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83篇 |
免费 | 426篇 |
国内免费 | 40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3篇 |
大气科学 | 75篇 |
地球物理 | 479篇 |
地质学 | 361篇 |
海洋学 | 1608篇 |
天文学 | 27篇 |
综合类 | 292篇 |
自然地理 | 166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1篇 |
2024年 | 79篇 |
2023年 | 103篇 |
2022年 | 217篇 |
2021年 | 224篇 |
2020年 | 217篇 |
2019年 | 205篇 |
2018年 | 169篇 |
2017年 | 215篇 |
2016年 | 210篇 |
2015年 | 189篇 |
2014年 | 202篇 |
2013年 | 292篇 |
2012年 | 296篇 |
2011年 | 203篇 |
2010年 | 157篇 |
2009年 | 152篇 |
2008年 | 167篇 |
2007年 | 177篇 |
2006年 | 162篇 |
2005年 | 150篇 |
2004年 | 108篇 |
2003年 | 116篇 |
2002年 | 94篇 |
2001年 | 68篇 |
2000年 | 79篇 |
1999年 | 76篇 |
1998年 | 47篇 |
1997年 | 48篇 |
1996年 | 35篇 |
1995年 | 32篇 |
1994年 | 37篇 |
1993年 | 38篇 |
1992年 | 23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0篇 |
1989年 | 15篇 |
1988年 | 14篇 |
1987年 | 12篇 |
1986年 | 9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13篇 |
1983年 | 6篇 |
1982年 | 14篇 |
1981年 | 10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47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具有其他生态系统不可替代的生态功能。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大量湿地的消失和退化。为保护剩余的湿地,湿地恢复工作目前已经逐步开展。制定合理的湿地恢复目标是湿地恢复工作的关键步骤之一,而了解历史时期沼泽湿地演化过程和原因则是建立合理的湿地恢复目标的重要前提条件。文章通过综述全新世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形成与植被演替过程并分析其驱动力,尝试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沼泽湿地演化的规律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机理。研究发现东北地区沼泽湿地主要在距今8000年以后开始逐渐形成,约有30%的沼泽湿地形成于全新世暖湿期(距今8000~4000年),而大部分沼泽湿地在全新世晚期形成。全新世晚期冷偏干的气候条件更容易促进东北地区沼泽湿地通过水体沼泽化形成,同时这一时期形成的沼泽湿地的植被群落演替过程通常为水木贼群落-苔草群落-灌丛/小叶樟群落。然而目前东北地区针对历史时期湿地环境特征的研究相对薄弱,并不能满足沼泽湿地恢复目标制定的需求。因此,未来需加强对东北地区沼泽湿地古环境的定量研究,并为更好的制定东北地区湿地修复的参考目标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172.
本研究采用形态学和微卫星分子标记对福建闽南地区(厦门、云霄、惠安)及广西北海4个野生波纹巴非蛤群体进行形态学与遗传多样性分析。主成分与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惠安与北海群体的形态最为相近,其次为云霄群体,而厦门群体的趋异度最大。构建了两个主成分PC1和PC2,其中PC1的贡献率为36.134%,PC2的贡献率为21.443%,累计贡献率为57.577%。建立了4群体的判别函数,判别准确率P1为43.3%~93.5%,P2为44.8%~88.0%,综合判别率为66.1%。4个波纹巴非蛤群体的整体遗传多样性较高,群体间遗传分化微弱,属于同1个自由交配组群,NJ系统发育树聚类结果未检测到与地理位置相对应的谱系结构,这可能与人为引种、贸易及增殖放流等活动导致波纹巴非蛤不同群体间频繁基因交流有关。建议今后在波纹巴非蛤的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时,加强本地种质资源的保护。 相似文献
173.
174.
台湾海峡金色小沙丁鱼幼鱼索饵群体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研究了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金色小沙丁鱼当年生幼鱼计数性状和量度性状特征差异,并结合其生物学特性、产卵场、洄游及海区环境特征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的索饵幼鱼仍属于同一地方种群:闽南-台湾浅滩语地方种群。根据其索饵洄游特点,可分为台湾海峡南部和北部两个索饵群体. 相似文献
175.
