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获取类型
收费全文 | 4193篇 |
免费 | 829篇 |
国内免费 | 369篇 |
专业分类
测绘学 | 219篇 |
大气科学 | 238篇 |
地球物理 | 418篇 |
地质学 | 1326篇 |
海洋学 | 679篇 |
天文学 | 337篇 |
综合类 | 291篇 |
自然地理 | 1883篇 |
出版年
2025年 | 2篇 |
2024年 | 102篇 |
2023年 | 142篇 |
2022年 | 281篇 |
2021年 | 249篇 |
2020年 | 212篇 |
2019年 | 200篇 |
2018年 | 176篇 |
2017年 | 173篇 |
2016年 | 182篇 |
2015年 | 158篇 |
2014年 | 234篇 |
2013年 | 233篇 |
2012年 | 215篇 |
2011年 | 224篇 |
2010年 | 177篇 |
2009年 | 233篇 |
2008年 | 203篇 |
2007年 | 272篇 |
2006年 | 268篇 |
2005年 | 248篇 |
2004年 | 228篇 |
2003年 | 176篇 |
2002年 | 149篇 |
2001年 | 133篇 |
2000年 | 109篇 |
1999年 | 79篇 |
1998年 | 70篇 |
1997年 | 40篇 |
1996年 | 43篇 |
1995年 | 20篇 |
1994年 | 25篇 |
1993年 | 21篇 |
1992年 | 26篇 |
1991年 | 18篇 |
1990年 | 18篇 |
1989年 | 14篇 |
1988年 | 6篇 |
1987年 | 5篇 |
1986年 | 10篇 |
1985年 | 5篇 |
1984年 | 5篇 |
1983年 | 1篇 |
1982年 | 3篇 |
1981年 | 2篇 |
1980年 | 1篇 |
排序方式: 共有53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41.
西北五省(区)生态环境综合分区及其建设对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本文以图像遥感解译为主 ,结合野外实际考察 ,并通过抽样验证完成。在对生态环境界定和赋予内涵的基础上 ,根据区划目的、原则和所选取的指标体系 ,从生态环境分类入手 ,经过从上向下续分和由下向上合并的反复磨合过程、专家集成模拟 ,对西北五省(区 )生态环境做了全面的综合分区研究 ,并针对所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提出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的对策 ,为西北五省 (区 )实施西部大开发生态环境监测、治理、建设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2.
党的十八大报告上提出生态文明建设应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社会建设之中,成为"五位一体"。这项发展战略将对我国今后的科学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论文以生态文明建设为基本出发点,根据自然条件及其发展效应概括了八种不同的城镇群发展类型,指出了现阶段因地制宜发展城镇群的必要性;并针对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地质环境问题进行讨论,重点针对普遍存在的水、土资源安全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极端自然灾害问题、大型工程建设与发展的综合环境不良效应问题,环境污染的危害问题进行了探讨。基于以上分析讨论,作者对城镇建设划分为五个级别,并分别探讨了不同层次城镇的功能,强调了城乡一体化以及协调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3.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生态环境研究成果丰富,总结其演变过程利于把握该领域现状与趋势。本文从城市化文献视角对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在研究成果、研究子领域、研究主题、理论和方法等方面进行总结。结果表明,从2005年起中国城市化文献中关于生态环境的研究呈加速增长的态势;资源领域的国土资源和产业子领域,生态领域内经济子领域和环境领域内气候和城市环境子领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土地利用"和"热岛效应"一直是最热的关键词,分别占全部关键词出现频次的0.15%和0.09%,"热岛效应"和"气候变化"则是近期热点;主要理论涉及生态学、数理模型、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等,其中生态足迹理论从2002年起一直占据主流,STIRPAT模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综合理论模型是近期热点理论;依方法来源和主要应用领域将1992-2011年主要方法分为4类,即统计类(65.17%)、系统类(13.11%)、机理类(11.79%)和测评类(9.93%)。灰色系统分析和R/S分析近年来常见的方法。由此得出主要结论:中国城市化研究对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热岛、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等大尺度的生态环境问题更加重视,对城市环境健康等微观尺度生态环境问题关注相对不足;以STIRPAT和多种土地利用变化模型为代表,综合自然和经济理论采用系统建模方法评价和模拟城市化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效应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4.
