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662篇
  免费   541篇
  国内免费   554篇
测绘学   229篇
大气科学   586篇
地球物理   1194篇
地质学   827篇
海洋学   437篇
天文学   127篇
综合类   199篇
自然地理   158篇
  2024年   19篇
  2023年   51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02篇
  2020年   145篇
  2019年   138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123篇
  2016年   126篇
  2015年   148篇
  2014年   147篇
  2013年   195篇
  2012年   177篇
  2011年   189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57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58篇
  2006年   152篇
  2005年   131篇
  2004年   115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13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80篇
  1999年   73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4篇
  1996年   77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18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2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1.
李波  周四春 《甘肃地质》2009,(2):92-96,81,40
为了查清川西某铜矿勘查区内的铜矿资源量,给区内进一步勘查提供线索,同时为山地工程布设提供依据,在矿区开展了X荧光与幅频激电法测量,控制了矿区内矿体的延伸方向、位置与长度。工作结果表明,X荧光与幅频激电法联袂勘查铜矿(化)体具有探测能力强、效率高、易于施工的优点,可以推广到其他铜矿床的定位预测研究中。  相似文献   
62.
1998年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使用NCEP/NCAR再分析的逐日资料,研究了1998年夏季青藏高原大气低频振荡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不同低频频率的遥相关水平结构既有相似的波列结构,也存在相异的特征。高原主体的低频振荡为相当正压结构,低频降水一般位于低频气旋性环流及低频气流辐合带内,利用高原低频降水可提前预测江南及高原南部的低频降水活动,高原和长江中下游及东北地区的低频水存在同时加强和同时减弱的关系。  相似文献   
63.
地基干涉雷达IBIS-S桥跨结构振动变形测量与模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鹏  邢诚  项霞 《测绘通报》2019,(10):35-39
地基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能够以较高的时空采样频率获取线性结构目标整体瞬时变形状态。本文将该技术引入大型桥梁桥跨结构的振动变形测量与模态分析中。对动静载试验过程中的武汉二七长江大桥东岸桥跨结构开展连续变形监测,利用频域分解法计算桥跨结构的自振频率、阻尼比和模态振型。计算结果表明,地基干涉雷达干涉测量技术能够快速探测桥跨结构竖弯模态,特别适用于灾后大型线形结构健康状态的应急检测。  相似文献   
64.
系统阐述了洪水频率分析涉及的洪水次序统计量和广义次序统计量及其抽样分布,并通过数学实验和统计试验两种途径研究了洪水次序统计量、频率次序统计量和重现期次序统计量抽样分布的统计特征及其关系。研究得到的次序统计量和广义次序统计量抽样分布的期望值和中值关系为系统分析和评价适线法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5.
往复压缩机振动信号具有复杂的多源冲击特性,表现较强的非平稳性,传统的时频分析方法难以提取有效的故障特征.以傅氏变换为基础的传统频率概念和以希尔伯特变换为基础的瞬时频率概念存在固有缺陷,提出一种广义局部频率的概念,并结合自适应峰值分解方法,实现信号时频分布的构造途径;与HHT时频分析方法进行仿真对比,并应用到往复压缩机振动信号故障特征提取.结果表明,基于自适应峰值分解的广义局部频率方法有效揭示往复压缩机不同故障的多源冲击振动信号时频特征,为往复压缩机故障诊断提供一种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66.
This experiment was conducted to examine the effects of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y on the growth, molting rate and hemolymph 20-hydroxyecdysone (20-HE) concentration for juvenile Fenneropenaeus chinensis with an initial wet body weight of 1.115 g±0.012 g. The salinity of the control treatment (represented by D0) was 28 throughout the experiment, whereas treatments D2,D4, D6 and D8 were subjected to different salinity fluctuation frequencies of 2, 4, 6 and 8d, respectively. The range of salinity fluctuation was 4. The salinity in treatments D2, D4, D6 and D8 was kept at 28 for 2, 4, 6 and 8d, respectively; each original salinity was decreased abruptly to salinity 24, which first lasted for another 2d and was then raised to its initial value 28. This constituted a salinity fluctuation cycle and afterwards the cycle repeated. It was found that: 1) The weight gain of shrimp in treatment D4 was 202.9%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 D0 (P<0.05). The molting rate in treatment D2 was the lowest, while that in treatment D6 was the highest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reatments D0 and D2 (P<0.05). 2) The hemolymph 20-HE concentration of shrimps in all treatments was at low levels and increased first gradually during the inter-molt period and then increased sharply. It reached a peak value during the pre-molt stage, and then decreased abruptly during the post-molt stage when the lowest level occurred. 3) During the post-molt stage, the hemolymph 20-HE concentration in treatment D2 was 7.47pgμL-1 and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 D0(P<0.05). There were, however,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hemolymph 20-HE concentration among all five treatments during the inter-molt stage (P>0.05). During the pre-molt stage, the hemolymph 20-HE concentration in treatment D6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in treatment D0(P<0.05), whereas the hemolymph 20-HE concentration in treatment D2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at in other treatments (P<0.05). Adequate salinity fluctuation promoted the molting rate through increasing hemolymph 20-HE concentration at the pre-molt stage.  相似文献   
67.
