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894篇
  免费   3732篇
  国内免费   1839篇
测绘学   324篇
大气科学   521篇
地球物理   12698篇
地质学   5325篇
海洋学   628篇
天文学   828篇
综合类   1215篇
自然地理   926篇
  2024年   110篇
  2023年   292篇
  2022年   526篇
  2021年   688篇
  2020年   615篇
  2019年   683篇
  2018年   636篇
  2017年   633篇
  2016年   523篇
  2015年   738篇
  2014年   893篇
  2013年   879篇
  2012年   919篇
  2011年   965篇
  2010年   856篇
  2009年   1182篇
  2008年   926篇
  2007年   1049篇
  2006年   1022篇
  2005年   929篇
  2004年   885篇
  2003年   817篇
  2002年   645篇
  2001年   593篇
  2000年   615篇
  1999年   539篇
  1998年   560篇
  1997年   477篇
  1996年   455篇
  1995年   389篇
  1994年   357篇
  1993年   282篇
  1992年   243篇
  1991年   137篇
  1990年   115篇
  1989年   91篇
  1988年   75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10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0年   4篇
  1979年   16篇
  1978年   3篇
  1977年   4篇
  1954年   1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51.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的强震远场前兆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华清4#泉水溶气体百分含量合计(QB)的取值范围为100±5.按4舍5入法取整数值,将其分为11个区段.以年为单位,统计QB落在每个区段内的频次.频率分布直方图显示,在QB取值区间内,分区段频率呈近似正态分布.将落入QB频率最高的区段称为轴,将轴在不同区段上位置的变化称为轴漂.研究表明,QB在不同区段上轴的漂移,反映了区域应力场的不同状态.轴落入99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增强,与远场M≥7.0地震及伴生中强地震、鄂尔多斯块体周边后继中强地震有很好的相关性;轴落入98区段上,反映的是区域应力场的相对稳定;轴落入97区段上,反映的是巨大地震后,区域应力场的调整及中强地震活动格局的变化.文中还阐述了99区段轴值与地震对应关系的几个特征.  相似文献   
252.
介绍了辽宁地震应急指挥系统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从辽宁地震应急工作需求出发,以地震应急基础数据资料和网络、软件编程、数据库等技术为基础,建立了一套软硬件相结合的地震应急数据服务系统,使应急指挥信息交流更直观、更快捷,提高了应急指挥的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253.
破坏性地震发生后,山区易发生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精细化人口空间分布数据能够有效提升灾情评判精度,为应急救援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本文以陕西省麟游县为例,利用"天地图"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大比例尺居民地数据,结合人口、行政区划等数据,利用GIS(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制作100 m×100 m格网人口分布数据。通过与陕西省地震局现有人口空间数据进行对比,发现百米格网人口分布数据可明显提升山区次生灾害影响人口计算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254.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烃源岩热史及成熟史研究对乐东凹陷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选区具有指导意义.在盆地地史和热史恢复的基础上,利用EASY%Ro模型模拟重建了琼东南盆地乐东凹陷崖城组烃源岩的成熟史.研究结果表明,琼东南盆地具有较高的古、今地温梯度,且古地温梯度多高于现今地温梯度,有利于烃源岩的成熟与天然气的生成.始新世—早渐新世...  相似文献   
255.
对陆地泥火山流体来源及其向地表渗漏过程中的改造作用开展研究,有利于加深理解泥火山释放甲烷的碳排放过程。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独山子泥火山柱状沉积物和地表沉积物的矿物和元素组成,以及沉积物孔隙水离子组成等的分析结果显示,泥火山沉积物孔隙水Na+和Cl–间具有很好的正相关性,具有比海水高的Na+/Cl–和Li+/Cl–值、低的K+/Cl–和Mg2+/Cl–。泥火山沉积物与围岩相比,富集伊利石、绿泥石和方解石,缺少蒙脱石,富集Ca、亏损Si,这些变化主要与黏土矿物的脱水转变有关。表明泥火山流体主要来源于深部低盐度沉积物孔隙水,但经历了地表的蒸发作用,并混合了大气降水。  相似文献   
256.
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已经成为各大城市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而平台建设的核心又在于交通地理信息(GIS-T)数据库。根据GIS-T数据库在整个信息平台中所起到的作用,详细讨论了在支持数据可视化、各类数据的组织与管理以及数据存储模型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和实现方法,对整个交通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具有指导意义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57.
