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6篇
  免费   460篇
  国内免费   368篇
测绘学   166篇
大气科学   211篇
地球物理   375篇
地质学   936篇
海洋学   691篇
天文学   20篇
综合类   245篇
自然地理   167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40篇
  2021年   223篇
  2020年   196篇
  2019年   173篇
  2018年   153篇
  2017年   160篇
  2016年   155篇
  2015年   124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214篇
  2012年   152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52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69篇
  2007年   229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192篇
  2004年   173篇
  2003年   135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29篇
  1996年   31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6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Marine protected areas (MPAs) are a global conservation and management tool to enhance the resilience of linked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with the aim of conserving biodiversity and providing ecosystem services for sustainable use. However, MPAs implemented worldwide include a large variety of zoning and management schemes from single to multiple-zoning and from no-take to multiple-use areas. The current IUCN categorisation of MPAs is based on management objectives which many times have a significant mismatch to regulations causing a strong uncertainty when evaluating global MPAs effectiveness. A novel global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MPAs based on regulations of uses as an alternative or complementing the current IUCN system of categories is presented. Scores for uses weighted by their potential impact on biodiversity were built. Each zone within a MPA was scored and an MPA index integrates the zone scores. This system classifies MPAs as well as each MPA zone individually, is globally applicable and unambiguously discriminates the impacts of uses.  相似文献   
902.
王秀颖  刘和平 《水文》2016,36(3):50-55
用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计算浑河流域2005~2013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并基于各评价指标对浑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情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2005~2013年浑河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现不显著的下降趋势,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现波动变化;流域一直处于水资源生态赤字状态,仅在2010年出现盈余;流域水资源生态足迹指数低于可持续发展足迹指数范围,但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持续下降。总体来看,流域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可持续状态,但2010年后流域水资源利用效率明显提高,并向着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903.
分析研究了兴化湾中部表层海水Cu、Pb、Zn、Cd、Cr、Hg、As的含量发现,表层海水中Cu、Pb、Zn、Cd、Cr、Hg、As含量均符合海水水质一类标准,对表层沉积物中Cu、Pb、Hg、Cr、Cd、As等6种重金属含量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含量均符合海洋沉积物质量一类标准.表层海水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6种重金属与环境的相关性在不同季节中存在差异;而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与环境因子的分析表明,重金属具有相近的来源,有机质对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分布具有重要影响.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兴化湾中部表层沉积物7种重金属主要来源为有机质的降解、沉积环境本身及工业排污的影响,其贡献率分别为59.48%、15.30%、10.98%,3个主成分的贡献率合计达到85.76%.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评价结果表明,Cu、Pb、Zn、Cd、Cr、Hg、As均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904.
青海省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江河源头”、“中华水塔”,同时青海省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矿产资源经济是青海省主要经济来源之一,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矿产经济对GDP的支撑作用仍将难以被其他取代。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其生态系统十分脆弱,而矿产资源的开发势必会对植被、水资源等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已有不少开展过地勘与开发的矿区,草场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碱化板结、地表水系枯水期延长、地下水矿化度上升、牧区畜牧能力下降等问题已经显现。因此制定绿色勘查标准并实施势在必行。本文分析了青海省制定实施绿色勘查的必要性,并就实施绿色勘查的技术方法和相应的操作规范进行了探讨,可对青海省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有益的帮助。  相似文献   
905.
China is home to nearly half of the world’s 50,000 large dams, which provide irrigation, flood protection, and hydroelectricity. Most of these projects involve substantial population displacement, which can disrupt social capital, the webs of interdependence and support that community members maintain with one another through relationships of trust and reciprocity. We use new empirical evidence to examin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dam-induced displacement and social capital in China and interpret our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theory. Our focus is on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on the Upper Mekong River, where four large hydropower dams have been constructed over the past twenty years.Our broad finding is that resettl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diminished social capital, as measured by two key indicators: inter-household exchange of financial resources, and inter-household exchange of agricultural labor. These effects differ across the four dam sites in the study based on local economic conditions and changes in resettlement policy. We find that population resettlement is associated with markedly lower levels of agricultural labor exchange. In an economically under-developed setting, this reduces the depth and breadth of social support that agricultural households rely on to produce crops for subsistence and income. This in turn diminishes social–ecological resilience because social capital is a key factor that helps agricultural or resource-dependent communities manage risk and adapt to changes and stressors.We consider the policy implications of our findings in the context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y efforts to minimize social harm, promote economic vitality, and improve the sustainability of hydropower as a form of renewable energy.  相似文献   
906.
