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0篇
测绘学   15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15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3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8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航空摄影技术在地震灾害监测与评估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城市化的进展,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灾难愈加严重,在地震监测预报、抗震救灾、灾后评估与重建等环节需要发挥各种科技手段,为灾害的防控和灾后重建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航空摄影技术作为对地观测技术之一,在地震灾害监测、评估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中重点讨论了目前航空摄影技术系统构成及其在地震灾害监测、评估中的应用,提出航空摄影技术系统应作为国家和地方灾害应急管理体系支撑技术之一,纳入地震等突发性、区域性灾害应急预案管理.  相似文献   
32.
用扩散电场法估算CHTEM-I系统的探测深度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的探测深度是一项关键技术参数,在系统研制设计和资料解释中都有重要作用.当目标层与围岩电性差异不大或目标层引起的异常响应不明显时,常规的估算探测深度方法不再适用,为克服这种缺陷,本文提出了一种系统探测深度的估算方法,该方法通过模拟电场在均匀半空间模型和层状模型中的扩散过程,记录电场最大幅值在地下的瞬时位置,将系统的探测深度定义为观测到的响应值等于给定的噪声水平时,对应时刻的地下介质中感应电场幅度的最大值对应的深度.论文以我国自主研制的直升机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CHTEM-I为例,根据对不同条件下的计算结果的分析,给出了探测深度与模型电导率、飞行高度和噪声水平之间的关系曲线,并总结出一些能够提高系统探测深度的建议.结果表明半空间模型电导率在0.000295~0.0422 S/m范围内,CHTEM-I系统可以在噪声水平与t-0.5成正比条件下达到300 m的探测深度.本文方法的估算结果不受模型层厚薄,或目标层与围岩电性差异小等因素影响,因而具有较高的实用性.文中的结论对时间域航空电磁系统设计有理论指导意义,也可用于其它时间域电磁勘探系统探测深度的估算.  相似文献   
33.
描述地层吸收作用的品质因子Q作为PP波和PS波联合反演中的一个重要物理参数,对地下岩石物性参数及油气预测起着重要的作用。以改进的Kolsky模型波场延拓物理机制为理论基础,结合Zhang和Ulrych提出的计算层旅行时方法,提出了基于改进的Kolsky模型波场延拓公式的纵波Q值、横波Q值估计方法。该方法是通过不同记录道间振幅谱比对数与频率的线性回归估计出一系列的Q值,然后通过筛选、平均处理得到各层位的Q值。模型试验中,估计出的P波、PS波Q值与理论Q值误差均小于2%,这表明了该方法估计Q值的正确性和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将本文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资料中,获得了合理的P波Q值估计结果。  相似文献   
34.
研究了非差与历元差分两种观测模型估计精密卫星钟差的方法,评价了分别利用两类观测模型估钟的特点。通过实际算例分析了两种观测模型估钟的处理速度与精度。计算结果表明:基于非差观测模型估计卫星钟差精度高、观测信息没有损失、可靠性高、可以实现模糊度固定,但由于未知参数多,解算速度较慢,且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收敛才能达到所需精度;而历元差分模型估计卫星钟差待求参数较少,计算效率高,且不存在收敛过程,但估钟精度比非差模型估钟收敛后的精度略低,且得不到钟差初值,需从导航电文中提取或通过其他方式获取,不过由此引起的系统性偏差,在定位时可被模糊度和接收机钟差吸收,不影响最终的定位结果。  相似文献   
35.
地质现象分形统计学研究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摘 要 要发展分形理论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就必须加强对地质现象分形统计学的研究。 文中对地质现象分形统计学的概念、意义、内容、方法和一般步骤作一概略论述。同时‚对 分形概念的拓广、分维求法及意义、幂律问题、分数布朗运动、方位 分维估值法等问题也作 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6.
从W-3风频模型的期望值及其拟合误差出发,分别用矩法和极值法导出关于Weibul参数的两组方程。结合实测风况资料用数值法求解,获得相应的W-3风频参数,通过几个气象台站的实测资料计算、比较,证明这两种方法给出的参数其拟合精度均高于W-2模型给出的结果。  相似文献   
37.
阐述了分数布朗运动与地质统计学的关系及用变差函数求分数布朗运动分维数的方法,提出用改进的方位-分维估值法预测化探数据的区域背景和局部背景,从而圈定出地球化学异常.最后给出了山东平邑铜石金矿田1∶5万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数据的实际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38.
扩展的Helmert型方差分量估计公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实用中某类观测值可能含有多个方差分量的情况,对现有Helmen型方差分量估计公式进行扩展,指出现有公式就是本文所推公式的特例。新公式从另外一个角度推导,理论和计算还表明它们与MINQUE公式和BIQUE公式的等价性,从而为不同方法的互检提供手段。  相似文献   
39.
Fast performance uncertainty estimation via pushover and approximate ID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pproximate methods based on the static pushover are introduced to estimate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uncertainty of structures having non‐deterministic modeling parameters. At their basis lies the use of static pushover analysis to approximate Incremental Dynamic Analysis (IDA) and estimate the demand and capacity epistemic uncertainty. As a testbed we use a nine‐storey steel frame having beam hinges with uncertain moment–rotation relationships. Their properties are fully described by six, randomly distributed, parameters. Using Monte Carlo simulation with Latin hypercube sampling, a characteristic ensemble of structures is created. The Static Pushover to IDA (SPO2IDA) software is used to approximate the IDA capacity curve from the appropriately post‐processed results of the static pushover. The approximate IDAs allow the evaluation of the seismic demand and capacity for the full range of limit‐states, even close to global dynamic instability. Moment‐estimating techniques such as Rosenblueth's point estimating method and the first‐order, second‐moment (FOSM) method are adopted as simple alternatives to obtain performance statistics with only a few simulations. The pushover is shown to be a tool that combined with SPO2IDA and moment‐estimating techniques can supply the uncertainty in the seismic performance of first‐mode‐dominated buildings for the full range of limit‐states, thus replacing semi‐empirical or code‐tabulated values (e.g. FEMA‐350), often adopted in performance‐based earthquake engineering. Copyright © 2009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40.
云南地区破坏性地震的人员灾情预估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云南地区1992~2001年的39次破坏性地震中的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与震级拟合,得到云南地区震级与这三者的关系曲线及表达式。用云南地区某地的人口密度加权系数(震区的人口密度与云南地区人口密度之比)对前二式加以校正,即可预先评估当该地发生某级破坏性地震时的受灾人口和无家可归人数;用云南地区某地的人口密度加权系数和发震时段的人员户外系数,对第三式加以校正,则可以预先评估该地发生某级破坏性地震时的死亡人数。以云南地区2001年的6次5—6级地震为实例,用以上方法估算了这6次地震的受灾人口、无家可归人数和死亡人数,并与地震现场评估的结果作比较,多数结果都比较接近,只有少数相差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