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85篇
  免费   132篇
  国内免费   163篇
测绘学   29篇
大气科学   159篇
地球物理   142篇
地质学   400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29篇
自然地理   20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7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4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6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42篇
  2007年   61篇
  2006年   49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0篇
  2003年   40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7篇
  1999年   32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1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81.
The Jilongshan skarn Cu–Au deposit is located at the Jiurui ore cluster region in the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valley metallogenic belt. The region is characterized by NW‐, NNW‐ and EW‐trending faults and the mineralization occurs at the contact of lower Triassic carbonate rocks and Jurassic granodiorite porphyry intrusions. The intrusives are characterized by SiO2, K2O, and Na2O concentrations ranging from 61.66 to 67.8 wt.%, 3.29 to 5.65 wt.%, and 2.83 to 3.9 wt.%, respectively. Their A/CNK (A/CNK = n(Al2O3)/[n(CaO) + n(Na2O) + n(K2O)]) ratio, δEu, and δCe vary from 0.77 to 1.17, 0.86 to 1, and 0.88 to 0.96, respectively. The rocks show enrichment in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 ((La/Yb)N = 7.61–12.94) and large ion lithophile elements (LILE), and depletion in high field strength elements (HFSE), such as Zr, Ti. They also display a peraluminous, high‐K calc‐alkaline signature typical of intrusives associated with skarn and porphyry Cu–Au–Mo polymetallic deposits. Laser ablation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spectrometry (LA‐ICP‐MS) zircon U–Pb age indicates that the granodiorite porphyry formed at 151.75 ± 0.70 Ma. A few inherited zircons with older ages (677 ± 10 Ma, 848 ± 11 Ma, 2645 ± 38 Ma, and 3411 ± 36 Ma) suggest the existence of an Archaean basement beneath the Middle–Lower Yangtze River region. The temperature of crystallization of the porphyry estimated from zircon thermometer ranges from 744.3 °C to 751.5 °C, and 634.04 °C to 823.8 °C. Molybdenite Re–Os dating shows that the Jilongshan deposit formed at 150.79 ± 0.82 Ma. The metallogeny and magmatism are correlated to mantle–crust intera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subduction of the Pacific Plate from the east. Copyright © 201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82.
咸阳渭河高漫滩沉积洪水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咸阳高漫滩XY剖面中116个样品的粒度分析,结合历史文献记载的年代资料得出,渭河约120年来形成的高漫滩洪水沉积分层明显,对洪水的变化反映清楚,分辨率高,能够作为很好地指示洪水变化的指标。XY剖面最上层为2003年大洪水沉积,最上层之下的其它15层为古代洪水发生时期形成的沉积层,整个剖面记录了16次规模较大的洪水。XY剖面随深度变化具有明显的粗细变化节律,其中第1、3、5、7、9、11、13、15层粒度组成较第2、4、6、8、10、12、14、16层细。在充分考虑了因洪水沉积逐步叠加引起的地形增高对粒度成分的影响之后,可以确定这16个阶段洪水深度和规模由大到小的变化顺序为:第12阶段>第15阶段>第6阶段>第9阶段>第16阶段>第1阶段>第5阶段>第14阶段>第7阶段>第11阶段>第3阶段>第13阶段>第8阶段>第10阶段>第4阶段>第2阶段。其中第12、15、6、9、16、1阶段的洪水规模较第5、14、7、11、3、13、8、10、4、2阶段洪水规模更大。根据2003年河漫滩上的洪水沉积层粒度成分和洪水深度为2.2 m左右确定,所研究的剖面中第6、9、12、15、16、1层形成时的河漫滩上的洪水深度大于2.2 m,第5、14、7、11、3、13、8、10、4、2层形成时的洪水深度小于2.2 m。通过与现代大洪水发生时期年降水量的对比可知,这些大洪水发生的主要是渭河流域一些地区当年降水量显著增加造成的。在这16个洪水阶段之间没有洪水发生的阶段是降水量正常或偏少的阶段。  相似文献   
83.
