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6931篇 |
免费 | 1752篇 |
国内免费 | 71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690篇 |
大气科学 | 914篇 |
地球物理 | 1751篇 |
地质学 | 2731篇 |
海洋学 | 341篇 |
天文学 | 102篇 |
综合类 | 557篇 |
自然地理 | 2309篇 |
出版年
2025年 | 8篇 |
2024年 | 163篇 |
2023年 | 152篇 |
2022年 | 278篇 |
2021年 | 357篇 |
2020年 | 305篇 |
2019年 | 309篇 |
2018年 | 266篇 |
2017年 | 339篇 |
2016年 | 286篇 |
2015年 | 300篇 |
2014年 | 380篇 |
2013年 | 465篇 |
2012年 | 504篇 |
2011年 | 385篇 |
2010年 | 353篇 |
2009年 | 381篇 |
2008年 | 375篇 |
2007年 | 422篇 |
2006年 | 444篇 |
2005年 | 363篇 |
2004年 | 363篇 |
2003年 | 309篇 |
2002年 | 242篇 |
2001年 | 237篇 |
2000年 | 211篇 |
1999年 | 179篇 |
1998年 | 169篇 |
1997年 | 142篇 |
1996年 | 133篇 |
1995年 | 110篇 |
1994年 | 127篇 |
1993年 | 85篇 |
1992年 | 69篇 |
1991年 | 36篇 |
1990年 | 30篇 |
1989年 | 49篇 |
1988年 | 29篇 |
1987年 | 15篇 |
1986年 | 6篇 |
1985年 | 2篇 |
1984年 | 6篇 |
1983年 | 4篇 |
1979年 | 3篇 |
1978年 | 2篇 |
1954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93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随着矿产勘查工作由浅部矿向深部隐伏矿、由易识别矿向难识别矿发展,找矿难度日益增大,地质专家越来越重视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作为人工智能的前沿领域/技术,对于实现矿产资源预测“智能化预测评价”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本文以陕西省镇安县西部钨钼矿集区单元素化探异常原始数据为基础,提出了基于深度学习的钨钼矿产评价方法。该方法以归一化地球化学数据作为模型训练数据,通过深度学习中深度自编码网络方法实现异常值提取进而识别重点成矿有利地段,实现矿产资源找矿远景区定性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对957条单元素化探异常原始数据分类且做好模型标签后,整个过程在计算机的“黑盒子”中自动完成学习和预测,相较于传统预测研究方法,本文方法具有自动化程度高和客观性强的特征。此外,本文利用已知矿点构建训练数据集,采用随机森林方法对预测区进行矿产资源找矿靶区预测圈定,为进一步缩小找矿靶区范围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2.
33.
青藏高原新生代火车头山碱性及钙碱性两套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讨论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藏北羌塘火车头山新生代火山岩可区分为钙碱性及碱性两个不同的系列.钙碱性火山岩主要岩石组合为玄武岩-安山岩-英安岩,其SiO2介于49%~70%之间,Al2O3>10%,Na2O/K2O>1;其中玄武岩具平坦型稀土配分型式,LREE/HREE为1.3~1.8,(La/Yb)N为2.87~4.45,无明显铕异常,δEu为0.96~1.09;该套岩石的Mg#与SiO2相关关系以及La/Sm-La等亲岩浆元素与超亲岩浆元素协变关系表明,它们应为幔源岩浆经分离结晶演化的产物,其岩石组合类型以及低的Sm/Yb值(Sm/Yb=1.53~5.35)表明它们的原始岩浆应来源于岩石圈地幔尖晶石二辉橄榄岩的局部熔融.本区碱性火山岩为一套典型的钾质岩石系列,主要岩石组合类型为碱玄岩-碱玄质响岩-响岩,其SiO2介于44%~59%之间,Al2O3>14%,Na2O/K2O介于0.47~1.51之间;岩石轻稀土强烈富集,LREE/HREE为13.20~15.76,(La/Yb)N=50.44~91.99;其岩石组合类型以及Mg^#与SiO2相关关系以及La/Sm-La协变关系同样表明它们为共源岩浆分离结晶演化的产物;然而,其较高的Sm/Yb值(Sm/Yb=2.63~13.98)表明它们并非地幔橄榄岩直接局部熔融的产物,岩石弱的负Eu异常(δEu=0.77~0.85)以及Th、U的强烈富集和Nb、Ta的相对亏损,又反映了原始岩浆中有显著的地壳物质的贡献;该套钾质碱性系列岩石在La/Co-Th/Co同分母协变图上呈直线型分布,而在La/Co-Sc/Th异分母协变图上呈显著的双曲线分布,从而表明其源区为二源混合型,是青藏高原特殊的壳幔混合层局部熔融的产物,这些特征是新生代青藏高原壳幔层圈物质交换的重要岩石学证据. 相似文献
34.
