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7篇
  免费   75篇
  国内免费   75篇
地球物理   16篇
地质学   303篇
海洋学   11篇
综合类   35篇
自然地理   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9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371.
从脊椎动物化石角度论云南曲靖下、中泥盆统界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早期脊椎动物化石证据及生物地层对比,云南曲靖穿洞组的时代为晚Emsian期。该地区下、中泥盆统界线应划在穿洞组与海口组之间,或从穿洞组顶部穿过。  相似文献   
372.
通过岩心观察和标本鉴定,在济阳坳陷车镇凹陷古近系沙河街组沙一段深水沉积中识别出大量遗迹化石,包括Mermoides chezhenensis,Helminthopsis sp.、Gordia sp.、Helminthoidichnites sp.、Planolites beverlegensis、Neonereites uniserialis和Planolites sp.,它们是无脊椎动物线虫、节肢动物、环节动物和腹足类等形成的牧食迹和进食迹。这些遗迹化石中的Neonereites uniserialis为由一系列小球粒排成的蛇曲形痕迹,不分枝,长约7 cm,宽约2 mm,呈顶凸痕保存于灰色、深灰色页岩中。Mermoides chezhenensis为微小简单、不规则弯曲的觅食拖迹,长1~3 cm,宽1~2 mm,近平行或略倾斜层面分布于灰色、深灰色薄层状泥岩中,内迹保存。根据遗迹化石的共生组合特征及沉积环境,可分出两个遗迹组合:Mermoides chezhenensis遗迹组合和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Mermoides chezhenensis遗迹组合丰度和分异度较高,组成分子有Mermoides chezhenensis、Helminthopsis sp.、Gordia sp.、Helminthoidichnites sp. 和Planolites beverlegensis,其中以Mermoides chezhenensis的大量出现为组合代表。该组合出现于灰色、深灰色泥岩中,反映了富氧的半深湖环境。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组成分子为Neonereites uniserialis和Planolites sp.。该组合分布于灰色、深灰色页岩中,反映了贫氧的半深湖-深湖沉积环境。Mermoides chezhenensis遗迹组合与Mermia遗迹相相比,其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基本相似。但Neonereites uniserialis遗迹组合与Mermia遗迹相在化石组成、丰度及分异度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所反映的水体化学性质也不相同。因此,目前所建立的陆相遗迹相模式还不完善,尚有许多遗迹相未被识别和建立。  相似文献   
373.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小壳化石的突然出现是世人瞩目的重要演化事件之一,它见证了动物的爆发式快速演化过程,标志着以两侧对称动物为特征的寒武纪生态系统的开始。湖北三峡地区寒武系纽芬兰统岩家河组处于幸运阶—第二阶这一关键层段,是研究上述问题的理想地区之一。岩家河组小壳化石研究最近取得的进展,为寒武系纽芬兰统幸运阶/第二阶界线的标定,和寒武纪早期软体动物和刺胞动物的演化及个体发育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本文对其进行了总结。全球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寒武系第二阶底界划分标志的Watsonella crosbyiAldanella attleborensis在岩家河组第5段底部的同时出现,意味着岩家河组第5段已归属寒武系第二阶。这两类软体动物化石均广泛分布于华南、蒙古、西伯利亚和北美等大陆碳酸盐岩相寒武系第二阶地层中,它们均是定义寒武系第二阶底界的有力竞争者。另外,W.crosbyi壳顶下方一对肌肉附着结构的发现提供了重要的软组织结构信息,证实了W.crosbyi为内腹型壳,归属为未扭曲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类。新发现六方锥石类Septuconularia yanjiaheensis具侧向压扁、两辐射对称的、14个等大锥面的围鞘,是迄今所描述的六方锥石类中锥面数最多的类型。根据横肋疏密程度,围鞘由下向上可分为三部分,可能代表胚胎期、幼年期和成年期不同的生长阶段。Septuconularia显然由寒武系幸运阶Hexaconularia通过扇面扩增演变而来,证明Hexaconularia可能是ArthrochitesSeptuconularia之间的中间过渡类型。新发现的橄榄蛋类Octapyrgites elongatus与幸运阶OlivooidesQuadrapyrgites十分相似,围鞘由方形的壳顶区和波纹状倒宝塔形的远顶区组成。然而Octapyrgites只有8个口折叶,有别于具12个口折叶的Quadrapyrgites。通过与幸运期水母类多种对称方式对比,发现在寒武系第二阶橄榄蛋类数量减少和五辐射对称骨状壳类缺失,表明在幸运期/第二期转换时期,底栖固着型的刺胞动物水母类多样性发生了明显衰落,甚至部分绝灭,而同期的两侧对称动物则迅速辐射演化。  相似文献   
374.
为探究陆相扇三角洲前缘沉积生物扰动特征,以辽河拗陷大民屯凹陷沈检5井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扇三角洲前缘沉积岩芯为研究对象,对生物遗迹化石进行了鉴定,统计了垂向剖面上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的分布特征.依据主微量元素参数反映的沉积条件,探讨了生物扰动层厚度和扰动指数与沉积环境的响应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沈检5井S34Ⅱ和S34...  相似文献   
375.
杨松生 《江苏地质》2005,29(2):78-81
南京江宁上坊上泥盆统五通群上部发现古羊齿,且较丰富,植物组合以鳞木类为主,钩蕨、古羊齿亦相当发育。这一组合与下石炭统的古植物有差异,其中古羊齿的标准性具广泛的地层对比意义。  相似文献   
376.
Trace fossils are recorded at two localities from the ‘Armorican Quartzite’ (Lower Ordovician) in the Salamanca area, western Spain. Sixteen ichnospecies, belonging to twelve ichnogenera, are described; all ichnospecies occur in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it, only four in the lower part. The ichnogenera comprise Arthrophycus, Cruziana, Daedalus, Didymaulichnus, Diplichnites, Diplocraterion, cf. Gor-. dia, Monomorphichnus, Muensteria, Palaeophycus, Planolites, and Rusophycus. The presence of Cruziana furcifera, C. goldfussi, C. rugosa, and C? cf. imbricata indicate that the upper part of the unit is of Arenig age. The lower part has yielded only the two former ichnospecies and may extend down into the Tremadoc. The species of Cruziana and their stratigraphical significance are discussed.  相似文献   
377.
安徽休宁陡山沱期后生植物化石的新认识   总被引:11,自引:3,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烽  尹崇玉 《地质学报》1997,71(4):289-296,T003
本文对中国安徽省休宁地区震旦纪陡山沱期蓝田组的化石资料进行了综述,报道了类似现代某些高等藻类的生殖托化石结构和类似孢子囊裂开的化石结构,以及可能是合子萌发成胚,再发育成底栖固着的藻类成体的个体发育现象,这一现象为进一步探讨高等藻类世代交替的生活历史提供了有益的线索,是后生藻类植物性别分化的宏观化石证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