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5077篇 |
免费 | 803篇 |
国内免费 | 1542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325篇 |
大气科学 | 612篇 |
地球物理 | 1332篇 |
地质学 | 3256篇 |
海洋学 | 738篇 |
天文学 | 26篇 |
综合类 | 355篇 |
自然地理 | 778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7篇 |
2023年 | 100篇 |
2022年 | 168篇 |
2021年 | 236篇 |
2020年 | 246篇 |
2019年 | 317篇 |
2018年 | 239篇 |
2017年 | 240篇 |
2016年 | 295篇 |
2015年 | 292篇 |
2014年 | 371篇 |
2013年 | 370篇 |
2012年 | 362篇 |
2011年 | 391篇 |
2010年 | 343篇 |
2009年 | 377篇 |
2008年 | 347篇 |
2007年 | 384篇 |
2006年 | 362篇 |
2005年 | 271篇 |
2004年 | 247篇 |
2003年 | 224篇 |
2002年 | 170篇 |
2001年 | 126篇 |
2000年 | 121篇 |
1999年 | 118篇 |
1998年 | 111篇 |
1997年 | 92篇 |
1996年 | 79篇 |
1995年 | 67篇 |
1994年 | 54篇 |
1993年 | 59篇 |
1992年 | 55篇 |
1991年 | 38篇 |
1990年 | 28篇 |
1989年 | 11篇 |
1988年 | 13篇 |
1987年 | 10篇 |
1986年 | 12篇 |
1985年 | 8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2篇 |
1981年 | 3篇 |
1979年 | 2篇 |
1978年 | 3篇 |
1977年 | 2篇 |
1976年 | 4篇 |
1974年 | 2篇 |
1973年 | 3篇 |
197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74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SRTM DEM的地形起伏度对天水市黄土滑坡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天水市辖区30 m分辨率的SRTM DEM数据为基础,首先利用GIS空间分析模块中邻域统计分析法,依次选取2×2、3×3、4×4、…、28×28、29×29、30×30共29个矩形邻域分析窗口,运用均值变点分析法进行最佳计算单元的计算分析。结果表明:12×12的网格大小(12.96×104 m2)为曲线突变的拐点,作为曲线由陡变缓的阈值,确定12×12的网格大小(12.96×104 m2)为研究区地形起伏度计算的最佳单元,生成研究区地形起伏度分级图。进而采用确定性系数法(CF)、证据权法、信息量法和条件概率法对研究区发育的黄土滑坡灾害与地形起伏度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区内地形起伏度影响因子层中地形起伏度60~120 m的分级因子层为黄土滑坡灾害的易发因子层,而其中60~90 m区间的值最大,为黄土滑坡灾害的优势因子区间,对滑坡的响应最敏感。 相似文献
992.
993.
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于2007-2011年对甘肃河西走廊中部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立地条件下植被样方的调查,应用 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和Simpson指数研究了不同立地条件下物种多样性的变化,并采用典范对应分析方法(CCA)研究植物物种分布与土壤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荒漠绿洲过渡带丘间低地的植被盖度和Margalef、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指数值均最大,流动沙丘条件下最小;Hill多样性指数排序结果显示,随着土壤水分条件的变差,物种多样性同样表现出降低的趋势。按多样性从高到低的顺序,其相应的立地条件分别为丘间低地、缓平沙坡、固定沙丘、半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选取的土壤因子对过渡带植被分布的影响程度大小为土壤含水量>pH值>全钾>有机质>速效氮>全氮>速效钾>全磷>土壤盐分>速效磷。土壤含水量和pH是荒漠绿洲过渡带植被分布空间差异的最主要影响因子,前3个轴的环境解释率为98%,证明排序可信。 相似文献
994.
995.
996.