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涵洞土压力分布规律较为复杂,不同沟谷地形下涵周土压力分布规律与上埋式涵洞差异显著。为探明沟谷地形对高填方拱涵涵周土压力的影响,采用离心模型试验与数值模拟方法,建立了地形-涵洞-填土的相互作用模型,分析了不同沟谷宽度B、沟谷坡度α下的拱涵涵周土压力及涵顶土压集中系数Ks的分布规律,并与最新涵洞设计规范进行了对比,阐述了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拱涵土压力形成机制。研究表明:(1)沟谷宽度B对涵顶土压力集中系数Ks影响显著,沟谷宽度B为4D~6D,D为拱涵的净跨径,涵顶土压力集中系数Ks增幅较大;(2)沟谷宽度B小于4D时,可发挥沟谷地形对涵洞的减载作用;(3)沟谷坡度α在45°~60°时,涵顶土压力及其Ks变化最显著;(4)填土高度为20m,α>70°时,Ks≤1。填土高度为40m,α>50°时,Ks≤1;(5)我国最新涵洞设计规范推荐的Ks与离心模型试验、数值模拟规律存在一定差异,当α=45°时,沟谷宽度B较小时,规范的涵顶土压力集中系数Ks较为保守;(6)沟谷地形下高填方拱涵Ks与拱顶压密区、等压面的形成有关。拱顶压密区可引起拱涵涵顶土压力集中,并引起压密区周边土体...  相似文献   
84.
采用短基线集时序干涉测量(small baseline subset InSAR,SBAS-InSAR)技术,利用多时相合成孔径雷达数据,对川西高山峡谷区开展地表多时相、长时序形变监测与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研究。介绍了时序InSAR方法原理,梳理了数据处理流程,分析了小金川河流域雷达可视性,利用2018-11—2019-12共26期的Sentinel-1A历史存档数据开展了流域内地表形变监测,结果表明: 流域内雷达视线方向的年平均形变速率为-51.12~75.28 mm/a; 依据形变异常分布规律,共判译出4处形变异常区与11处潜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其中6处隐患点为已知地质灾害点,其余5处隐患点尚不为人知。以隐患点P1(阿娘寨滑坡)为典型案例,开展了长时序监测分析与验证,评估利用InSAR技术开展地质灾害隐患早期识别的可靠性,证明了SBAS-InSAR技术在地质灾害早期识别中的优势及有效性,其技术成果在川西高山峡谷区具有大范围推广应用的潜力。  相似文献   
85.
林春明  张霞  黄舒雅 《地质论评》2022,68(1):2022010006-2022010006
下切河谷的研究不仅可以正确划分地层、确立年代地层格架、判定沉积环境演变、探讨海平面变化规律,对碳氢化合物勘探开发、地质工程等重大国民经济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介绍了下切河谷体系概念、特征、划分类型、研究历程和科学意义,着重论述了晚第四纪下切河谷的形成演化、层序地层格架和控制因素。晚第四纪下切河谷体系主要是海平面下降、河流向盆地扩展并侵蚀下伏地层的下切河流体系,在海平面上升时期被充填的长条状负向地形,以区域性的地层不整合面为底界。浪控型与潮控型下切河谷体系模式有许多不同之处:① 前者存在河口砂坝、中央盆地、湾顶三角洲,后者则没有这些沉积单元;② 前者浅海沉积较薄,后者较厚;③ 前者代表了贫砂的小河河口湾,由于泥砂量少,河口湾在最大海侵线附近,后者河流作用较强,泥砂量相对大,现代河口湾不断向海扩展,较下切河谷范围要大的多;④ 前者涉及溯源堆积在下切河谷充填中的作用,但对其强度估计不足。下切河谷体系的形成演化的影响因素众多,海平面变化、沉积物供应、沉积过程、下切河谷形态和气候变化等是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86.
