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88篇
  免费   1717篇
  国内免费   2927篇
测绘学   780篇
大气科学   537篇
地球物理   3726篇
地质学   5068篇
海洋学   1364篇
天文学   34篇
综合类   671篇
自然地理   1052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8篇
  2022年   268篇
  2021年   310篇
  2020年   411篇
  2019年   485篇
  2018年   411篇
  2017年   402篇
  2016年   479篇
  2015年   511篇
  2014年   557篇
  2013年   599篇
  2012年   593篇
  2011年   667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665篇
  2008年   576篇
  2007年   620篇
  2006年   648篇
  2005年   546篇
  2004年   560篇
  2003年   451篇
  2002年   360篇
  2001年   296篇
  2000年   308篇
  1999年   292篇
  1998年   250篇
  1997年   221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61篇
  1994年   139篇
  1993年   125篇
  1992年   112篇
  1991年   64篇
  1990年   58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9篇
  1977年   14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731.
岩石受力状态对弹性波传播速度影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岩石所受的三向应力状态对其弹性波传播性质有一定的影响,此认识为所做的以泥质砂岩、泥岩和硅质胶结的坚硬砂岩为试样的实验所证实。为保证岩石中存在微隙,对部分试样还作了高温预热处理。实验结果表明,泥质砂岩和泥岩的V_p/V_s值几乎保持不变,但坚硬砂岩的V_p/V_s值曲线却在应力达破坏荷载的90%左右时出现下凹现象,经热处理的硬砂岩的这一下凹现象则更突出。  相似文献   
732.
艾南山  陈洪凯 《地理科学》1996,16(4):298-304
根据沙依德格尔的对抗性原理,研究了新构造应力场对公路水毁的影响问题,发现在高应力区,如果公路走向平行于新构造应力场的剪切面或垂直于这个应力场的主压应力方向,公路的稳定性即将变坏。  相似文献   
733.
本文测定了天津地区1985—1990.9年间M_L=3.0以下小震的震源参数,共125次。结果表明:地震应力降△σ一般都不高,多数低于1.3Mpa;区域剪切应力和地震应力降均有明显的增高趋势。1989年末开始下降。由P波测定的介质Q值蓟县平均为350,宝坻、宁河、静海为250,天津西稍高。小震平均震源机制主压应力轴由北西9°,向西偏转26°。这些变化,不仅反应本地区应力调整过程,而且是华北区域应力变化过程的局部显示。  相似文献   
734.
由环境应力值寻找地震危险区的尝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作者根据位错理论,采用二维矩形破裂模式,在导出了平均震源速度谱的基础上,导出了用地震波计算环境剪应力τ_0的公式。计算了1987—1991年中国和邻区大约1000多次4级以上中强地震的环境剪应力值τ_0,并把τ_0≥10MPa的地震看作是高剪应力值地震。自1987—1991年5年内,我国及邻区共发生M_s≥6.0的强震45次,和160余次高剪应力中强地震(M=4.0-5.0,τ_0≥10MPa),大约有1/4的强震和1/3的高应力值地震发生在台湾地区。说明台湾地区是一个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新疆的喀什—乌恰—乌什地区也是高地震活动区和高应力值地区。我们对发生在其地区的强震,向前追溯了环境应力值τ_0的变化。发现有11个强震事件(约占全部事件80%)在震前1—5年内,在以强震为圆心,半径为200km范围内(个别略远),均有1—2个或多个高应力值地震出现。说明当高应力值地震发生时,该地区环境应力在增高,它可以作为将要发生强震的前兆。据此,推测了今后3年内大陆强震发生的可能地区是:①中印缅三国边境地区;②西藏波密地区;③青海北部到宁夏北部地区;④新疆伊宁地区;⑤纵贯新青藏90°E±2°线地带;⑥晋北忻州地区;⑦苏北及黄海地区;⑧山东长岛地区。  相似文献   
735.
