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5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62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0篇
地球物理   22篇
地质学   172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66篇
自然地理   2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4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41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21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王璐玮  汪涛  张晗 《地理研究》2021,40(12):3314-3332
构建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走出去”全球化下中国医药产业的国际竞争力;识别企业战略连接类型,分析“引进来”全球化下生物医药全球生产网络(GPN)与本土创新网络(IIN)间的战略耦合过程;运用超效率SBM模型,测度GPN-IIN战略耦合目标实现的达成效率,并从静、动态视角探究其时空变化的原因。发现:① 中国医药产业通过转口、代加工进入北美市场的难度加大,东盟、金砖国家成为其重要的出口对象,与欧盟加强贸易有助于其形成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协定网络。② 2000—2006年,多数外商直接投资(FDI)企业形成“两头在外”的产业布局,在GPN中处于被俘虏地位,大多内资企业学习能力不足,处于IIN边缘。2007—2013年,部分FDI企业由GPN价值链末端向高端转移,部分内资企业由IIN边缘向核心转移,但转移过程中具有强松脚性。2014—2019年,GPN-IIN战略耦合克服上一阶段嵌入不足、松脚性等问题,两者间的关系通道日益增多和稳固。③ GPN-IIN耦合绩效经历了“大分散、小集聚→简单结构孕育→局部结构构建→级联秩序分异”的演变,在此过程中技术进步对其促进效果最强,规模效率次之,纯技术效率最弱。而限制其提升的主要原因从价值链低端锁定、企业类型晋升不足向企业类型退化冗余、社会关系松弛,再向境外业务拓展乏力、资本-技术脱钩过渡。  相似文献   
62.
GIS软件应用集中实践教学包括GIS软件应用实习、GIS开发实习、网络地理信息系统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设计,旨在培养学生利用Arc GIS软件来进行数据管理、数据处理、制图、空间分析和二次开发的能力,是GIS专业课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目前应用创新型大学该专业学生的主要就业方向。为了使高校培养的人才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的需求,GIS软件应用集中实践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采用了校企合作的模式,通过合作共建实验室、合作共建实习基地、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共建双师指导团队、定期交流等举措对高校GIS专业的GIS软件应用集中实践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63.
战略耦合的研究脉络与问题   总被引:14,自引:9,他引:5  
刘逸 《地理研究》2018,37(7):1421-1434
在回顾经济地理学中较为前沿的战略耦合概念的起源、发展与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战略耦合研究的优点与问题展开评述,认为当前研究在战略耦合模式的探讨中,主要基于经验总结而缺乏对影响变量,特别是空间变量的阐述,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为理解该问题的根源,追溯了全球生产网络和全球价值链两个学派的争论和最新进展。在认可全球价值链理论解释力的同时,认为当前全球生产网络2.0版本的研究框架仍然没有解决模糊性的问题,而且全球生产网络的分析框架主要侧重于主导企业视角来构建战略耦合的发生机制,忽略了后发地区和企业的主动性。因此,借鉴传统经济地理学研究,充分考虑主导企业和后发地区的行为逻辑,提出经济活动的空间粘性和区域的区位优势这两个变量,重构了战略耦合的分析框架,并进行理论阐述。该项理论构建有助于更好地厘清战略耦合的发生机制,帮助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判读发展机遇,确立产业发展与升级战略。  相似文献   
64.
In concert with developments in global trade and energy resource transportation, there has been a marked increase in reliance on overseas shipping. Unimpeded marine transportation has therefore become a key issue which influences national maritime interests including the security of trade and energy resources. A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 thus performs a vital controlling function for global shipping networks. In this study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s are defined and subdivided into sea hubs, channels and areas. We then develop a model to identify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s on a global scale. The results show that, depending on differences in location, function, and type, the concept of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 permits the identification of both spatial and structural differentiation with respect to strategic hubs, corridors, and seas. Now 44 strategic hubs have formed across the globe. These hubs have become the control centers of local shipping network organ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seven strategic corridors containing most shipping routes and transportation capacity connect important sea areas, and permit a high-degree of control over the transport of strategic materials. The strategic seas, the Caribbean, the Mediterranean, Southeast Asia, and the Pacific provide vital import and export pathways, so that the formation of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s is mainly influenced by factors such as physi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business organization, technical progress, geopolitical patterns and geopolitical disputes. Physical geographical conditions provide the potential foundations for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s, whil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cio-economic activities and communications determine the strategic value of these points. Finally, business organization, technical progress, and geopolitical disputes all function to strengthen the strategic mechanisms and the mutagenicity of strategic shipping pivots.  相似文献   
65.
王伟光  侯军利  白雪飞 《地理科学》2016,36(9):1293-1300
在构建国有企业创新发展对地区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模型基础上,设计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与经济增长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协整和VEC模型,对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对经济数量增长和经济质量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东北三省国有企业创新发展与地区经济增长数量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存在着非同步性,而且这种关系特点也与全国地区的实证结果存在显著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66.
石油企业抗震防灾规划信息管理系统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基于石油企业抗震防灾工作对网络与数据库的信息管理系统的需求,对数据库产品进行了简要分析,并根据石油企业抗震防迷规划的需求和信息管理的一般模式,提出了石油企业抗震防灾规划信息计算机管理系统的设想。认为,以Microsoft Access数据库软件为基础,利用VB或VC等可视化前端应用开发工具,是目前比较好的方案,它将使石油企业抗震防灾规划工作在办公自动化方面迈向新的台阶。  相似文献   
67.
21世纪黄河下游防洪减灾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业安  郝守英 《地球科学》1999,24(4):351-354
黄河是受人类活动强烈影响的河流,随着人类活动对流域环境的影响日趋增强,进入黄河下游的水沙条件发生了重大改变,防洪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黄河水资源进一步开发利用,下游牵断流及小水时间逐年延长,黄河将无有效输沙水量,如果来沙不能控制,现行河道的行洪能力和寿命将始终是中国的忧患。小浪底水库2001年投入运用后,对黄河下游又将强烈堆积。21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对黄河下游防洪减灾提出了更高要求,根据多年对黄  相似文献   
68.
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区位优势、经济发展背景方面阐述了开展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矿产资源规划的作用和意义,提出了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矿产资源规划总体思路、发展目标及政策措施,对区内的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利用与保护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9.
通过分析地震应急救援工作中对灾情信息的需求,提出了“地震应急灾情”的概念,设计了基于12322平台的江苏省地震应急灾情速报系统。本文详细介绍了该系统的设计框架、基本功能和应用效果。系统主要包括短信和微信两大模块,短信模块主要面向非地震系统人员,通过手机短信形式向社会灾情速报员发送灾情邀请短信,灾情速报员只需简单回复灾情代码“1”—“4”即可。微信模块主要面向地震系统工作人员,通过微信企业号“苏震12322”自动推送地震信息并完成灾情收集工作。经过近1年的试运行,系统能够在震后迅速完成灾情信息的收发与数据处理工作,并以“天地图”为地理底图实时直观地展示已上报的灾情信息。  相似文献   
70.
本文整合了传统区位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理论有关边境区位的研究,构建了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边境区企业集聚的分析框架,提出了一个包括要素成本、空间联系成本、交易成本、市场拓展、优惠政策等影响因素的集聚机理分析模型,运用该理论框架对美-墨边境区企业集聚进行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