以长江中下游14个湖泊沉水植物为研究对象,分析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碳(C)、氮(N)、磷(P)的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沉水植物群落C含量平均为386.93±25.80 mg/g,范围为315.98~441.97 mg/g,N和P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26.10±4.84和2.64±0.99 mg/g,范围分别为13.75~40.89和1.01~5.92 mg/g.与物种水平研究相比,群落水平下沉水植物C、N、P化学计量特征变异系数较小,内稳定性更强.群落C含量与P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与N含量不相关,这说明C元素与N和P之间的耦合关系并不一致;N∶P比与P含量之间具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但与N含量不相关,说明沉水植物群落P含量的变异对N∶P比起主导作用.冗余分析表明,环境因子解释了沉水植物群落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30.2%,在P0.01水平下对沉水植物群落化学计量特征具有显著影响的环境因子为底泥总磷、底泥N∶P比、水深和消光系数.变差分解结果表明,底泥和上覆水分别独自解释了化学计量特征总变异的5.21%和10.19%,其交互作用解释了总变异的5.25%.通过该研究结果推测,在恢复湖泊水生植被的实践过程中,相对于底泥,对上覆水光照条件进行控制可能更加迫切. 相似文献
176.
利用气象部门快速更新的BJ-RUC(Beijing-Rapid UpdateCycle)数值预报系统获得的24 h逐时的室外温度预报资料,应用能量平衡原理,建立建筑物热损失方程和供热量方程,从而推导出室外温度和室内温度、供水、回水温度的预报模型。用此模型对2010年3月1—15日期间的供、回水温度进行预报模拟,与北京市海园物业供热单位实况值进行对比分析。检验结果表明,该模型模拟的室内温度与设计要求的室内温度(20℃)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0.25℃,海园物业室内温度监测点数值与20℃之间的均方根误差为1.53℃。模拟的供、回水温度与海园物业监测点供水温度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3.69℃和3.80℃。 相似文献
177.
For the study of the parametric vibration response of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tether under random excitation,a nonlinear random parametric vibration equation of coupled tether and tube of submerged floating tunnel is set up.Subsequently,vibration response of tether in the tether-tube system is analyzed by Monte Carlo method.It may be concluded that when the tube is subjected to zero-mean Gaussian white noise random excitation,the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oot mean square responses of tether reach the peak if the circular frequency of tube doubles that of tether;the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oot mean square responses of tether increase as the random excitation root mean square increases;owing to the damping force of water,the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oot mean square responses of tether decrease rapidly compared with tether in air;increasing the damping of the tether or tube reduces the displacement and velocity root mean square responses of tether;the large-amplitude vibration of tether may be avoided by locating dampers on the tether or tube. 相似文献
178.
掌握城市人口流动动态有利于进行交通预测、应急快速响应,以及合理的城市规划。出租车作为城市主要的交通运输工具之一,可以反映城市中人口的流动。本文以出租车上下客点数据为例,对比在工作日以及休息日的人口流动差异,分析出租车数据的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揭示城市人口流动模式。 相似文献
179.
There is the natural habitat of polyps of the common jellyfish Aurelia aurita in the Taniyama area, Kagoshima Bay. We examined the attachment substrata, density, colony structure and strobilation of
the polyps. The polyps were observed only on the horizontal undersurface of floating piers. They attached specifically to
Mytilus shells, solitary ascidians, calcareous polychaete tubes, muddy amphipod tubes and the gap space that fouling animals peeled
off the substrata. The polyp colonies were distributed in patches.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of the polyps within their
colonies were uniform. Strobilation occurred during late December to March, when water temperatures were 16–17°C, and a large
number of ephyrae were released. An increase in man-made structures such as floating piers in coastal areas may lead to bloomings
of Aurelia aurita medusae.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