基于GIS和RS的郑州黄河湿地生态健康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基础地理数据和湿地监测数据,以郑州黄河湿地为研究区,选取归一化植被指数、景观多样性指数、景观形状指数、斑块密度指数、聚合度指数、平均弹性度、水体面积等7个评价指标,建立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模型,对其健康状况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郑州黄河湿地生态健康状况中等,湿地格局基本完整并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  相似文献   
907.
对若尔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表覆盖的空间分布格局、变化幅度、主要地类的变化原因以及生态环境状况进行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2014年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主要为草地,占总面积95%以上;过度放牧、鼠虫害、旅游、挖药等多重因素影响,致使保护区地表覆盖类型之间转移较为频繁。目前,保护区人均生态足迹明显小于人均生态承载力,发展处于一种相对可持续的状态。  相似文献   
908.
延龙图地区城市生态用地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与保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明玉  田丰昊  董玉芝 《地理科学》2016,36(12):1870-1876
采用加权指数求和法,从生态服务功能、景观生态空间格局以及生态敏感性3方面建立生态重要性空间识别指标体系,通过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评价指标分级赋值标准和权重,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对“延龙图”(延吉-龙井-图们)地区生态用地的生态重要性进行空间识别,将其划分为3个级别:极重要、重要和一般重要,以反映不同生态用地保护级别和建设管制要求。结果表明,延龙图地区极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25.720%,主要为耕地、林地和水域;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9.500%,主要为林地和耕地;一般重要生态用地占生态用地面积的34.780%,以林地为主。  相似文献   
909.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生态成效评估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基于生态系统结构--服务动态过程趋势分析,针对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预期目标,构建了由生态系统结构,质量,服务及其变化因素构成的生态成效评估指标体系,研究发展野外观测,遥感监测和生态过程定量模拟一体化的监测评估技术体系,评估了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的生态成效.结果表明:工程实施8年以来,三江源区宏观生态状况趋好但尚未达到1970s比较好的生态状况,草地持续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但难以达到预期"草地植被盖度提高平均20%~40%"的目标,水体与湿地生态系统整体有所恢复,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和流域水供给能力提高,区域水源涵养量达到了增加13.20亿m3目标;重点工程区内生态恢复程度好于非工程区,除了气候影响以外,工程的实施对促进植被恢复具有明显而积极的作用;然而,草地退化局面没有获得根本性扭转,工程实施尚未遏制土壤水蚀增加趋势,一期工程局部性和初步性特点突显出三江源区生态保护任务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相似文献   
910.
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张引  杨庆媛  闵婕 《地理学报》2016,71(5):817-828
本文以重庆市为研究对象,采用耦合分析法,通过分析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主要指标,构建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协调模型,计算2000-2012年重庆市及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度,评价重庆市新型城镇化质量和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阶段及水平,分析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的耦合分类,为探索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道路提供数据参考。结果显示:2000-2012年,① 重庆全市耦合度处于在0.967~1.000之间,显示出重庆市的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的耦合阶段处在高水平耦合时期;② 重庆市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耦合度分布基本符合“一圈两翼”的空间分异规律,耦合度范围在0.884~1.000之间,也处于生态环境与城镇化质量高耦合时期;③ 但重庆市各区县新型城镇化质量与生态环境承载力存在明显区域差异,尤其是生态环境承载力指数的空间差异比较明显,根据耦合状况可以大致分为4种区县耦合类型。表明重庆市快速城镇化的后果导致都市区生态压力增大,生态承载力空间差异显著的现实将导致原有城镇化发展方式面临不可维系局面,亟需调整城镇化发展方式;发展新型城镇化应通过优化资源利用方式,调整产业空间布局和升级产业达到疏导人口分布和提升城镇化发展质量的目的,最终缓解生态环境因城镇化快速发展带来的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