本文简要介绍研究现代地壳应力场的途径,包括测震学、地应力测量、构造地质学、岩石有限应变测量和平衡剖面等方法。在内容方面强调历史分析。模拟实验的目的在于确定应力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区域分布,以达到绘制一系列的应力图件。最后提出检验模拟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三条判据。  相似文献   
736.
袁万明  白宜真 《地质论评》1992,38(5):389-397
北京大庄科花岗杂岩普遍含有微粒—细粒暗色包体,其中石英闪长岩和石英二长岩含包体较多,二长花岗岩含少量包体,淡色花岗岩和闪长岩含包体甚少。在含包体较多的岩体内,包体在岩体中部的分布量较多。计算结果表明,包体越小沉浮半径愈大、参数F值愈小的岩体,含包体愈多;岩体内岩浆上升速度大、包体下沉速度小以及F值小的部位,包体滞留量大。各岩体包体分布的多少,是由包体在寄主岩浆内的扩散系数、混合程度、岩浆携带力和基性岩浆混入量等因素综合决定的。  相似文献   
737.
Many observations and studies indicate that pore fluid pressure in the crustal rock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deformation, faulting, and earthquake processes. Conventional models of pore pressure effects often assume isotropic porous rocks and yield the nondeviatoric pressure effects which seem insufficient to explain diverse phenomena related to pore pressure variation, such as fluid-extraction induced seismicity and crustal weak faults. We derive the anisotropic effective stress law especially for transversely-isotropic and orthotropic rocks, and propose that the deviatoric effects of pore fluid pressure in anisotropic rocks not only affect rock effective strength but also cause variation of shear stresses. Such shear stress variations induced by either pore pressure buildup or pore pressure decline may lead to faulting instability and trigger earthquakes, and provide mechanisms for the failure of crustal weak faults with low level of shear stresses. We believe that the deviatoric effects of pore fluid pressure in anisotropic rocks are of wide application in studies of earthquake precursors and aftershocks, oil and ga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enhanced oil recovery, and hydraulic fracturing.  相似文献   
738.
钻孔应变,应力测量区域特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淑平 《地震研究》1992,15(3):283-290
我国钻孔应变、应力测量依不同时段区域变化形态有明显差异;短期(一月内)、中期(一年内)区域变化特征不显著。正常形态显示平稳、应变测量显示固体潮形态、应力测量显示年变形态。震前异常多呈现突升、突降式的应变阶跃、固体潮畸变、年变形态改变。长期(10年内)与其构造部位、地震活动性及区域构造运动,矢量速率有一定的相关性,因而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变化特征。识别不同区域的曲线变化特征,对判定震兆信息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从而提高了应变、应力测量资料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39.
论构造成矿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本文在简述构造成矿学概念的演进之后.着重论述了构造成矿的对称性、等距性、递变性和侧向迁聚性等规律,对构造成矿的动力机制进行了初步分析.作者指出.构造动力成矿作用,是构造应力场、构造地球牾场和构造地球化学场的综合作用;构造成矿过程,是构造运动和成矿物质运动的全过程:是一种不断存在物质交换和能量交换的开放体系中的不可逆过程.构造动力作用能促使成矿元素活化.驱动含矿溶液运移.改变成矿的物理化学条件,导致成矿物质聚集.构造成矿动力学机制的研究.是构造成矿学的关键问題.随着构造成矿学研究的深入发展.逐渐形成了构造成矿学的基础理沦系统.  相似文献   
740.
This paper deals with the techniques for solving ordinary differential equations with essential nonlinearity arising from the representation of frictional force by the sign function of the relative velocity. This problem is connected with dynamic behavior studies of base-isolated structures with dry friction devices.Mathematical evidence is presented concerning the inaccuracies of the solution which are connected with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frictional force by the sign function. An approximation of this sign model i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appropriate linearization of a small part of the frictional force function. A numerical algorithm for the dynamic analysis of base-isolated structures with dry friction is proposed. Numerical tests are carried out for establishing the exactness of the proposed techniques. The obtained results prove the accuracy of the techniqu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