型;母质来源为海洋低等浮游生物,藻类。艮(%)分布范围1.32%~4.78%之间,有机质热演化大多处于过成熟阶段,极少数为高成熟阶段。湖相泥页岩烃源岩主要分布古近系中,TOC含量分布范围为14.82%~0.07%,平均值为4.04%。有机质类型为III型和I型,艮分布范围为0.37%~0.41%,有机质热演化处于未成熟阶段。古近系那读组、二叠系合山组和石炭系寺门组为北部湾北缘最具生烃潜力的地层。  相似文献   
523.
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热模拟实验及生烃潜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热模拟实验及热模拟产物组分和稳定碳同位素分析,对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的生烃能力及产物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石炭系烃源岩的气态烃产率为67.27~161.01m3/t(TOC),总气体产率为220.51~453.39m3/t(TOC),显示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烃源岩具有较高的生气能力;液态有机质产率仅为1.73~4.30kg/t(TOC),残余生油能力相对较低,但考虑到石炭系烃源岩的成熟度已经接近生油窗的下限值(1.3%),因此模拟实验的液态有机质产率不能真实反映石炭系烃源岩的生油潜力。根据模拟实验的气态烃产率可知,柴达木盆地东部石炭系泥质烃源岩的生气强度为14.2×108~42.5×108 m3/km2,显示其具备形成规模气藏的生烃条件。  相似文献   
524.
赵志魁  江涛  贺君玲 《地质通报》2011,30(0203):221-227
通过区域地质背景分析,认为东北地区处于活动大陆边缘构造背景下,形成了石炭纪—二叠纪泛盆地,松辽盆地是在残留的石炭系—二叠系盆地之上形成和演化的,石炭系—二叠系分布面积达7.2×104km2。地球化学分析表明,二叠系以极低变质岩为主,泥岩的有机质成熟度和丰度较高,剩余生烃潜力普遍较低。盆地东部地区的二叠系泥岩厚度超过1000m,而成熟度低于北部和西部地区,处于过成熟阶段,至今仍具备生烃能力。上覆中生代地层沉积后,东部地区的二叠系泥岩有机质成熟度增幅较大,发生了二次生烃,生烃量巨大并得到有效保存,形成原生和次生油气藏,具有较好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25.
东海陆架盆地是在元古界、古生界复杂基底上发展形成的中—新生代叠合含油气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对中国的能源战略意义重大,东海陆架盆地中生界将是未来中国东部油气勘探新区及重要领域。台北坳陷位于东海陆架盆地西部坳陷带南部,中生界陆相河湖沉积体系发育福州组泥岩、石门潭组泥岩两套主力烃源岩。根据台北坳陷烃源岩、储盖组合、输导体系等油气藏形成的静态要素为基础,结合油气来源和成藏期次分析,研究其成藏过程,明确了台北坳陷以福州组、石门潭组为主力烃源,福州组、石门潭组及始新世瓯江组砂体为主要储层,油气沿着凹陷边缘的砂体、活动的断层运移,砂体尖灭和断层封闭时期,油气早期成藏;始新世末-渐新世的全盆性挤压反转,油气重新调整聚集成藏。从而建立起台北坳陷中生界早期成藏,后期调整的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526.
生物成因煤层气实验研究现状与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总结了当前国内外关于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煤层中厌氧菌及其与煤层生物甲烷生成的关系和生物成因煤层气生成模拟实验研究方面的最新进展。细菌计数和分子生态学研究是考察煤层厌氧菌数量和生理特征的主要方法。煤抽提物的有机地球化学分析验证了煤层可作为生气基质产气,而生物模拟实验研究了煤层生物甲烷生成过程中各种影响因素的影响特征。国内对煤层厌氧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细菌计数和富集培养上,而国外研究则更多关注煤中本源产甲烷菌的分子生态学特征和菌种的改良研究。  相似文献   
527.
本文利用第二代小波多尺度分解和快速变换的特点,构造自适应计算网格.对初始计算网格上的数值解进行第二代小波变换,得到数值解对应的小波系数空间.小波系数的大小表示相邻网格上数值变化率,小波系数大的区域网格点上的数值解变化梯度大.当小波系数大于等于预设的阈值时,在小波系数对应的网格点周围插入新的计算网格点,通过阈值可以实现网格的细化,得到多尺度下层层嵌套的细化自适应网格;由有限差分法得到相应网格点的空间导数.比较数值算例得到的波场快照和计算时间,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28.
对山西省枣圆地区的构造演化与煤层气成藏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山西组煤层主要经历了两期构造演化:燕山期的近EW向挤压和喜玛拉雅期近EW向水平伸张。构造演化控制了煤层的埋藏史、受热史及成烃史,也直接影响了研究区山西组煤层气的成藏演化。  相似文献   
529.
基于对武清凹陷苏50井的石炭-二叠纪煤系的构造—埋藏史研究,结合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及矿物包裹体分析,运用EASY%Ro数值模拟技术,研究了苏50井石炭-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演化历史,揭示了苏50井处石炭-二叠系烃源岩曾发生过3次重要的生烃作用过程,分别发生在海西-印支期、燕山期与喜马拉雅晚期,主要生烃作用发生在喜马拉雅晚期,并指出武清凹陷是华北石炭-二叠系煤成气勘探的有利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530.
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与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油裂解气资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海相地层时代老,演化程度偏高,高过成熟干酪根热降解生气潜力有限。针对深层海相天然气成因,提出了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具体包含3方面涵义,生气母质的转换、生气时机的接替和气源灶的变迁。源内分散液态烃型气源灶继承了原生气源灶的特征,而源外分散和聚集型液态烃气源灶与原生气源灶相比,则发生了空间上的迁移。上述三部分液态烃在高—过成熟阶段均可裂解成气,但后者通常埋藏较前者浅,裂解成气的时机晚于前者,有利于晚期成藏。通过不同有机质丰度、不同岩性烃源岩生排烃模拟实验研究,建立了不同有机质丰度烃源岩的排油率图版,为源内、源外分散液态烃分配比例和数量研究提供了依据;从3个方面,生烃潜力评价指标S1、热成因沥青和储层的荧光特征,论证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地层中分散可溶有机质的数量、分布、裂解程度,肯定了塔里木盆地古生界海相烃源岩有机质接力成气的现实性;并用正演研究思路计算了塔里木盆地中下寒武统分散可溶有机质裂解成气数量。有机质接力成气机理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塔里木盆地台盆区古生界找气的潜力和希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