着重讨论一种基于灰色GM(1,1)模型及国民收入决定函数模型而建立的新组合模型。该模型建模方法简单,组合性强,并且在各模型的拟合精度提高。该模型汲取了灰色GM(1,1)模型模拟国民收入变化趋势的优点和国民收入决定函数模型模拟国民收入波动的优点,使组合模型不但在趋势上符合国民收入的发展,而且也给出了在波动方面的比较一致的模拟。 相似文献
145.
146.
147.
生态地球化学是地学与土壤学、农业、环境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交叉融合产生的新学科,是地球化学领域新的发展方向。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是在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基础上,针对影响流域/区带生态系统安全性的元素异常而开展的一项评价和研究工作。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获得的海量高精度地球化学数据,可为环境质量评价提供背景值、为土地的质量和生态管护提供地球化学依据;调查还发现了一系列影响流域生态安全性的元素异常,针对异常元素分布特征,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将开展异常元素追踪和成因甄别、生态效应评价和生态系统安全性的预警预测等项评价和研究工作。文章论述了区域地球化学调查成果,介绍了区域地球化学评价的思路,阐述了区域生态地球化学评价的主要问题与对策。 相似文献
148.
黑河干流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生态环境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典型年份实际调查资料和以往研究成果, 采用地下水均衡方法, 定量对比分析了黑河拟建水利工程对下游地区地下水资源变化趋势, 并利用Visual Modflow三维地下水非稳定流软件系统模型对下游盆地未来20 a(2008—2028年)地下水位及其生态环境变化趋势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 在拟建工程实施20 a后黑河下游地下水位总体上处于下降趋势, 但下降幅度呈逐年减少状态直至趋于新的动态平衡.金塔-鼎新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黑河沿岸为0.51~0.87 m, 但由于人工农业绿洲补充, 故生态环境不会有大的改变.额济纳盆地地下水位下降幅度最大的地段是古日乃及外围, 分别为1.0 m以上和0.5~1.0 m, 将引起植被的衰亡和种群的更替变化; 大部分地段地下水位下降幅度介于0.0~0.50 m之间, 对现有的生态与环境影响不显著; 桃来三达-额济纳旗以北地下水位呈现上升趋势, 上升幅度为0.10~0.87 m, 东居延海一带上升幅度大于0.87 m, 这一地区植被长势趋于良好, 植被覆盖率会有所增加, 将形成围绕海子的天然绿洲. 相似文献
149.
基于北部湾海域典型海岛高分1号数据,借助于CART决策树方法,获取了广西北部湾两个典型海岛的景观格局数据,并采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计量模型、空间自相关模型及地统计学中的变异函数模型对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空间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团和岛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是七星岛的1.08倍,但其变异系数低于七星岛;七星岛由于其地质背景为泥沙岛,景观格局受到人类活动以及自然环境的强烈干扰,趋向于复杂化和破碎化;而团和岛由于所处的外部环境以及自身的地质特征,景观格局呈现出整体斑块化分布状态;团和岛的景观格局主要受到结构性因素的控制,而七星岛则以随机性因素控制为主,选用变程和Moran’s指数来表征其复杂化和破碎化,来决定其优先开发时序,可对前者进行适当开发,而对后者适当进行生态保护;对受到结构性因素影响的岛屿在进行开发时,时序的识别选用变程和Moran’s指数来表征,若变程和Moran’s指数越小,说明海岛整体的景观分布格局趋向于复杂化和破碎化,反之生态系统较好,可进行优先开发。同时本文构建了北部湾海岛生态系统异质性评估与自然资源管理框架,并提出了海岛管理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50.
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在辽宁省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应用调整的生态足迹方法,对辽宁省1996—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与分析,从纵向比较并分析了辽宁省近年来在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环境压力.结果表明: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超载指数都大于2,有的年份甚至接近于3,这说明辽宁省当前的生物资源的生产和能源的消费的能力远超过其生态承载能力,即生态资源处于高强度利用状态,生态环境有潜在恶化的趋势.辽宁省1996—2003年生态效率稳步上升,从1996年的2 569元·hm-2上升到2003年的4 101元·hm-2,提高了0.6倍,年平均增长率为7.5%.但与其它工业化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说明辽宁省在提高生态效率方面还有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