安徽沿江坳陷是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近10年来安徽新发现的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金属矿床几乎全都在该区。侵入岩体周边不同性质的围岩往往对矿床的类型具有控制作用;区域性深大断裂控制了成矿母岩的形成和分布,而具体的矿床构造(褶皱、断裂、接触带)控制着成矿有利空间(低压带)的分布;燕山中晚期中性-中酸性混熔型钙碱性岩浆岩不仅控制金属矿床的产出部位,还提供了成矿物质、热能,并产生成矿热液;矿床均围绕岩体分布,具有矿种和矿物组合等方面的水平-垂向分带;成矿时代为130~155 Ma,金属矿床分为玢岩型铁矿、夕卡岩型铁矿、斑岩型铜矿、夕卡岩型铜矿、层控型铁铜矿等5种矿床类型,各类型之间存在过渡、共生、叠加关系,构成中性-中酸性岩浆成矿系列。建议在今后的找矿工作中,要选好靶区、就矿找矿,加强中性-中酸性岩浆岩和控矿构造的研究,并注意技术方法的有效性与多解性。  相似文献   
87.
江苏东南部启东地区开展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已经完成野外工作验收,通过整理分析新获取的地质资料,发现工作区内"下切河谷"地区地表下46~59 m处普遍存在棕黄色、灰绿色、灰黑色"硬黏土层",厚度2~10 m不等;局部地区钻孔岩心剖面在本层顶部表现为明显的古土壤层,见根痕构造、钙质结核等暴露成土特征,其下部可见灰黑色富有机质、植物碎屑的粉砂质黏土层。古土壤层的发现证明了本区在末次盛冰期并不完全为下切河谷地区,更新了前人对测区晚更新世末期沉积地层的认识;而厚度0.5~2 m不等的富有机质、植物碎屑的粉砂质黏土层为本区浅层天然气提供了气源。  相似文献   
88.
Population growth worldwide leads to an increasing pressure on the land. Recent studies reported that many areas covered by badlands are decreasing because parts of badlands are being levelled and converted into arable land. It is important to monitor these changes for environmental plan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a remote-sensing-based detection method which allows mapping of badland dynamics based on seasonal vegetation changes in the lower Chambal valley, India.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 was applied on three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images, from 3 different seasons; January (winter), April (summer) and October (post-monsoon). Different band selection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get the best classification. Validation was done by ground referencing and a GeoEye-1 satellite image. The image from January performed best with overall accuracy of 87% and 0.69 of kappa. This method opens the possibilities of using semi-automatic classification for the Chambal badlands which is so far mapped with manual interpretations only.  相似文献   
89.
山脊线和山谷线是进行地形学形态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本文介绍了基于DEM数据提取山谷线和山脊线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并重点介绍了基于规则格网DEM提取的方法以及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90.
青藏高原受其特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限制,耕地主要分布在自然环境条件相对优越的河谷地区,人为因素对耕地分布范围的作用和影响极其微弱,尤其是在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前提下,耕地的空间分布主要取决于土地的宜垦程度。本文将影响青藏高原河谷地区耕地分布的因子按其性质分为限制性因子和非限制性因子,并以此为基础排除了高原河谷地区不适宜耕作的地区,在适宜耕作的地区根据土地的宜垦程度,按"先优后劣"的原则将历史时期的耕地数据分配到空间上。选取青藏高原农业发展历史悠久的河谷地区之一河湟谷地作为实例,重建该区1726年耕地空间格局。将重建结果与已有的M模型重建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两者重建的耕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一致性,但重建结果在垦殖范围与垦殖强度上存在一定的差异;M模型的重建主要是以现代耕地分布格局为基础重建,忽略了现代耕地空间分布受现代农业技术的影响;而本文模型则是从低生产力水平前提下影响历史时期耕地分布的因子出发,重建结果更具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