希尔伯特—黄变换(Hilbert-Huang transform,HHT)是一种新的适合非平稳和非线性信号的分析方法,由于地震信号一般呈现出非平稳与非线性特性,因此HHT非常适合地震信号的分析。本文首先介绍了HHT中关于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的实现过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几种基于EMD获得本征模态函数(Intrinsic Mode Functions,IMF)来计算瞬时频率的算法,其中利用了两个采样间隔瞬时频率的平均来计算瞬时频率,较好地反映了地震信号频率成分随时间变化的特征。将该方法应用于四川东北部某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三维地震叠后偏移数据处理,提取"三瞬"地震属性,与传统的希尔伯特变换提取的"三瞬"地震属性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HHT的"三瞬"地震属性结果具有更高的分辨率,IMF2的瞬时相位能够较好地刻画台地边缘生物礁相,IMF2的瞬时频率亦具有较好的分带性。将IMF2的"三瞬"地震属性与钻井等资料结合分析,能够更好地识别沉积相的分布。  相似文献   
68.
在实际工程检测数据的基础上,利用M on te C arlo试验对单一构件混凝土强度推定值的保证率问题进行了分析。30片梁板实测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将构件各测区混凝土强度换算值的最小值作为该构件的混凝土强度推定值的保证率范围为79.0%~94.2%,小于《超声回弹综合法检测混凝土强度技术规程》(CECS 02:88)规定的95%保证率要求,因此,对结构性能鉴定而言该混凝土强度推定值是偏于不安全的,应引起试验检测人员的充分重视。  相似文献   
69.
对套管井偶极弯曲模式波的频散特性进行了系统的数值考察、实例对比和分析.发现套管井弯曲波频散曲线随地层横波速度的降低,特别是地层横波速度小于2000 m·s-1以下,会迅速移向高频区,偶极弯曲波基础模式主频散区(或截止频率)可出现在13 kHz以上,以致超出了现行低频偶极子声波测井仪的激发与接收频带,这是一过去没有被研究者注意到的现象,并进一步被现场实例所证实.研究表明控制套管井弯曲波频散曲线主频散区位置的主要是钢套管的厚度和地层横波速度.对地层横波速度大于井孔流体声速的快速地层,在钢套管壁厚一定(8 mm)的情况下,频散曲线主频散区可移至11 kHz以上,可能出现的最大可能频域位置是同一井孔内径,井外全钢时的频散曲线上等于、小于地层横波速度那一段,这对各种地层和套管参数都是适用的.对地层横波速度小于等于井孔流体声速(1500 m·s-1)的慢速地层,弯曲波频散曲线随地层横波速度的降低移向高频区的特点更为明显,可能移至16 kHz以上;而套管厚度的影响,也比快速地层大的多,对地层横波速度小于1380 m·s-1的慢速地层,无论用多高的频率激发,都不能在现行使用的各类套管井(壁厚6~12 mm)中用偶极声波测井仪测到弯曲模式波.  相似文献   
70.
段一明  张戈  贾赛君 《江苏地质》2019,43(4):632-638
使用激光粒度分析仪对辽宁盘锦荣兴港MT19钻孔6个样品进行分析,运用福克-沃德(Folk-Ward)图解法计算相关粒度参数并绘制输出粒度频率特征曲线。结果表明:盘锦荣兴港沉积物中黏土(d<0.004 0 mm)的体积分数最小,平均值为8.49%;粉砂(0.004 0~0.063 mm)的体积分数较大,平均值为38.39%;砂(0.063~2.00 mm)的体积分数变化较大,平均值为53.13%。Shepard沉积物三角形分类图解表明,研究区沉积物类型多属于粉砂质黏土和黏土质粉砂;粒度频率曲线显示,除MT19-2-2号样品为主次三峰型外,其余均为主次双峰型,说明该区域在海进-海退过程中的某些时段沉积环境相似,出现了沉积物粒径组合及大小相似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