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7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8篇
自然地理   77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14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7 毫秒
81.
This article examines the role of early female academics at th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in the production and dissemination of knowledge between 1926 and 1955. A statistical comparison of women's use of academic leave of absence with that of their male colleagues reveals that, across disciplines, women were less integrated into (inter)national knowledge networks and thus less visible in their epistemic communities than men because women focused their academic leaves more on research, rarely attended conferences, traveled overseas less often than men, and went more frequently to destinations within Europe than the United States as the new economic hegemon. Biographical case studies of these early female academics demonstrate the importance, variously, of their upper middle-class background, academic excellence, and familial and nonfamilial patronage in developing their careers, overcoming multiple hurdles, and producing intellectual contributions of equal quality to that of their male peers. Conceptually, this article calls for the inclusion of academic travelers from disciplines other than geography into feminist histories of geographical knowledge and argues that rather than stereotyping gender differences, greater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experiences of female and male academics is needed to understand the mechanisms of gender inequality within the university.  相似文献   
82.
21世纪中国人文地理学研究的国际影响定量分析与挑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从当代人文地理学的跨学科特点出发,以2000年以来美国科学情报机构156个SSCI人文地理学期刊的10万余篇论文为基础数据,通过文献计量法从期刊的分类、发文总量、高引用率、世界一流学术机构和明星学者的分布、热门期刊和关键词等方面深入分析当前中国人文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地位、发展趋势以及面临的问题和挑战。结果显示:①21世纪以来,中国人文地理学在国际学术界的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容争议的事实,中国人文地理学者在国际SSCI期刊的发文总量、高引用率、世界一流机构和明星学者等方面都处于领先地位(世界排名第6)。②当前,中西方人文地理的学科发展存在较大差异,中国人文地理学有着很强的“发展主义”和“实证主义”属性,发文期刊多以规划与发展、遥感、景观等领域为主;而西方人文地理学的社会学偏向非常明显,社会公平、制度和文化嵌入性是西方学者关注的重点领域,在经济地理、文化地理、政治地理等主流期刊中占主导地位。③最后,文章呼吁中国人文地理学应加强在创新研究、社会网络、区域治理、社会正义等方面的理论创新以及与西方理论学派的对话。  相似文献   
83.
自2017年以来,“人才争夺战”如火如荼,城市步入以人才为核心要素的高维竞争阶段。作为人才争夺战的主要目标和人力资本的重要承载者,本文聚焦中国“一流大学”毕业生,基于2018年《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运用Cartogram地图呈现了毕业生的空间流动特征,并梳理政府人才政策文件构建了人才政策评价指标体系,运用有向迁移模型剖析毕业生流动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 就学地存在粘滞性,但区域差异显著,毕业生向一线城市集聚。② 城市吸引力水平分异明显,部分城市通过发布人才政策以补充地方经济、舒适性吸引力的不足。③ 经济维度要素与城市舒适性均能有效吸引毕业生流入,较高房价收入比会引发“挤出效应”。人才政策中,落户政策对毕业生流入起激励作用。  相似文献   
84.
以专利与重要基金项目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软件与Eviews软件,分别对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长三角高校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分布表现出较强的非均衡性,总体呈现“沪宁杭”交通沿线为创新产出高值区,而苏北和浙西南则为低值区;空间集聚特征显著,具体集中在上海市区和省会城市;创新产出受学科性质影响较大,即不同学科的海外回流人才对创新产出的贡献不同,其中工学和理学对创新产出的贡献较高,占总量的70%以上。最后,运用泊松回归模型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定量测度发现,海外回流人才创新产出受到事业平台建设的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城市等级、与上海市区的距离,再次为是否有国际机场、GDP、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教育经费占GDP比重和集聚效应,是否沿海、三甲医院数量和人均GDP对海外回流人才重要基金项目与专利产出影响差异明显,而高校在校学生规模影响作用并不显著。  相似文献   
85.
阐述了高校数字化校园系统建设的重要作用及意义,通过对目前我国高校数字化校园信息系统建设状况的分析,总结出了现阶段我国高校数字校园系统的特点为规模小、功能弱、地区分布不均衡,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数字校园信息系统构建的基本框架雏形及其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86.
教改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关键环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当前我国人力资源市场上大学生就业难的现象切入,通过分析大学生就业市场供求双方的经济关系,说明求职大学生在素质上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较尖锐的矛盾,是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关键环节之一是通过教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87.
大学生市场是旅游的一个重要细分市场,具有很大开发潜力。选取桂林中越大学生作为样本,采用问卷调查,运用频数统计、卡方分布等分析,对其旅游行为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旅游消费背景分析中旅游消费期望和旅游信息获得渠道存在差异。(2)旅游购买决策分析中旅游类型、方式、目的地范围、旅游地停留时间存在差异。(3)旅游购后分析中旅游服务要素关注点存在差异。其存在差异原因在于文化、语言、动机和处境的差异,最后在此基础上提出发展大学生旅游市场的4条建议。  相似文献   
88.
大学生海洋意识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问卷形式对大学生的海洋认识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海洋意识总体较弱,但大多学生关心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污染问题,海洋主权意识强烈。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大学生海洋意识薄弱的根源以及增强大学生海洋意识的必要性。借鉴日本海洋教育经验,提出了让海洋知识教育进入大学课堂,加强各种媒介对全社会宣传海洋知识,并组织丰富多彩的活动普及海洋科学知识等途径为我国培养拥有较高海洋意识水平的大学生。  相似文献   
89.
世界著名的作家查尔斯·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最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之一.《远大前程》是狄更斯后期的一部教育小说,小说揭露和鞭打资产阶级的贪婪虚伪和社会的种种罪恶弊端,展示了狄更斯对19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尖锐批判,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远大前程》中的悲剧人物郝维香小姐是所有狄更斯作品中形象刻画最复杂,心灵表现最丰富的人物之一,书中对她的刻画,更深刻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郝维香小姐因未婚夫的抛弃而活在痛苦中,她是那种一心一意要复仇,但最终导致了巨大痛苦的典型形象.狄更斯塑造了一个被恋人抛弃而痛苦一生的悲剧形象.主要从社会、家庭及郝维香小姐自身的角度.对其悲剧命运产生的原因进行剖析,旨在揭示男权统治下19世纪维多利亚时代女性的地位与悲剧命运.  相似文献   
90.
我国大学GIS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通过分析目前国内一些重点大学GIS课程设置和教学现状,就存在的若干问题给予了探讨,并对GIS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课程规划和应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