本文计算了福建自1992年至2004年以来的地倾斜EW和NS两分量的固体潮潮汐因子,并进行动态组合,绘制组合动态三种特征量:ΔγEW ΔγNS(表征扩容)、ΔγEW-ΔγNS(表征剪切应变)、ΔγEW/ΔγNS(表征介质各向异性)的时序曲线图,并进行固体潮特征分析,寻找中、强地震发生前远场块体和近场块体地倾斜突变性形变异常与之对应关系。结果表明:在福建沿海,海潮是决定倾斜固体潮特征的主要因素;福建发生5级上的中强地震、台湾发生7级以上强烈地震时,福建地倾斜固体潮潮汐因子及其动态组合特征存在明显的渐进式突变性形变异常现象,异常量和异常持续时间与震级和震中距有较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97.
铀产品中杂质元素的含量测定在核法证学溯源分析或燃料元件厂质量检验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保证测量的准确度主要在于控制流程空白、提高杂质元素的回收率。本文建立了戊基磷酸二戊酯(UTEVA)树脂快速分离铀与杂质元素、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CP-MS)测定杂质元素含量的系统流程。结果表明,UTEVA树脂对铀的吸附能力强,铀样品取样量为16.43 mg时,全流程对铀的去污因子大于3×105,9种杂质元素(锰钼镍铜铬铝钛钒镉)的回收率为95.1%~105.1%,国家标准物质GBW04205中杂质元素的分析结果与参考值在不确定度(k=2)范围内一致。本工作建立的分离流程对铀的去污效果好,特别适用于样品量少的情况下铀中杂质元素的分析,为核法证分析最终的归因溯源或燃料质量检验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998.
Summary The newly developed light sectioning method has been used to investigate some of the causes and costs of overbreak and underbreak. Investigations at the Aquamilpa Hydroelectric Project in Mexico have shown decreased overbreak and increased underbreak as a result of increased rock quality and decreased explosive energy. A new measure of explosive energy, the perimeter powder factor (PPF), has been defined and shown to be useful in the context of tunnel-wall rock damage. Tentative results indicate that explosive energy (PPF) may be a more important factor in producing underbreak, whereas rock quality may be a greater factor in producing overbreak. A site-specific equation is given for predicting overbreak or underbreak as a function of rock quality and explosive energy, with an evaluation of the cost of underbreak and overbreak. 相似文献
999.
通过对克里雅河、毛布拉格孔兑以及西拉木伦河三流域的河流-沙漠过渡带地表沉积物的7种常量氧化物以及15种微量元素进行因子分析,结果显示:三个流域之间或不同河段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因子均可以概括为较稳定的铁锰矿物、较不稳定的长石类和方解石(白云石)类等硅酸盐矿物以及稳定的稀土元素和重矿物等类别;河流间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西向东三个流域沿河地表沉积物的化学元素富集与迁移程度呈递增趋势,化学风化程度增强;流域内因子分析结果表明,自上游至下游,样点化学组成均愈变复杂,不同河段或不同河岸沉积物化学元素空间分布规律与其物源、地貌格局以及水分条件等因素有关;自河床至阶地,不同地貌单元地表沉积物化学元素呈相异的递变规律,这与在距离河道远近不同,物源、动力因素的分配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000.
Large-scale field tests were conducted to study set-up effect in open-ended 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pipe piles jacked into stratified soil. Four open-ended prestressed high-strength concrete pipe piles with 13 and 18 m in embedment depth were fully instrumented with fiber Bragg grating sensors and installed. Several restrike dynamic tests were performed on each test pile, with the time interval from 21.5 to 284 hours after installation. Static loading tests (SLTs) were later performed on each test pile at 408 hours after installation to substantiate the dynamic tests. Changes with time in pile bearing capacity and in the shaft and toe resistances were studied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the pile tests. The development of shaft resistance set-up in different layers was studied in particular. It was found that set-up effect in the shaft resistance is significant and the toe resistance increment was minor. The overall set-up factor of total bearing capacity was found to range from 0.09 to 0.53, and the set-up effect of friction pile is much larger than the end bearing pile. More significant set-up in shaft resistance was observed in fill and alluvium layer. The dimensionless set-up factor A for shaft resistance in marine deposits ranges from 0.5 to 1.43, and it contributes the most to the shaft resistance as the shaft resistance in marine deposits is higher.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