汶川Ms8.0地震前InSAR垂直形变场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D-InSAR技术,选用汶川地震前日本ALOS/PALSAR数据,提取了汶川地震前4个条带的形变场,形变场覆盖了映秀镇、茂县、北川县、平武和青川县.结果显示,汶川地震前形变场沿断层呈“凸”状对称形变分布特征,沿发震断层附近出现隆起形变,而远离发震断层两盘均出现下沉,且随着远离断层距离的增加,沉降幅度逐步增加.在断层两侧附近的平武、北川、安县、江油一带出现了大面积形变隆起,幅度为5~10 cm,且断层西侧抬升范围大于东侧.在映秀镇和汶川地震震中附近,沿断层两侧呈现出小范围斑块状隆起,范围在10~15 cm.该隆起区域与汶川震中位置和破裂最强烈段落基本一致.在远离断层的两盘区域出现沉降,绵阳至成都一带沉降范围在0~ -10 cm之间,松潘至文县一带沉降范围在-5~ -10 cm之间.研究表明对于处于闭锁阶段的逆冲断层,震前的垂直变形可能是其主要变形特征.虽然获得的震前形变变化可能存在5 cm的DEM和对流层大气延迟造成的误差,但这种震前垂直形变场变化趋势仍然存在,可能为地震监测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58.
2008年5月12日汶川(31.0°N,103.4°E)MS8.0大地震发生在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区域网GPS观测站相当密集的地区.1000个站的GPS 非连续观测区域网分别在1999,2001,2004年和2007年作了4次观测.震前区域网GPS观测站得到的水平位移表明,汶川大地震主要力源是印度板块向北对中国大陆的挤压,但同时也受到东部与南部板块的挤压.与其它地区相比,震前震中附近水平位移最显著的特点是,汶川地震发生在南北地震带上位移分叉部位,即震中北部明显向东北位移,震中南部明显向东南位移,而震中附近的水平位移则明显小于其北面和南面的水平位移.简要讨论了应变计算结果的精度.为获取地震前的异常信息,分别采用趋势曲面拟合和统计方法研究了汶川地震前(1999—2007年)区域网的应变积累,寻找震中的大致区域.除了2001年昆仑山口西大地震震中及其周围地区外,1999—2007年震前区域网的应变积累的趋势曲面拟合表明,汶川地震发生在中国大陆第一剪应变积累大、范围最广的区域的东侧,且在此区域内积累较大的面压缩区的东北边缘.应变分量的统计分析表明,震前其分布在此区域及其附近同样有明显的异常,剪应变和面膨胀积累均增强.   相似文献   
259.
A long series of polar patches was observed by ionosondes and an all-sky imager during a disturbed period (Kp = 7- and IMF Bz <0). The ionosondes measured electron densities of up to 9 × 1011 m−3 in the patch center, an increase above the density minimum between patches by a factor of ≈4.5. Bands of F-region irregularities generated at the equatorward edge of the patches were tracked by HF radars. The backscatter bands were swept northward and eastward across the polar cap in a fan-like formation as the afternoon convection cell expanded due to the IMF By > 0. Near the north magnetic pole, an all-sky imager observed the 630-nm emission patches of a distinctly band-like shape drifting northeastward to eastward. The 630-nm emission patches were associated with the density patches and backscatter bands. The patches originated in, or near, the cusp footprint where they were formed by convection bursts (flow channel events, FCEs) structuring the solar EUV-produced photoionization and the particle-produced auroral/cusp ionization by segmenting it into elongated patches. Just equatorward of the cusp footprint Pc5 field line resonances (FLRs) were observed by magnetometers, riometers and VHF/HF radars. The AC electric field associated with the FLRs resulted in a poleward-progressing zonal flow pattern and backscatter bands. The VHF radar Doppler spectra indicated the presence of steep electron density gradients which, through the gradient drift instability, can lead to the generation of the ionospheric irregularities found in patches. The FLRs and FCEs were associated with poleward-progressing DPY currents (Hall currents modulated by the IMF By) and riometer absorption enhancements.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VHF backscatter and associated riometer absorptions closely resembled those of poleward moving auroral forms (PMAFs). In the solar wind, IMP 8 observed large amplitude Alfvén waves that were correlated with Pc5 pulsations observed by the ground magnetometers, riometers and radars.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FLRs and FCEs that produced patches were driven by solar wind Alfvén waves coupling to the dayside magnetosphere. During a period of southward IMF the dawn-dusk electric field associated with the Alfvén waves modulated the subsolar magnetic reconnection into pulses that resulted in convection flow bursts mapping to the ionospheric footprint of the cusp.  相似文献   
260.
1999年全世界地震灾害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9年全球地震活动为中等水平 ,但地震灾情较重。重大地震灾害分别发生在土耳其、中国台湾省和哥伦比亚。地震死亡人数总计 2 3 3 11人 ,伤 64 2 91人 ,经济损失约 3 0 0亿美元。台湾 7.6级地震是中国自唐山地震以来最严重的震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