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098篇
  免费   774篇
  国内免费   826篇
测绘学   509篇
大气科学   505篇
地球物理   508篇
地质学   2727篇
海洋学   941篇
天文学   11篇
综合类   812篇
自然地理   4685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87篇
  2022年   311篇
  2021年   325篇
  2020年   313篇
  2019年   337篇
  2018年   260篇
  2017年   304篇
  2016年   321篇
  2015年   323篇
  2014年   412篇
  2013年   543篇
  2012年   510篇
  2011年   450篇
  2010年   384篇
  2009年   429篇
  2008年   427篇
  2007年   475篇
  2006年   498篇
  2005年   452篇
  2004年   443篇
  2003年   395篇
  2002年   392篇
  2001年   399篇
  2000年   423篇
  1999年   342篇
  1998年   264篇
  1997年   226篇
  1996年   148篇
  1995年   101篇
  1994年   89篇
  1993年   69篇
  1992年   50篇
  1991年   49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8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2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81.
分析辽宁省沈阳大连的核心作用,将辽宁省城市分为核心城市组(沈阳、大连)和外围城市组(其他城市);再以人口、GDP和人均GDP为基本指标,利用Theil指数计算组内差异、组间差异和总体差异,利用KZ指数模型计算核心城市与外围城市的分化。结果表明沈阳大连与其他城市的分化总体上加大;分化具有波动性特征,分化在地域空间上也体现为辽中南城市群被以沈阳为核心的辽中城市群和以大连为核心的辽南城市群取而代之,其他地区城市聚集不明显;沈阳大连与辽宁省其他城市的分化是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分化机制主要有地理位置的先导机制、区域发展战略的催化机制和政府规划的引导机制。  相似文献   
982.
基于旅游地主题化RMIP模式的浦市古镇旅游开发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RMP(昂谱)分析理论是吴必虎先生提出的关于旅游产品开发的系统理论。该理论是以旅游产品为中心,进行R性分析(resourse analysis)和M性分析(market analysis),并以此为基础进行P性分析(product analy-sis),最终提出旅游产品为中心的规划框架。随着历史文化名村镇的普遍开发,古镇雷同现象日益严重,如何突出古村镇的个性地域特征,形成主题化特色古村镇,成为限制古村镇旅游发展的瓶颈。主题化RMIP策划模式是RMP(昂谱)分析理论的延续和发展。在旅游产品或旅游项目的开发研究中,主题是定位的关键,资源是产品开发的基础,市场是产品开发的导向,形象是产品开发的灵魂。运用主题化RMIP分析理论的核心理念,能够对浦市古镇开发起到一定的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83.
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的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融危机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新主题,因而文化产业化也开始备受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在一定的理论指导下,通过合理的路径选择和结合相应的分类开发、产业链扩展开发、区域开发等模式可以促进中国文化产业化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984.
生态足迹是定量研究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方法,在介绍生态足迹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对辽宁省2010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比较,结果表明,2010年辽宁省人均生态足迹为2.54968hm^2,而可利用的人均生态承载面积仅0.79477hm^2,人均生态赤字1.75492hm^2。在现有发展和消费水平下,辽宁省发展超出了其生态系统可承受的范围,其发展的生态压力相对较大。为促使辽宁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并为政府部门更好地制定发展战略及其发展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据此,提出减少生态足迹和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985.
Racial/ethnic diversity in the United States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recent decades, with minority groups now accounting for almost one-third of the total population. At the same time, growing diversity has spread into rural and non-metropolitan areas. Research suggests that changing diversity in the ‘New South’ has seen growth of non-Black communities. The question, however, is the degree to which increasing diversity equates with increasing intermixing or, alternatively, whether racial/ethnic clusters retain their prominence.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geographic manifestations of growing racial/ethnic diversity within intra-urban context, using census-tracts as scale of analysis in the metropolitan statistical area (MSA) of Knoxville in Tennessee. The statistics used for analyzing intra-urban variations include Diversity Score, Theil Entropy Index, and Location Quotient. Tract and Block-group data for White, Black, American Indian, Asian, All Others and Hispanic are used for computing these indices.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diversity has increased during 1990-2000, and has dispersed into suburban counties. However, segregation and clustering for certain minority groups has also increased, in particular African-Americans still remain the most segregated and most clustered community confined to specific geographic locations. This research holds significance as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patterns are very much guided by the geographic variability of human and social capital. Applied research can suggest avenues for growth and can help rebuild local communities. This paper will also contribute to literature focusing on methodological challenges in measuring diversity and its geographic manifestations.  相似文献   
986.
