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3866篇 |
免费 | 562篇 |
国内免费 | 726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44篇 |
大气科学 | 181篇 |
地球物理 | 502篇 |
地质学 | 1596篇 |
海洋学 | 741篇 |
天文学 | 2篇 |
综合类 | 291篇 |
自然地理 | 1597篇 |
出版年
2024年 | 35篇 |
2023年 | 113篇 |
2022年 | 255篇 |
2021年 | 232篇 |
2020年 | 222篇 |
2019年 | 213篇 |
2018年 | 190篇 |
2017年 | 179篇 |
2016年 | 187篇 |
2015年 | 183篇 |
2014年 | 253篇 |
2013年 | 218篇 |
2012年 | 204篇 |
2011年 | 253篇 |
2010年 | 215篇 |
2009年 | 239篇 |
2008年 | 229篇 |
2007年 | 279篇 |
2006年 | 290篇 |
2005年 | 221篇 |
2004年 | 214篇 |
2003年 | 166篇 |
2002年 | 109篇 |
2001年 | 105篇 |
2000年 | 81篇 |
1999年 | 60篇 |
1998年 | 46篇 |
1997年 | 32篇 |
1996年 | 31篇 |
1995年 | 17篇 |
1994年 | 19篇 |
1993年 | 17篇 |
1992年 | 17篇 |
1991年 | 13篇 |
1990年 | 7篇 |
1989年 | 3篇 |
1988年 | 2篇 |
1987年 | 2篇 |
1985年 | 1篇 |
1982年 | 2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15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31.
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变化及沙漠化响应——以宁夏盐池县为例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宁夏中部生态脆弱区典型县为研究对象,利用1985、1995、2000年三期TM影像提取的土地利用数据,基于GIS空间统计分析功能,结合土地利用指数及分形模型、景观破碎度等景观分异测度指数,探讨近20年来该县土地利用时空分异特征及其沙漠化响应,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变化整体上表现为中低覆盖度草场减少,林地为先破坏而后治理;②1985~2000年沙地扩展区域从北部风沙地貌区转移到中部波状高原区,尤其是扬黄灌渠附近需加强管理和防治;③草场沙化比例最大,中覆盖度草场沙化集中在北部农作活动密集区,其沙化斑块连通性强,低覆盖度草场沙化大部分紧临原沙地,受自然因素干扰更为明显;④中、低覆盖度草场斑块不稳定性程度较高,中覆盖度草场属该区域中对自然条件变化和人为干扰最为敏感的类型,需要加强管理和建立科学的生态恢复重建格局。 相似文献
32.
生态修复区土地利用与覆盖变化是区域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内容,可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措施的调控及效益定量评价提供依据。以辽西大黑山生态修复区2000年、2005年和2010年的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基于Erdas Imagine遥感软件和ArcGIS技术平台,利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和转移矩阵等指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并探讨了其变化的驱动力因素。结果表明:1.10 a间,耕地保持面积最大,其次是林地和草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总面积比例分别减少了28.43%和44.32%,林地、草地、城镇村及工矿交通、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占总面积比例分别增加了83.68%、10.75%、21.07%和162.74%。2.2000—2005年,林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为12.42%,其次为未利用土地和草地;2005—2010年,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的土地利用变化幅度最大,为24.82%,其次是草地、未利用土地和耕地。3.研究区土地利用程度和开发强度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000—2005年土地利用处于发展期,2005—2010年土地利用处于调整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入和转出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4.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和退耕还林等生态建设项目的实施,可以较大程度地改变微地貌、减少地表坡度、提高植被盖度,在短时间使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发生较大变化,是其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主要驱动力因素。 相似文献
33.
34.
南极大陆沿海地带是南极海、陆、冰的交集带,它同时受到来自海洋、大陆冰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因而成为南极生态环境最脆弱的环节。存在于该地带的许多湖泊,因其各自的地理环境和发育过程,以及所受诸多外部因子如气候、降水等的不同影响,不同湖泊中水体的理化因子差异很大,由此造成湖泊中生物种类分布和生态结构的显著不同。本文报道了对南极大陆沿海维斯特福尔德丘陵和拉斯曼丘陵等地湖泊中以浮游生物为主体,各类生物的组成分布和群落结构进行考察研究的结果,并分析讨论了不同类型湖泊的生物多样性、生物营养结构及其与环境的关系,为深入研究全球气候变化对南极区域环境的影响,和制订南极生态环境保护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5.
36.
37.
38.
39.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通过对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输水过程中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动态监测和天然植物生理指标的测试分析, 探讨了塔里木河下游柽柳、芦苇对生态输水的响应. 研究表明, 塔里木河下游河道输水对抬升其附近的地下水位起到了明显效果, 地下水埋深呈逐级抬升过程. 输水河道附近的地下水埋深由输水前的5~8 m抬升到了2~4 m; 植物各项生理指标对地下水位变化反应敏感, 表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 不同植物生长由于对地下水位要求深度不一样, 随地下水位变化而表现出不同的响应, 芦苇的反应敏感区约在150~200 m之间, 而柽柳则多在200~250 m之间. 结合野外样地的实际调查分析推测, 芦苇和柽柳的胁迫地下水位分别为3.5 m和4.0 m. 相似文献
40.
Waterfront retaining walls supporting dry backfill are subjected to hydrostatic pressure on upstream face and earth pressure on the downstream face. Under seismic conditions, if such a wall retains a submerged backfill, additional hydrodynamic pressures are generated. This paper pertains to a study in which the effect of earthquakes along with the hydrodynamic pressure including inertial forces on such a retaining wall is observed. The hydrodynamic pressure is calculated using Westergaard's approach, while the earth pressure is calculated using Mononobe-Okabe's pseudo-static analysis. It is observed that when the horizontal seismic acceleration coefficient is increased from 0 to 0.2, there is a 57% decrease in the factor of safety of the retaining wall in sliding mode. For investigating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arameters, a parametric study is also done. It is observed that if φ is increased from 30° to 35°, there is an increase in the factor of safety in the sliding mode by 20.4%. Similar observations were made for other parameters as well. Comparison of results obtained from the present approach with [Ebeling, R.M., Morrison Jr, E.E., 1992. The seismic design of waterfront retaining structures. US Army Technical Report ITL-92-11. Washington DC] reveal that the factor of safety for static condition (kh=0), calculated by both the approaches, is 1.60 while for an earthquake with kh=0.2, they differ by 22.5% due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wall inertia in the present study.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