通过对江汉平原主要河流沉积物的重矿物组合、特征矿物以及能够反映沉积物稳定状况、物源及成熟度的重矿物特征指数(ATi,GZi和ZTR)进行对比分析,发现在江汉平原范围内,长江和汉江及其长江主要支流的沉积物中重矿物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长江的重矿物组合模型为: 锆石+绿帘石+辉石+绿泥石+金属矿物,特征矿物是锆石和辉石; 汉江的重矿物组合模型为: 绿帘石+角闪石+石榴石+绿泥石+金属矿物,特征矿物是角闪石、石榴石; 另外,清江、漳河、沮水和玛瑙河的重矿物组合及特征矿物也都完全不同。而且各水系的沉积物的重矿物特征与其源区的岩性分布显示出极好的相关性。研究表明在江汉平原利用重矿物特征及组合模型来进行物源示踪的方法开展水系演化研究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5.
工作范围在乌兰布和沙漠北部,面积共约4200km2.年平均降水量85~140mm,由西南向东递增,降水同位素组成δD~δ18O恰与Craig线一致,并与阿拉善地区相同.测得地下水中同位素含量范围,δ18O为-74‰~121‰,氚为0~190TU,14C为17~97pMC.由地下水同位素组成区别出与降水线平行或相交的6种类型.从所有地下水水点,以及可能有补给关系的其它水点的各类同位素关系,包括δ18O,T,δ13C和pMC,识别出两类承压水的各3个补给源和潜水的3个补给源,并区别出一组氚含量极低的潜水,对不同位置的承压水和潜水,由其同位素关系估算出了各补给源的组成和变幅. 相似文献
36.
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由于大气环流模式对东亚地区区域气候特征的模拟存在很大不足,采用区域气候模式模拟该地区特殊的季风气候成为目前发展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并取得了显著的研究进展。通过回顾当前东亚地区区域气候模拟的现状,表明大部分区域气候模式都不同程度地模拟出了东亚季风区持续性洪涝现象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和演变过程,再现了东亚各主要气候区降水的年际、季节和季节内变化及主要雨带的季节进退和降水的时空演变特征。但是,大部分模式没能很好地模拟出大尺度特征的强度和量值,模拟的温度和降水存在系统性偏差。原因分析表明,进一步完善和改进区域气候模式的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及动力框架可以改善模拟效果。最后对区域气候模式未来的发展给出展望。 相似文献
37.
下扬子海陆域新生代沉积盆地是中国东部主要含油气盆地之一,成盆断裂特征与活动规律是该区油气勘探研究的基
础。文章基于高覆盖率的地震勘探测线,以构造断裂解析为突破口,探究盆地断裂的变形特征与活动规律。依据断裂组合
样式与构造活动特征,断裂可分为伸展、走滑、挤压-反转三种样式,构造活动分为伸展断裂与伸展-走滑断裂两种构造
体系。成盆断裂显著受控于郯庐断裂右行走滑变形,主要与郯庐断裂带不同构造走向的区段位置和与郯庐断裂带的距离这
两个因素或变量有关,盆地断裂呈现了“东西有别,中部不同”的特点。下扬子区新生代多变应力场,控制着作为油气运
移通道断裂的开闭状态,是油气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38.
39.
空间冲突的演变特征及影响效应——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10
随着人口的高速增长和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已进入快速城市化时期,快速城市化进程引发的空间冲突已逐步影响到区域可持续发展,甚至威胁区域安全。界定空间冲突的内涵,分析空间冲突的形成原因、演变特征和影响效应,构建空间冲突的理论分析框架,是一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探索性工作。空间冲突是源于空间资源稀缺性和空间功能外溢性的一种伴随空间资源竞争而产生的客观地理现象,按其形成原因可分为空间经济冲突、空间生态冲突、空间社会冲突和空间复合冲突4 类;空间冲突的演变过程呈倒“U”形变化,其可控性级别可划分为稳定可控、基本可控、基本失控和严重失控4 个层次;空间冲突的影响效应表现为空间资源失配、空间开发失序、生态系统失衡和社会发展失稳等。 相似文献
40.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coffee in the agriculture of southwest Ethiopian highlands, a context characterized by recent huge private coffee estate developments, coffee certification projects and smallholding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smallholder farmers prioritize staple crops, and allocate land and labor to coffee only once food production objectives have been reached. It also underscores the diversity of the local peasantry, often treated as a homogeneous group in development projects designed to boost farmers' income through coffee production. Based on this analysis, the article evaluates the effects of recent coffee-oriented development policies: state forest concessions for coffee investment, and two coffee certification projects (UTZ-Certified and Fair-Trade/Organic). Because they omit the differentiated farmers' strategies, these certification initiatives fail to improve local populations' livelihoods and accelerate incipient socioeconomic inequalities. Moreover, when applied to big private plantations, they participate in farmers' dispossession from critical forest resources essential to households' food self-sufficienc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