中国城市群形成发育的政策影响过程与实施效果评价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方创琳 《地理科学》2012,(3):257-264
中国城市群是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格局中最具活力和潜力的核心地区,城市群的真正形成与发育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开放初期,历经80年代的发育萌芽阶段、90年代快速成长阶段和21世纪前10 a的持续发展阶段,共三大阶段。城市群形成发育带有强烈的政府主导性,主要是国家及地方宏观调控政策和区域发展政策发挥作用的结果,体现在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导向性和重点区域发展政策的倾向性两大方面。具体表现为,"六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作和经济区政策开启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序幕,"七五"计划提出地三级经济区网络政策搭建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初步框架"八五"计划提出地横向联合与城乡统筹政策注入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一体化内容"九五"计划提出地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推动了中国中西部地区城市群的形成发育"十五"计划实施地城镇化战略指明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基本方向"十一五"规划首次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空间形态,奠定了中国城市群建设的空间格局。与此同时,针对处在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和不同发育程度的城市群,国家相继因地制宜地实施了无数项差异化扶持政策,这些政策有力地推动着中国城市群朝着健康稳定的方向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987.
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环境效率是生态效率的重要组成部分。基于环境效率对于指导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意义,以重工业基地辽宁沿海经济带为例作环境效率研究,应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随机前沿分析(SFA)测算辽宁沿海经济带2001~2009年工业环境效率和产出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Tobit模型构建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工业环境效率的关键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1~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工业环境效率有大幅提高,但与理想状况仍有一定差距。其中大连的工业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劳动力推动,对环境成本的依赖正在减小,丹东、营口和葫芦岛3市的工业增长需要牺牲更多的环境成本。重工业化、资本密集化和高新技术化不利于工业环境效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则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环境效率的提高。所有制结构、生产规模、外商投资和环境管理力度等因素因其作用的两面性,对工业环境效率无有效影响。  相似文献   
988.
中国建设用地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关系的空间计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叶浩  张鹏  濮励杰 《地理科学》2012,(2):149-155
利用空间计量模型,对中国大陆地区的30个省、市、自治区2008年的建设用地面积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30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地区建设用地面积、GDP、总人口和城市化率都有显著的空间相关特征,一个区域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仅会驱动自身区域建设用地的扩张,而且会带动邻近区域的建设用地的增长。传统上只从时间维度出发的研究思路,忽视空间维度的相关性和异质性,低估了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建设用地增长的作用,必须在普通面板线性回归模型中描述的基础上引入空间变量进行修正。计量模型检验表明,城市化水平对建设用地总规模的影响不甚显著。说明中国大部分省份的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效率普遍偏低。因此,农村居民点用地的调整与优化已迫在眉睫,从长远看来,提高城市化水平,打破城乡二元化的土地制度,建立统一的土地市场,是缓解土地资源紧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89.
基于分形的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区域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理论,选取长江三角洲1995~2009期间4个年份的县级以上行政单位经济发展数据,计算了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维数。以该地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分形维数的演变特征为载体,探讨了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体系经济规模等级演变规律。结果表明:①虽然当前长三角地区各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中心城市垄断性仍然较强,但其均匀化趋势明显。②经济规模等级的空间梯度特征明显,经济规模等级的均匀性随着距离区域核心城市距离的扩大而降低。③产业空间布局层次化逐步分明,中心城市的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升,区域控制能力不断增强,与以第二产业为主导的中小城市形成有机整体,区域经济竞争力整体得到提升。  相似文献   
990.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的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张树民  钟林生  王灵恩 《地理研究》2012,31(11):2094-2103
基于旅游系统理论分析中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能更全面的识别我国乡村旅游发展的驱动要素及其相互作用机理。在概述旅游系统理论、乡村旅游系统及其驱动因素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乡村旅游的发展模式类型与特点,即需求拉动型模式、供给推动型模式、中介影响型模式、支持作用型模式以及混合驱动型模式,并且选取北京昌平康陵村、山西皇城村、安徽黟县西递村、西藏林芝扎西岗村等典型案例,对乡村旅游系统及驱动机制、利益主体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为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开发、乡村旅游政策制定提供支持与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